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不安全行为管控分析

时间:2022-09-14 02:16:29

人员不安全行为管控分析

【摘 要】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通过对发生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有诸多因素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其中有个体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客观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等。

【关键词】人员;管控

1 不安全行为发生的主观原因

(1)新入矿员工对作业环境不熟悉,且有尝试、创新的想法,往往不能按章作业,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2)个别劳务工文化程度低,从事一些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时,对此项工作理解不够透彻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

(3)工作时间长的老员工,因从事此项工作时间较长且未发生过安全事故,思想比较麻痹,总认为自己一直这么干也没有发生事故,久而久之养成习惯性的不安全行为。

(4)个人不能认真参加安全培训,安全意识淡薄,对不安全行为可能会导致的后果认识不足,在具体的作业中随意发生不安全行为。

(5)图省事、怕麻烦,侥幸心里作怪。偶尔的一次不安全行为估计也不会发生事故的心理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6)作业过程中思想开小差,心思没有用在工作上,导致作业程序不规范,发生不安全行为,甚至造成事故。

(7)作业地点流动性大的员工,由于违章隐蔽、查处难等实际情况,发生不安全行为。

(8)单岗作业人员主观安全意识松懈,睡岗、脱岗类不安全行为时有发生。

(9)外委施工队人员素质低,流动性大,应付、凑乎的思想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

2 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客观原因

(1)由于经济利益的趋势,总考虑要完成生产任务才有效益,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特别在设备抢修过程中极易发生各类不安全行为。

(2)作业环境(条件)较差、设备不完好、安全设施不齐全等因素形成了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客观条件。

(3)安全培训不到位,员工技能和安全意识得不到有效提高,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4)井下各作业场所点多面广,各级管理人员客观上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5)对不安全行为的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没有对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进行认真的分析梳理,并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6)班前会组织得不好,员工对作业场所情况了解不够,对相关要求掌握不到位,上岗后容易产生不安全行为。

(7)缺乏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增大了员工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可能性。

(8)管理不到位,证件或防护用品不能及时更换,造成一些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9)当班工作安排不合理,任务过重,完成不了,简化程序,不按章作业;或任务过轻,员工有过多的富余时间做其它事情,造成无组织作业,发生不安全行为。

3 人员不安全行为管控采取的主要措施

加强基础管理,提高执行力、强化各级领导、业务部门人员监管职能、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改善作业环境、消除设备、设施缺陷、教育员工自我约束,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

(1)规定各级管理人员查处不安全行为的责任和指标。查处不安全行为从矿领导、各级业务管理人员人人头上有指标,各级人员查处“不安全行为”次数超过规定,给予适当奖励。

(2)根据每月安全例会上不安全行为的分析报告,对频次多发、重大等级的不安全行为,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3)通过不安全行为曝光来警示员工。矿及区队分别设立不安全行为曝光亮相台。

(4)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事故案例的学习宣讲。以身边的事故或未遂事故为切入点,通过员工自己讲解,能更好的掌握记忆,便于深刻吸取事故教训。

(5)定期组织观看三维仿真安全动画片,通过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感受,加深员工对不安全行为的认识和理解,达到杜绝不安全行为发生的目的。

(6)矿按季度组织召开不安全行为座谈会,了解不安全行为人员的思想动态,深刻剖析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原因。

(7)按季度开展无“不安全行为”人员摇奖活动。

(8)按季度开展“本安岗位明星”达标考核活动。

(9)不安全行为纳入对区队、个人绩效考核中,根据已发生的不安全行为的风险等级,对应扣除分数进行考核。

(10)执行全员风险抵押制度。风险抵押考核指标除与事故、重大安全隐患挂钩外,重点将不安全行为纳入抵押考核指标。

(11)开展“创建无不安全行为区队、班组”活动。

(12)班前、作业前各单位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

4 不安全行为的预防措施

4.1 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员工技能和素质

(1)加大针对性的培训力度,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业务技能。

(2)建立月度培训考核机制,推动三级培训的良性运行。

(3)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手段定期举办不安全行为人员培训班和高危群体培训班。

4.2 积极改善作业环境

主要是不断改进作业现场条件,对巷道顶、底板、水、粉尘、噪音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

4.3 提高设备、设施完好率和可靠性

(1)对设备、设施要不断升级,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安全可靠度。

(2)持续开展设备设施消缺消缺活动,实现设备、设施本质安全,使员工不易产生不安全行为,而且即使违章,也不易造成事故。

5 不安全行为的过程管控措施

5.1 调动班组、区队主动管理不安全行为的积极性,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1)将不安全行为纳入对区队、个人绩效考核中,根据已发生的不安全行为的风险等级,对应扣除分数进行考核,通过奖罚措施调动现场管理人员主动抓安全工作的积极性。

(2)执行全员风险抵押制度。风险抵押考核指标除与事故、重大安全隐患挂钩外,重点将不安全行为纳入抵押考核指标。考核除对发生不安全行为员工进行考核挂钩外,同时将本班发生的不安全行为与班组长、带班队长挂钩,全月发生的不安全行为与队长、书记挂钩。严格兑现奖罚,实现区队、班组对不安全行为的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

(3)开展“创建无不安全行为区队、班组”活动。对创建无不安全行为区队、班组成功的区队第一责任人、班组长分别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奖励加分。同时,对创建成功的区队分别按管理难易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

(4)充分发挥带班队长、班组长作用。根据现场可能发生不安全行为的作业工序、时间段,做好重点的盯防管控。

上一篇:刍议煤田地质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浅谈瓦斯抽采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