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高效课堂的实践――华师大版

时间:2022-09-14 04:13:27

初一历史高效课堂的实践――华师大版

摘要: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是基础性、综合性、思想性、人文性。2011版新课标提出要进行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并理解课标(修订稿),在教学中以标准为依据,力求体现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按照标准提出的规定和要求,注重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整合,并使其具体化为课时目标。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历史信息资源,突出历史教学的特点。

关键词: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11

结合初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笔者对高效课堂有以下几点看法。

1 抓源头,做好“研课”是高效课堂的关键一步

如何实现课堂教与学的高效,是最近一线教师的热门话题。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指出,首先要解决: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高效的教学应是用最浅、最容易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怎么获取历史知识的过程,因此他提出富有启发意义的“深入才能浅出”的观点。

一线教师更在意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与成效。在进行初一的历史教学时,备课先研读课标整体了解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对初一学生的能力要求是侧重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的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如七年级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重点让学生了解历史传说与史实的区别。知道历史传说的一定价值。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教会学生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史料和观察《宗法制示意图》。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重点识读《战国七雄形势图》《都江堰示意图》。对初一情感教育突出: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七年级在综合单元最明显。如七上第五单元古代科技与文化。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因此三维目标在不同的课中,分量可能是不同的,有的课教育性强一些,有的课知识性强一些。因此围绕课本,参考教参,确定本课的主题思想,考虑要突出渗透什么历史观,价值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放在什么部分,将采取什么教学策略来实现。这过程很像建楼房的框架。

2 重教学设计与实施是落实高效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

2011版新课标实施建议中强调:教师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一定要切实重视,因为无论知识的达成,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都是要通过过程与方法实现的。教师要改进教学以促进学生学习,教师的教学改进是为学生学习改进服务的。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进入教学思路的设计,理出一课的教学主线。如七上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理出“汉武帝文韬武略,大国之崛起”为主线,理由是汉武帝在位时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也被称为“汉人”。教学设计中突出历史教学特点。对教材进行整合和补充以丰富课程内容,做教材的延长性。第一,导入设计方面,根据每课教学内容确定导入方式。其方式是灵活多样。如果教学内容较多,采取直接引入,避免占用过多的时间。如果教学内容较少,可考虑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如七下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可设计唐太宗出巡蒲州对刺史赵元楷的批评引入或调查学生“你对唐太宗知多少”让学生讲述。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第二,重视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运用能较好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通过丰富视频、音频、图像等资料。有利于浅化历史因过去性,抽象性难理解的问题。我校今年建成高效课堂的历史用室,摸拟历史文物博物馆和安装触摸屏电子板,可以与远程网络对接。使历史教学更好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3 勤于反思与修改推动高效课堂实施得更好

也许通过精心准备之后,信心满满进行教学,才发现教学漏洞或不足,需要改进。

第一,准备材料太多,因为主观认为一些资料不错,舍不得删掉,还有图片过花俏,结果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把重点知识内容冲淡了或导致学生兴趣点转移了。

第二,由于初一年学生刚接触历史课程。学生不会做笔记,不懂得如何学习。要教会学生做笔记,阅读教材,抓住关键词或中心语,学会初步的史论结合。由于每周两节课,两课会隔几天才会上,新的知识很容易忘。因此每课用五至十分钟进行复习巩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正确获取并得到满足感。

第三,知识点的讲解的顺序有不太合理。课件的版面要先提出问题或设疑问,让学生回归书本思考找作案或讨论,再呈现出知识的内容及内在联系,并讲解引导。最后小结归纳。比直接呈现教学内容效果更好。因此要做细致的课件修改。

第四,运用课件教学老师往往发现教学进程较慢。因为老师补充较丰富的图片、史料、视频、音频等内容,会占用较多教学时间,而且播放过程中要配合适当讲解。注意不要忽视讲故事和讲述历史细节。因为历史细节是历史的灵魂。“知难才能知不易”才能理解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历史人物的选择与作为。如讲述长征的精神,只有通过数据和故事的讲述才能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专家建议每课课件的页面制作不要太多,建议在十五至二十张,资料要尽量精选。

第五,学生一课学完后有收获吗?学生往往对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较难理清。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有学生建议每课最后留5分钟,让学生对本课疑问进行提问,这是很好的建议。往往老师对教学时间的控制无法很准确,对此可改进办法,与可移到下一节课。

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要结合自身的优点,学生年年龄段特点,考虑教学的硬件设施。在不断的积累与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中,收获感悟与认识。

作者简介:陈丽珠,福建省漳州市第九中学,福建漳州 363005

上一篇:浅谈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化管理趋势 下一篇:浅谈德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