基于文体特征的课堂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10-07 03:03:00

基于文体特征的课堂教学的思考

受桐乡二中邀请,浙江省郭吉成网络名师工作室与桐乡一中沈坤林名师工作室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基于文体特征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作为其中一员,我有幸观摩了陶文建、邓燕君、王军三位老师的课堂,对基于文体特征的课堂教学也有了一些新的思索,下面结合三节课例的评析,谈谈笔者对其课堂教学中关于突破口选择的一点思考。

陶老师选择的是高尔斯华绥的《品质》。陶老师处理得比较从容,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预习题:多次品读小说,用笔“勾画圈点”你最欣赏的语句,同时将你在阅读中感到很困惑的、很想让老师帮你解决的语句或问题罗列出来。

收上纸条后,陶老师对学生的问题作了简单的归类总结,明了学生阅读的大致情况后,提了一个问题:他(格斯拉)是一个____人,让学生填空。学生找出“怪”字后,陶老师抛出了一个核心问题:请问,你觉得格斯拉奇怪在什么地方?请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等正面描写和环境及周围人物等侧面描写入手探讨,找出相关语句,并对人物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在汇报交流环节,师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学生逐步读出了格斯拉兄弟的敬业、执著、朴实、负责、尽职,读出了“品质”的内涵:靴品、人品背后可贵的工匠精神,这正是物质社会最为匮乏的。

陶老师的课堂,切入点巧妙,围绕核心问题,学生不断品读,咀嚼,学生始终在文本中深入,抓住了小说的本质特征――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但正如郭吉成老师指出的,受应试理念影响,师生在课堂上始终为“怎么样的人”找论据,课堂教学碎片化特征明显,学生的思维与审美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学生在缺少整体把握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核心问题,课堂缺少必要的铺垫,教学环节有点不连贯。而从内容上看,整个课堂只有一个主问题,内容显得非常单薄。

实际上,所谓的“怪人”是小说中接收了格斯拉兄弟鞋铺的年轻人的看法,格斯拉兄弟觉得自己是很正常的,而小说中的“我”则在怜悯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敬意,对坚守品质的尊重。显然,这里三者的看法是错位的,我们不妨以这种“错位”为突破口,在陶老师设计的基础上向前走几步,引导学生探讨这种错位背后带来的小说的内在张力,在明白格斯拉兄弟遭遇的原因之外,能从中读出社会的喧嚣,人们的浮躁与肤浅,坚守品质的不易;也能读出小说作者对手工作坊终将逝去的无奈,对文明倒退的一种深沉的感喟,从而对小说的人物与主旨有一种更深的认识。这样,或许更能切近小说的本质。

邓老师选的是张承志的《汉家寨》,张承志的文字一向冷峻内敛,对于桐乡二中在县市级中属于第三层次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很大,邓老师选择这样的文本,是很有勇气的。邓老师对教学环节作了精心的设计:

课前预习阶段,邓老师设计了两个思考题,一是“你觉得张承志想表达怎样的情感”,二是“为了表达情感,张承志如何选择?(散文的选材包括:景、事、人、物等)”。

课堂上,师生展现了非常流畅的教学流程:

一、找出你认为有特点的景,大声读出来,这是初步感知阶段;这阶段,还插入了向同学汇报自己有感觉的段落并作赏析的环节;

二、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景的目的是什么?(这是理解散文选材的景)

三、我在汉家寨遇到了两个人,请分别填空(这是理解散文选材的人):

一个____________的老人

一个____________的小女孩

问题:为何选择“一老一少”?

四、汉家寨的人在坚守什么?你如何看待他们的坚守?

五、张承志在坚守什么?

六、你我在坚守什么?

在推进教学中,邓老师非常重视课堂气氛的调节与支架的搭建。在课堂气氛调节方面,邓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读、个体读、齐读、大声读、默读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反复吟诵涵咏,既调节了气氛,又将散文的品读落到了实处。在支架的搭建上,邓老师主要运用了两处,一处是学生对小女孩穿的红色衣服难以理解时,邓老师适时引用了培根的一段话:

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并非没有希望。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明丽的背景。

这引用让学生明白了红色为这荒凉、凄清的汉家寨增添一抹亮色与希望之外,取得了映衬于暗淡的美学效果。

在讨论张承志的坚守时,邓老师也引用了有关张承志的一段素材:

90年代初,文学界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文学界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许多作家的创作中都出现了“商品化倾向”。张承志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未介入任何商业性创作的少数作家之一。张承志说:“我只是一个作家。我永远不是走红的文字商品的贩卖者,永远不是流行思潮顶峰的泡沫。我独立地表达而已。”“我希望自己的文学中,永远有对于人心、人道和对于人本身的尊重;永远有底层、穷人、正义的选择;永远有青春、反抗、自由的气质。”“哪怕再难,也要坚持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批判,这是我在自己的微渺作品中一直坚持的。”“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

这种引用,让学生对家园、对文化、对信念的坚守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邓老师的课,紧紧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设计精巧,环节严谨,课堂推进流转自如,显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但正如评课老师所说的,其课堂的后半节,基本上抛开了文本,尤其是“你我的坚守”,与文本的距离很远,这种游离,使教材的功能弱化了。

