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动态心电图Q―Tcp延长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14 12:04:30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动态心电图Q―Tcp延长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动态心电图Q-Tcp延长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0年12月~201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冠心病动态心电图Q-Tcp延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针对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对于观察组则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参与本次研究的120例冠心病动态心电图Q-Tcp延长患者,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3%,优于对照组的61.7%,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关键词:冠心病;心电图;中药;西药

就目前而言,心电图Q-Tc延长是判定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有效指标,同样是表达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现象的危险性指标[1]。通常来说,24h动态心电图有最快与最慢心率的差别表达,一般将其称为Q-Tc的延长部分,对比传统常规心电图Q-Tc指标来说,它更为灵活与敏感。早在20世纪初期,医学领域便有相关报道表明针对在动态心电图检测中出现Q-Tcp延长的冠心病患者,选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对比常规西药治疗而言,能够显著提升其临床治疗效果。基于此,我院对最近几年来收治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现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动态心电图Q-Tcp延长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符合最新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的判定,均可归入临床上稳定型冠心病范畴。将其入院编码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9.12±7.21)岁;病程0.2~20年,平均病程(6.51±3.52)年;60例患者中高脂型血症患者8例,肺结核患者3例,糖尿病患者7例,早搏患者12例,高血压患者13例,心绞痛患者14例,无任何症状心肌缺血型患者3例。严格依照中医辩证分型标准将其分为:气血两虚型患者19例,气滞血瘀型患者27例,痰浊血瘀型患者14例。

6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7.92±6.37)岁;病程0.4~21年,平均病程(6.43±3.49)年;其中高脂型血症患者9例,肾功能不全患者2例,糖尿病患者8例,早搏患者11例,高血压患者12例,心绞痛患者15例,无任何症状心肌缺血型患者3例。中医辩证分型:其中气血两虚型患者20例,气滞血瘀型患者25例,痰浊血瘀型患者15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并无显著差异(P>0.05),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中的60例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即进行一般性的给药治疗。选用消心痛药物硝酸异山梨酯(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1370),采取口服方式,均3次/d,10~20mg/次。以30d为1疗程。同时根据患者情况配合给予美托洛尔药物治疗,均2次/d,共计100mg。于早晚间服用。

1.2.2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汤剂治疗。基本配方材料:红花15g,生地10g,郁金12g,桃仁15g,赤芍10g,柴胡10g;针对痰浊血瘀型则在基本方基础上加用薤白15g,瓜蒌12g,地龙干10g;对于气滞血瘀型患者则加用元胡12g,丹参15g;气阴两虚型患者则加用麦冬12g,太子参13g。五味子8g。均采取温水煎服的方式,服用1剂/d,同样以30d为1个治疗周期。

1.3观察指标

1.3.1动态心电图 选用Holter心电图记录所有患者1d中8s内的最快与最慢心率的心电图显示片段。将检测导联设定为MV5,采用连续性的记录方案,记录周期为24h,并按照1:1的比例将其打印。

1.3.2 Q-T间期测量 严格记录所有患者最快与最慢心率的区间差,进行Q-Tc计算,首先进行心动周期R-R校正,Q-Tc=Q-■,计算出快慢心率值Q-Tc。然后采取Q-Tcp计算得出最快与最慢心律的值。对比两项数值的大小情况,若Q-Tc值大于Q-Tcp值则取正值,相反,则取对应性的负值。

1.4疗效判断标准

1.4.1 Q-Tc及Q-Tcp诊断标准 若最快心率Q-Tc值超过430ms则视为异常;若Q-Tcp值大于450ms则同样视为异常。

1.4.2心电图改善标准 具体评价指标参照最心病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2]。

1.5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组间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快及最慢心率Q-Tc及Q-Tcp各参数值比较 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选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观察组其动态心电图Q-Tcp参数改善情况较为明显,显著优于使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对比差异较为明显(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改善情况 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60例患者显效32例(53.3%),有效21例(35.0%),无效7例(11.7%),总有效率高达88.3%;对照组所有患者中,显效18例(30.0%),有效19例(31.7%),无效23例(38.3%),总有效率为61.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χ2=10.743,P

3讨论

Q-T间期主要表示人体心室肌在除极与复极整个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值,即表示从人体心室开始兴奋除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耗费的时间。在患者患病及病理情况下,Q-T间期值一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同时它的间期改变、长短变化通常与心率变化的情况有较大的联系。采取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值可表示为Q-Tc[3]。一般来说,Q-Tc的延长与人体冠状动脉的宽度有相关的联系。

据早期相关报道显示,可将进行运动试验后的Q-Tc延长指标视为心肌缺血型冠心病的诊断参数。同时为了降低由于导联投影方面的技术问题导致参数误差,最近几年来,同样有部分医学领域的研究者提出了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方式,即Q-Tcp,较之传统Q-Tc检测可靠性更高。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选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冠心病动态心电图Q-tcp延长患者,在消心痛西药及中药汤剂的配合治疗下,其动态心电图参数值显著改善。对比选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来说,改善现象更为显著(P

参考文献:

[1]周凤华.基于循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

[2]李春悦.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8:4134-4135.

[3]赵婷.冠心病心绞痛中西医评价结局动态变化特征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上一篇:浅析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的工作定位与实践 下一篇:第二磨牙游离缺失合并对颌磨牙间食物嵌塞的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