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写作能力培养的作文指导探究

时间:2022-09-14 06:11:26

基于写作能力培养的作文指导探究

摘 要:在作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活动,在注重生活体验中实现生活化作文,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征文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57-01

作文在高考试卷中所占分值大,要得高分实属不易。学生不善写作文,是有原因的,引导恰当,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下面结合几个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

案例一:一个高二的藏族男生,平时考试基础知识共48分,他能考45分,但作文得分不高。他是因这一高一低进入我的视野的,我找他来询问作文为何得分低,他说不会写,觉得没话可写。平时他给我的感觉也是话很少,布置的作文也没见他交过。为此,我深感遗憾,心里很是着急。有一次我布置写读后感,他写了《三国演义》读后感,我发现他是个有思想的学生,趁机在班上表扬了他。再结合平时他曾问过我一些名言名句,我心里一阵窃喜,其实他并没有预想的那么糟,孺子可教。以前他之所以不写作文,是没有找到写作的突破口,一旦找到了,他不会写作文的坚冰就会不攻自破。有了这次经历,我再也没听他说过不会写作文之类的话。原来,他是缺乏教师的肯定,对自己是否会写作文不确定。以“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为主题的作文竞赛,他和另一名同学报名参加了。他的作文虽语言不够丰富,但条理很清晰,我立刻当面给予表扬,而另一同学的作文属于拼凑,在给两人说明原委后我选了他的作文,并鼓励他坚持下去一定会越来越好。之后,团委开展“知识就是力量”读后感征文活动。鉴于平时他们班作文竞赛没有同学主动报名,且又只要一名学生参加,我找来班长和语文课代表商量,班长毫不犹豫地推荐他,这次他写的很有思想性。通过几次锻炼,他写作信心增加了,由以前不动笔,到现在积极参加作文竞赛。他的名气也有了,作文竞赛的时候,班里会把他作为备选人之一。他其他方面的信心也增加了,还参加高二年级的朗诵比赛呢。

通过这个事例,我想说的是,学生不写作文,或不会写作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善于寻找原因和对策,只要方法对了,就会让学生很快步入写作文的正轨。这名同学不是由觉得自己不会写作文,跨越到参加作文竞赛了吗?

案例二:校团委下达市级“真善美伴我行”读后感的征文比赛任务。由于交稿时间紧,我找来高二四班平时作文写得不错的两名女生A、B,询问她们谁愿意参加,她们说一起写一篇。我犹豫了一下。因为按照参赛要求,应是一名同学参加。鉴于时间紧,作文难度大,我想得奖固然好,不得奖贵在参与,可为以后的参赛积累经验,于是同意了。之前全班也都写了,大多写得语言空洞,言之无物。针对此情况,以及本次作文写出民族特色的要求,我引导她们从本民族有关真善美的内容中寻找材料,并且针对学生写作材料贫乏的现实,我提供给她们网络,让她们在网上搜集资料。这样,她们写出了一篇具有民族特色的真善美伴我行的读后感,我只在语言上做了些修改。据团委的老师说,此次征文高二的只有她俩写的得奖了。并且这篇文章还被登在校刊上,得了稿费。在学生心中,作文比赛很神秘,好像距自己很遥远,所以望而却步,更不要说尝试了。这次两个人一起合作,揭开了征文比赛的神秘面纱,树立了参加作文竞赛的自信。之后,又有一篇“中国梦”的征文。为了让学生广泛参与,我找了平时写作文不错的几个学生问谁愿意参加。这次是周五通知,周一就要交稿,而且周一又是期末考试。没参加过作文竞赛的同学都说自己写不出来,而A、B两同学因有过参加征文的经历,所以已经迈过了畏惧或者不敢、不自信的坎儿,根据实际情况,这次A同学单独来写。周一交稿时,总体写得不错。

参赛经历很重要。这些学生虽已高二,但因大多数来自拉萨市周边的七县一区,缺少征文的成功体验。因此,自信地参赛,在我们看来是很平常的事,到学生那里就成了一道坎儿。只有和学生共同迈过那道坎儿,才能进入正常的征文准备阶段,在征文比赛中展示才华。

案例三:许多人有这样的误解,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征文比赛,修改一下学生的作文就可以了。其实,有时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为了调动学生参加征文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有时要付出很多心血。一次以“迎大庆・赞家乡・树新风”的主题征文,交稿时间宽裕。我让曾在作文中说自己初中时参加过作文竞赛还获得二等奖的一名学生参加,她也愿意。但她交来的初稿,很普通,没有特色。于是我提醒她,要选择典型事例,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事例。她修改后,我看到都是大段的资料堆积,距作文的要求越来越远。离交稿时间很近了,所以,我帮她选择典型材料,给她提供一些语句,并告诉她我选她的一个原因是她有一篇散文写得不错。这样,她写散文的优势又体现出来了,这次基本写得不错,顺利交稿。学生写作的优势,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能体现出来,但一旦参加比赛,这优势又有可能被遮盖,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将优势呈现在比赛中。有了教师的指点,学生才能找到写作的路径,从而走上写作的旅途。

总之,很多学生不缺乏写作天赋,也具备写作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多观察,多发现,因材施教,不要让学生因一些作文写作以外的因素,而埋没展示自身独特魅力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覃方确.解决学困生作文难策略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5(01).

[2]唐中浩,邓科秀.理性――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的作文观[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3]韦冬余,陆星.中学作文教学低效的主观原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4(12).

上一篇:童话剧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尝试教学法的数学练习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