细读这篇文章,笔者觉得也存在着两对情感认知方面的“错位”:汉家寨的贫瘠与老少的坚守,“我”的长旅与回忆。深入理解这种错位,我们会对绝望中的绝决坚守有更深的体会,对人类为生存下来的那种苍凉广阔的心胸有更真切的理解,那是生命的一种坚韧,深深扎根于脚下灼热的土地。这种对故土的深情,与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乡土情结的最真实体现。如果用这种“错位”进行深入突破,课堂会更紧凑,讨论或更紧契文本,学生或许更能明白中华文化数千年绵延不绝的原因,那正是我们汉民族的根。

王老师选的是伊沙的《张常氏,你的保姆》,这首诗歌在文字上浅白得如一杯开水,学生看着全懂,但就是读不出其中的味道。这篇诗歌教学最大难度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的,教师应该有一种自觉,即从学生的一望而知指出他的一望无知,甚至再望也还是无知。

对此,王老师显然有周全的准备,他让学生课前阅读诗歌,思考并写出“读懂的”和“读不懂的”,汇集学生读不懂的,王老师整理出了两个典型问题:

1.诗中的“我”为什么向张常氏这个保姆致敬?

2.题目为什么是“张常氏,你的保姆”,其中的“你”是谁?

问题一的讨论中,王老师引导学生找出张常氏所做的事情:

命名狗蛋

一把鼻涕

地道秦腔

朴实狡黠

改变的背后,学生很快看出了这种改变体现在四方面:风俗、习惯、语言、性格。也就是说,张常氏对外籍教师的孩子的影响之大,改变之深、之彻底、之全方位,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对此,王老师抓住时机提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何将教授们与张常氏对立起来,这有何用意。细心的学生马上发现,四年恰好是外语学校本科年份,教授们四年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往往不如张常氏对孩子的影响。如果将这种改变看成是教育的话,她的教育是有成效的。显然,这里的对立不是人与人之间身份的对立,而是隐喻着张常氏所代表的教育方式的对立。就人而言,张常氏不比教授有知识,有理念,更不懂教育计划与方法之类的,她靠的是一种纯朴,一种返朴归真的交流。这种质朴、自然、原生态的教育,靠的是最原始的口耳相传,影响却是刻骨铭心的,深入骨髓的。这里实际上有一种对我们教育的深刻反思。

问题二的讨论,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王老师设置了一个台阶:张常氏是谁,学生马上找到了课文的原句。但学生对诗歌过于详细的籍贯介绍仍是不懂。为此,王老师出示了《辞海》有关对蓝田的介绍:

蓝田猿人,也称“蓝田中国猿人”、“蓝田人”。早期猿人化石。1963―1964年在中国陕西省蓝田县发现。经古地磁法测定,蓝田猿人的绝时年代为距今六十五万年至八十万年,……蓝田猿人较北京猿人和爪哇直立猿人更为原始。

经老师一说,学生明白,诗人这里是在强调,那是人类历史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学生渐渐领悟,保姆张常氏除了隐喻教育方式之外,还有一种象征,象征着一种文化,中华传统的文化,这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化。换言之,张常氏实际上做着一件与外语学院的教授们同样的事,她用文化改变着外国的孩子。而这种文化的渗透力是极强的,它可以改变任何接触这种文化的人。

至此学生明白,这里的“你”表面上指外语学院的同事,实际上是你我任何一个受着传统文化影响的人。

王老师的课堂,从学情出发,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教学课堂朴素无华,一如诗中的张常氏,本色之中,蕴含了娴熟的教学技巧。但从诗歌特定的文体来说,我们似乎还可以再深入些。从内容来看,诗歌浅显的表达与深刻的内蕴是错位的;从表达来说,对教授等人的白话式描写与对张常氏的庄重介绍也是错位的。这两种错位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解读突破口。如果我们对“张常氏”“系”“致敬”等词进行细细的比较品味,我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相信会更深入,更透彻。在随后的讲座中,特级老师沈坤林也特别提到其中的几个词语,认为很值得品味与鉴赏。

三节课所选的文章都是叙事类文章,上课的老师选课都很有眼光,其文本都很有文化内涵,可供挖掘的点很多。在这方面,三位老师的处理是很成功的。从文体特征层面来看,三篇文章又是完全不同的,《品质》是小说,《汉家寨》是散文,《张常氏,你的保姆》是诗歌。三位老师对文体重点的把握也是基本到位的:陶老师抓住了人物形象核心,邓老师抓住了情感核心,王老师抓住了内涵含蓄之特征。当然,从更高要求来看,如果能聚焦在文本的错位上,品味文本独特的张力,可能会更突出文本的文体特征,三节课的课堂可能会更纯粹,更集中些,从而更合乎这次研讨会的主题。

以上是笔者对这三节课的粗浅认识,因为与三位老师有同门之谊,且痴长几岁,所以不揣冒昧,提出自己的看法,也敬请广大同仁不吝赐教,对笔者的看法进行批评指正。

上一篇:高考作文命题的启示 下一篇:《斑羚飞渡》综述:复杂性思维下的深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