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魏晋风骨”

时间:2022-08-04 04:15:22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魏晋风骨”

近日,在教读苏轼《赤壁赋》中关于曹操的诗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哉。”一系列一气呵成的短句子,流畅,急促而有力。不禁使人萌生属于那个时代的许多豪情,感慨追慕之情难以排遣。进而联想到高中阶段,我们可以教给高中生的关于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其实真的寥寥无几,而且完全不能总窥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全貌。我想,有些东西一定要给现在的高中生说清楚,因为,这可能就是他们所能获得的最终的文学文化的知识,大学后除专业的以外恐怕很难再有人涉猎于此了吧!

魏晋南北朝,一个动荡分裂的时代,历时400多年,超过历时上任何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才华横溢之士比比皆是,群星璀璨而有个性。然而今天的文学史,文化史中,对那个时代的文学和文化的评价远不如那些统一王朝出现的文化现象,诸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当然也不如先秦那另外一个奠定中华文化底蕴的时代。也许,这不一定是问题,但我想,这肯定有需要纠正和自我拷问的地方。

首先,对于那个时代,我们必须充分肯定曹氏父子的才华和他们的社会影响。纵观中国历史,能够在政治上和文学创作上同时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应该说几近没有,愚以为,千年之后高唱“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正是两个跨学科伟人骄傲的相互应和。曹植的急性创作才华,曹丕嫉恨背后的政治才能,传说中的曹冲称象等,由于他们睿智的行为,脍炙人口的作品,显赫的身份地位,一时间,天下才俊无不拜服。

其次,我们需要客观评价陶潜所引领的隐逸之风。被誉为“中国第一隐士”的陶渊明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世外桃源,然而事实上他的隐居生活既不空前,也不绝后。要突出他的隐逸之风,我们一定要向学生阐明他的特色。一方面,他不同于比他早的多的先秦道家大佬们,老子,庄子等很久以前就已经选择了这种生活道路,但他们与陶潜做选择时的思想基础完全不同。老庄等人的选择完全基于他们“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他们认为“无为”即可“有治”,这其实是在用生活来践行他们的政治抱负。而陶渊明显然欠缺相应的政治见解,只是主要出于“性本爱丘山”:的本性而已。另一方面,他所引领的魏晋隐逸之风也不同于之后特别是隋唐以后的隐居生活,陶潜,竹林七贤,甚至是王导,谢玄等大户人家的子弟都程度不同得崇尚隐逸,他们大多出于对名利仕途的蔑视与超脱而主动选择这种生活方式,这一点绝不同于隋唐以后的隐居之士,这些人大都由于仕途的不顺,在被迫失意中借隐居来排遣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再次,看那个时代,如果我们看不到“名士风流”,其实是一次“买椟还珠”之旅。高中教材里选取的王羲之的书法及文学名作《兰亭集序》,就刻画了一次经典的名士的风流生活:“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他们的生活是风雅而超脱的,而这种风雅和超脱显然离不开他们夺目的才华,这并不是财富和地位可以代替的。即如王羲之的此部作品,就在文学和书法上同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而以书法尤甚。其时的名士们多才多艺,五彩缤纷。阮籍的青白眼,嵇康的广陵绝响,刘伶病酒,毓会窃饮等等,无不透露出他们的才情与个性。也许,此时他们并未留下更多的耀眼的文学作品,但没有人可以否认他们的才华和孤傲的性情,这难道不是无数文人为之倾倒的时代盛会吗?

还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最为重要的文化贡献不可抹杀,那是一个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学批评的时代。这是一个后世难以超越的文学批评的时代,此时文学或文艺理论的研究范围之广,水平之高,开创性之丰沛,令人叹为观止。如曹丕《典论·论文》,我国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著;刘勰《文心雕龙》,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钟嵘《诗品》,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其他如陆机《文赋》等。而在其他领域,刘义庆《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干宝《搜神记》,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看着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成果和背后千年无人超越的文艺修养,我们还能说那是一个无所作为或者是可以不予重视的时代吗?

总之,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似乎有意无意地轻视、无视那个时代,我认为这是个很大的误区。我们应该给高中生一个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或许可以多增添一份民族自豪感吧!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中学)

上一篇: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西北师范大... 下一篇:浅谈议论文写作中的搭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