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议论文写作中的搭桥艺术

时间:2022-09-14 02:13:35

浅谈议论文写作中的搭桥艺术

现代科学证明,宇宙诞生前太空中只有氮氢等轻质量元素,后来由于宇宙大爆炸,地球上才出现了铁、铜、锡等重金属元素。这些轻重元素的变迁不是偶然的,宇宙爆炸瞬间的极高温度下的核聚变、核裂变等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如果没有这种桥梁,大自然不可能完成这一奇迹与创造。冥冥之中,造物主已经为我们人类搭建好了桥梁,只等最初的生命的诞生。

如果说,大自然的搭桥艺术多少有点偶然的话,那么我们议论文写作中的搭桥艺术则带有明确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这种桥梁的搭建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著名特级教师王大绩曾提过著名的“眼镜盒”原理,他说,眼镜盒如何能装下大熊猫?怎样才能使这一有点为人耸听的事情可能成为现实?他回答说,这个眼镜盒里显然不能装活的大熊猫,这是常识。但是王老师说这个眼镜盒里可以装着地球上最后一只大熊猫的毛发,装着即将灭绝的大熊猫的基因图,装着大熊猫惨遭人类屠杀时的最后一颗眼泪……于是思维一下子豁然开朗。是的,没有合理有效的联想想象,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很难成立的!在这里,王老师用了三组桥梁:“大熊猫”=“大熊猫的毛发”=“眼镜盒”,“大熊猫”=“大熊猫的基因图”=“眼镜盒”,“大熊猫”=“大熊猫的眼泪”=“眼镜盒”。这样的思维的确令人拍案叫绝!眼镜盒可以装下大熊猫的毛发、基因图和眼泪,这不就意味着它可以装下大熊猫吗?可见,两个距离遥远的事物只要搭好桥梁,照样能畅通无阻,议论文中不是同样存在着这样的思维吗?

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尤其是议论文中也的确存在着巧妙而自然的搭桥艺术,这一桥梁需要通过联想想象才能搭建成功!

既然这样,那么就已经选定的议论文素材,如何将它与考场未知的论点之间搭上桥梁,就成了一个迫切而棘手的问题。为了初步理解这个问题,先出示一段话: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经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与超脱;梵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黄金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漏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梨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乔叶《破碎的美丽》)

显而易见,这里作者很巧妙地搭建了一座桥梁:“实物的破碎(如玻璃)”=“?”=“人生的破碎”,这座桥梁就是“外力导致的残缺破损”。之所以我们没有去深挖为何有这座桥梁,是因为我们的思维不由自主地达到了这一高度。换句话说,我们心中早已很自然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让实体的物和虚拟的心之间产生了密切关系!

为了更深入地阐述,这里笔者姑且引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精心准备的一个素材:乔安妮·罗琳。

乔安妮·罗琳(1965-),英国小说家,代表作品《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幼时的罗琳相貌平平,有点害羞,流着鼻涕,酷爱学习。她从小喜欢写作和讲故事,创作的动力和欲望,从此没有离开过她。大学毕业后只身前往葡萄牙发展,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后来,她带着3个月大的女儿回到英国,栖身于爱丁堡一间没有暖气的小公寓里。找不到工作的她,只好靠着微薄的失业救挤金养活自己和女儿。24岁那年,罗琳在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一个瘦弱、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在车窗外对着她微笑。他一下子闯进了她的生命,使她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的念头。虽然当时她的手边没有纸和笔,但她开始天马行空地想象,终于把这个哈利·波特的男孩故事推向了世界,哈利·波特成为风靡全球的童话人物。

作为单身母亲,罗琳母女的生活极其艰辛。开始创作首部时,她因为自家的屋子又小又冷,时常到附近一家咖啡馆把故事写在小纸片上。不过,她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童话一出版便备受瞩目,好评如潮。后来她又续写了后六部,在全世界刮起猛烈的“哈利·波特”飓风。在成功和财富面前,罗琳没有忘记曾受的苦难,成名后,她热衷于人道主义的慈善活动。罗琳在接受英国一家杂志采访时披露,未成名前,她的生活曾一度穷困潦倒,极度抑郁绝望使她考虑过自杀,但她在接受心理咨询后终于熬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日子,并走向了今天的成功。

她告诫年轻人:面临挫折时,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不怕失败,持之以恒,每个人都有创造奇迹的机会。

下面笔者就2009年安徽卷的高考作文题,尝试着将罗琳的素材与之嫁接桥梁。

首先看看那年作文题材料作文“弯道超越”。如果就将考场作文题定为“弯道超越”的话,那么接下来如何在“乔安妮·罗琳”与“弯道”“超越”之间搭建起令人信服的桥梁便成为构思的关键。

我们还是先稍稍理解一下“弯道”。按照材料中的提示,“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超越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那么,罗琳人生之路的关键点就需我们去仔细观察。对照素材,大概有以下几点可能和“弯道”有关系:

