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其实是你狭隘了

时间:2022-09-13 11:19:09

记者观察:其实是你狭隘了

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落下帷幕,许鞍华导演的《桃姐》拿下了全部5座重头金像(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女主角),徐克导演的《龙门飞甲》几乎包揽了所有技术奖项,剩下的三项技术奖,最佳摄影和最佳原创电影音乐颁给了陈可辛导演的《武侠》,带着13项提名前来的《让子弹飞》,只获得一项最佳服装造型设计奖。得奖者张叔平,也是一个香港人。

内地电影在本届香港金像奖上的零蛋,尤其是在携有7亿票房的《让子弹飞》参与的状况下仍“颗粒无收”,让一些内地媒体有点不高兴。他们代表内地观众认为“金像奖地域上的局限性影响了其专业性”,简而言之,就是说香港电影金像奖“狭隘”。

本届金像奖主席陈嘉上的回答,代表着香港电影人对“狭隘”这一评语的无语,他说:“香港电影金像奖(如果)不偏向香港,你觉得过得去吗?”关于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设立初衷和表彰范围,实在不用每年再赘述一遍。但每一年金像奖颁奖过后,怎么都少不了“内地与香港之争”的口水文。前些年,内地电影和合拍片在金像奖上大出风头,港媒表示不满。去年,评委会为了拉抬港片将最佳影片颁给了《打擂台》,又有人指责金像奖“搞平衡”、“不思进取”。今年香港电影好不容易出了个票房和口碑双佳的《桃姐》,评委会感动得倾囊而彰,又挨了一刀“狭隘”。

记者个体的地域归属感总是油然而生。还记得2009年第46届台湾金马奖颁奖典礼的媒体区中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当排前揭晓的技术奖项都献给了台湾电影(电影人)时,台湾记者聚集的区域里欢声不断;当李冰冰拿下最佳女主角时,内地记者们发出了压抑许久的尖叫;当黄渤和张家辉分享金马影帝时,香港和内地记者的呼声互为呼应。最终那届金马奖将最佳剧情片送给了戴立忍的《不能没有你》,台湾记者们好似挽回了一些颜面,但还是对于男女主角的旁落耿耿于怀。这或许只是各地记者们在典礼后台的情趣而已,是否影响了后继的报道心态就不得而知。但稍微翻翻旧日新闻,可以看到台湾金马奖因为“区域问题”而遭遇的质疑,并不比香港金像奖来得少。国人和中国电影人喊了这么多年的“冲奥”,也才在近几年认识到那只是美国电影人自己的游戏。因为美国电影本身的强势,它让全世界注目,但奥斯卡依旧是美国人的奥斯卡,只是留了一个“最佳外语片”给美国之外的世界。

好电影总是能让观看的人们更从容,更宽容。“哪里的电影”到底有多重要?对于观众而言,一点也不重要。对于身处香港的香港电影人而言,其实很重要,那是他们的根。当去年他们还底气不足地将最佳电影颁给《打擂台》时,你就可以再次感受到他们希望重振香港电影辉煌的迫切感(本届金像奖上的获奖者绝大多数都是香港电影的“圈内老人”,已将香港电影长期以来的青黄不接展示无遗),当今年他们能够拿出更称手的《桃姐》和《龙门飞甲》时,请一边感念香港电影曾经带给我们的欢乐与养分,一边为他们的现在与未来鼓掌。至于《让子弹飞》好不好,姜文枯坐一个多小时值不值,如果你当时有掏腰包进影院看过这部电影,已经是为他投了一票,而观众的票,比评委的票值钱。

刘青云没有拿到影帝,也让一些观众觉得“不公”。刘德华获得最佳男主角,有人问:“如果刘德华不是刘德华,他能拿到最佳男主角吗?”这说的是当许鞍华为《桃姐》苦寻投资不得,只有刘德华伸出援手,并决定出演男主角以加强《桃姐》票房的事,也是在说刘德华的公司在近年一直坚持投资香港本土电影的事。这些人认为,本届金像奖给予刘德华影帝的决定,掺杂了表演之外的元素,亦是“不专业”。先不说“各花入各眼”,“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刘德华在这几年的香港电影界中确是当之无愧的“最佳男主角”―当《桃姐》在威尼斯拿到最佳女演员后回到香港庆功时,现场的香港电影人和港媒对于刘德华的尊重与感念都溢于言表。如果香港金像奖以推动香港电影发展为目的,又有什么道理不去表达对刘德华的执着的肯定呢?终身成就奖自然谈不上,当他在《桃姐》中的演技和刘青云在《夺命金》与《窃听风云2》中的表现没有巨大差异时,给予刘德华一个最佳男主角无可厚非。梅丽尔・斯特里普获得17次奥斯卡提名只赢了三次,刘青云的“战败”还不及她。电影奖不是110米栏,没有所谓的公平一说,热爱中国电影的马可・穆勒执掌威尼斯电影节8年,华语电影获奖无数,也有外媒说这不公平。奥斯卡评选最佳影片,除了参赛电影本身过硬之外,丰厚的游说资金和发行公司的人脉也是重要砝码,这对于电影本身公不公平?虽然国际三大电影节都有用“竞赛单元”来命名重头单元,但电影奖项终究不是比赛,融入其中的是情感、喜好,密不可分的是时运、推广甚至意识形态。电影节的终极目的是吸引关注拉抬市场,太认真,就是你不对了。

上一篇:龙年春节,看民俗变身潮物 下一篇:房价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