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14 02:36:56

浅谈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朗读是语文课的主旋律.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每个小学生必备的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本文针对农村小学生在朗读能力存在的问题,在综合研究分析成因的基础上,从朗读中寻找方法;朗读中寻找语意;朗读寻找感悟;朗读中寻找情感四个方面来阐述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朗读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223-02

一.前言

朗读就是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清晰响亮地把课文读出来,读出感情,读出感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不但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还能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作者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叙述这些内容和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因此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现行语文教育中,小学生不知如何去朗读,朗读什么,怎样朗读。在小学阶段,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苏轼曾经说:“三分诗,七分读”。张田若: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朗读不仅是理解课内容的重要手段,还是体现学生学习语文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笔者采用调查法,针对本校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利用课堂朗读和朗读比赛的方式,另外参考课堂观摩的情况来分析其朗读需求与现状。

四.农村小学生朗读现状与成因分析

1.唱读占了大壁江山

农村的小学生不管是个人还是全班都爱唱读,他们认为这样才是读书。他们读起文章来是两字一顿,拖声拉气地“唱”。受其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影响,他们在幼儿学语时,只能拉长声音模仿,这是唱读成因的初期。如:公――鸡――叫,太――阳――笑,天――亮――了。他们心理认为这样读,像唱歌,更容易学到。这种习惯进入小学阶段,也极容易带进学习字词句当中了。

2.朗读时多字或少字

这个主要表现在个别同学朗读的时候,他们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过于紧张,加之平时朗读的时间不够,对课文内容不够熟悉所引起。农村小学生课外知识储备量少,家庭教育缺失,导致识字量少,对不认识的字,会停下来拼读拼音,频繁的拼读,读的时候更加紧张,造成读书时出现一字一顿。

3.朗读欠缺感情

学生对文本不熟悉,思想和文本分离,文章未能打动学生 ,读起来生硬,不能融入人物的感情,所有的课文几乎都用同样的腔调,更没有感情可说了。同时由于农村教师缺乏正确认识,仅仅注重一分三率,认为考试不考朗读,殊不知,朗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中不注意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任其发展,一部分老教师能力限,普通话本来就不标准没有能力纠正,年轻教师习惯于全班齐读,纠正效果不明显,结果促成了学生的不良朗读习惯。

五.农村小学生培养朗读能力的途径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又那么令人担忧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朗读中寻找方法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传统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那么老师应该如何运用好这种学习方法呢?

(1)抓住关键词,教学生开口

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要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朗读技能及方式、方法。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去寻找关键词,让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体会语文的乐趣。例如教学《窃读记》一课时,抓住“窃读记”中的“窃”,小学生对这个字很熟悉,有很多他们的生活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甚至可以用演讲的形式。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体会去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2)抓住情景,诱学生动口

在教学楼里穿梭,总听到一些学生说:“上语文课又要读书,真累!”“怎么又是语文课,真没意思啊!”听了感觉心里总不是滋味,心想:上课可以换种方式吗?所以上语文课时,我尝试轻松愉快的聊天式谈话开始,或是以一段美妙的音乐为序曲,或是学生感兴趣的电视剧、动画片,引发学生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精神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会对老师创造的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畅所欲言。

2.朗读中寻找语意

在朗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以读带悟,在朗读中体会句子的语气,增强语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指名读、加上肢体动作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读或者演讲等,既避免枯燥,又加深了对语意的理解,还提高了朗读能力。同时,上课时教师需要保持着亲切的笑容,通过幽默轻快的语言及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对积极发言的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在组织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走到学生身边参加他们的讨论,并进行交流。这样既融入了学生、又融入了课堂,那么学生自然会对朗读,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学习《秋天的雨》的时候,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当读到“扇哪扇哪”,可以用手掌做出扇扇子的动作,边读边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吗?银杏叶就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当读到“飘哇飘哇”笔者用手掌做出叶子飘落的动作,边读边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吗?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学生一下子就兴趣上来了,个个大声说道:“我们看到了。”笔者趁着这机会,指出两个拟人句,让他们抓住“频频点头”和“你挤我碰”试着朗读来体会用词的生动,体会句子的意思。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还上讲台演示朗读和动作,这节课因为在理解中朗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朗读中寻找感悟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读”。这里的“读”不是放任自流、毫无目的地读书,而是通过各种形式加上老师的指引去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找到切入点进入课文的意境。让他们通过品读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内容,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使感悟更深刻。

如在分角色朗读《穷人》这一篇课文时,通过层层朗读,使学生融入课文,融入人物感情,从而在语文实践中建构一个画面:课文中的穷人具有善良、热心助人的美德。在学生思想变化的同时,笔者相继提出一个问题: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篇课文的题目《穷人》,难道只讲了穷人的“穷”吗?他还讲了穷人的什么?学生沉默了,他们在思考中,他们在成长……通过这样,领悟课文也就显得水到渠成。

4.朗读中寻找情感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朗读是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不断地碰撞、加深、相融的过程。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生动的语言过程中,被课文中的人物所感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是当前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课文表演比赛,课前小故事等等。如笔者开展的课前5分钟小故事活动,有位学生讲的是《滴哩滴哩老鼠》,他读到“小老鼠难过地说:‘我这么小,真的一点用也没有吗?’”他用力地读出“难过”,“小”,“一点”等词语,眼中泛出泪光,小手做出表示“小”的动作,低下了头。课后,笔者问他,为什么如此感触?他说,他想起爸爸有一次说他小,没有用,感觉很伤心。是啊,他的情感正是被这生动的语言所熏陶和感染,和小老鼠身子同感受,才会有这么真切的朗读啊!

(2)“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老师选择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书介绍给学生去朗读。在教师的合理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会对书本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接受到各种社会性的情感陶冶,书本中祖国河山的壮丽风光,古代诗人的高风亮节,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献身精神……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他们会将这些美好的品质转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和需要,从而积极模仿,以至最终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六.结语

培养良好的朗读能力与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是手段和结果的关系。学生以读书为目的,我们以培养学生为目的。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当孩子们喜欢上朗读,学会了朗读,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必将因朗读而精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李敏: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5

[3] 范海燕:浅谈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2010.4

[4]孙振: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J].新课程(教研版),2008.5

[5]郑志强.谈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N].四川教育学院报.2005.2

上一篇:浅谈群众路线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运用 下一篇:惊涛拍岸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