①幼时的罗琳相貌平平,有点害羞,流着鼻涕。

②大学毕业后只身前往葡萄牙发展,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

③后来,她带着3个月大的女儿回到英国,栖身于爱丁堡一间没有暖气的小公寓里。找不到工作的她,只好靠着微薄的失业救挤金养活自己和女儿。

④作为单身母亲,罗琳母女的生活极其艰辛。开始创作首部时,她因为自家的屋子又小又冷,时常到附近一家咖啡馆把故事写在小纸片上。

⑤罗琳在接受英国一家杂志采访时披露,未成名前,她的生活曾一度穷困潦倒,极度抑郁绝望使她考虑过自杀。

可以搭建这样的桥梁:“弯道”=“曲折的赛道”=“曲折的人生”=“乔安妮·罗林”。

根据素材,相应的“超越”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酷爱学习,喜欢写作。

(2)心性淡泊,直面现状。

(3)创作《哈利波特》成为人生的追求。

(4)坚强、执着。

我们也可以搭建这样的桥梁:“超越”=“怎样超越”=“超越应具备何种心态品质”=“乔安妮·罗林”。

依据以上两组桥,我们围绕“弯道超越”可以写出这样的议论文片段:

弯道,顾名思义,弯曲不畅,因而超越它必将遭遇重重艰险,可是漫漫人生路谁又能逃避这种弯道呢?

要想实现弯道超越,需要一份坚韧。

乔安妮·罗琳创作出史诗巨著《哈利·波特》系列,是一份坚韧让她实现了人生弯道的超越。婚姻不幸,居所简陋,工作没着落,生活潦倒,这些人生的曲折让她孤苦无助,抑郁绝望。望着那条漫长而弯曲的路途,她想过放弃,以求彻底告别;她想过自杀,以求彻底解脱。但是儿时的梦想又时时向她招手,女儿的微笑又时时浮现眼前。为何就不能超越这种逆境,超越这种险途呢?当《哈利·波特》第一部大获成功时,她终于意识到倘若自己因脆弱而中途倒下,人生之路必将永难超越。于是,正是靠着这份坚韧,她一路走来。走向坦途,迫近理想;走向畅道,成就辉煌。

应该说,搭桥之后,思路清晰,对素材的取舍一目了然。由此可见搭好桥梁便成功了一半!

再如2005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下面两幅图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或感悟,请联系提示文字对他们加以比较,把图给你的联想或感悟写成一篇文章。

我规范,我稳定,

我周长短,

面积大……

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

我们还是先看一篇考场优秀作文。

通子和执子

看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一个沉稳而平滑,线条柔和;一个棱角鲜明,光芒四溢,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两种人:通子与执子。

线条柔和者为通子。他们是通达之人,面对明主或昏君,他们或入仕为官,或隐逸山林。他们顺应时局地选择,该进时则进,该退时则退。于是面对乱世,他们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歌于邺下,或采菊于东篱,或幽居于竹林。他们行吟高歌,他们倚风长啸。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者如庄子,他持竿不顾,宁“曳尾于途”;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闲适者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通子们胸中释然,他们圆如卵石。他们明白,面对乱世昏君,我自留清白足矣,凡事何必去认真。于是他们游闲山乐水,以渌水清猿、曲径通幽为伴,倚马挥毫,信可乐也。

然而,受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往往是执子们。他们胸中自有乾坤。

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梁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谄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他隐忍苟活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文采不表于后世”。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执著呢!他终成一家之言。

棱角分明,无所畏惧者如执子。他们执著着他们的追求,无悔无怨。那个“投戎从笔”的辛弃疾,一生被弃用多达38次,仅剩一把软羊毫,他也要书写御敌之心,纵把栏杆拍遍,也无人会。诸葛亮,执著于白帝托孤,积劳成疾,逝于五丈原……

执子们执著着他们的执著,通子们通达着他们的通达。不论圆润避世,明哲保身,还是棱角分明,坚守信仰,他们都成为了中华万代的不朽财富。

我们在通子们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学会从容,在“千江水有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中学会包容。通子们教会我们学会适应,沉稳柔和如圆;我们在执子们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学会坚持;从嵇康绕梁的琴声与阮籍的恸哭而返中体会信念与力量。执子们教会我们闪亮自我,坚持信念,棱角分明如星。

历览前贤,如果我们拥有了执子的执著与通子的包容,该会有另一种更美的图形吧!

这篇议论文的成功在于首先作者成功地搭建了两组桥梁:

“圆形”=“线条柔和”=“性格柔和”=“处世通达”=“通子”

“尖形”=“棱角分明”=“个性鲜明”=“执着至死”=“执子”

应该说这样的桥梁搭建得十分巧妙。围绕这两组桥梁,作者很自然地引出了庄子、陶渊明、王维等“通子”,引出屈原、司马迁、辛弃疾、诸葛亮等“执子”,并将这两类人上升到中华文化的高度,提出应该包容他们的深刻见解,的确令人叫绝!

当我们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的作用时,议论文教学中的诸多疑惑就可以破冰。1999年全国卷材料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7年福建卷命题作文“季节”的审题立意等等就可能迎刃而解。其实,笔者一直在想,王大绩老师是以及其形象、通俗的方式帮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一扇通往无尽想象、充满生机的自在世界的窗口。而这当中,联想想象需要思维的勤奋,需要细察深思。没有一以贯之的训练与思考,善打桥梁、巧借桥梁的实践就很难真正落实到平常的作文创作之中。

创造学之父奥斯本曾说过:“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类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作文写作当然也离不开想象力,而这其中如何让想象力有如有花之水、有本之木那样顺理成章,联想与想象便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搭建桥梁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魏晋风骨” 下一篇: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中职电子专业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