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3 08:34:30

记者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记者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1

本文作者:赵秀芳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总体要求总培训时间为2年3个阶段。进人临床前,经过医院和护理部组织的岗前培训1周。第一阶段12个月,在妇产科、儿科、门急诊部分别轮转4个月(本院是妇产儿童专科医院),主要从事基础护理工作;第二阶段6个月,根据自愿和科室意见选择二级学坏斗(妇产科、儿科和门急诊);第三阶段6个月,也在自愿和科室意见基础上在三级学科(某个专业)定向培养。儿科规范化培训在儿科的培训时间共l年4个月,可轮转4个病区,分别是第一和第三阶段各1个病区,第二阶段轮转2个病区(每个病区3个月),如果该生毕业前订实习是在本院儿科,则在培训结束后可轮转儿科所设的全部5个病区。培训期间要求掌握基础护理相关知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儿科护理基础理论和专科技术操作、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急救技能,在第三阶段时更注重于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使受训者能全面掌握或熟悉儿科相关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医院建立完善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包括《管理办法》、《培训细则》等,成立规范化培训管理职能组织(四级)并明确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各二、三级学科在医院《培训细则》基础上,根据专科特点制定各科培训细则并组织实施。专人管理,建立《规范化培训手册》和《带教老师手册》。本人填写《规范化培训手册》,其中的操作量化表要求每天登记并有老师签字,月底汇总后交教务部审核保存,培训周期结束后手册归档保存。带教老师做好《带教老师手册》记录,以备查。护士长做教学管理,记录在护士长手册中。考核方法分平时抽查、出科考核、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平时抽查包括带教老师、护士长、科护士长和护理部的抽查:出科考核在轮转下一个科室前完成,包括劳动纪律、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专业理论、技术操作和分管病人情况等:在每一个阶段结束和完成培训后进行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内容第一阶段为基础护理知识,第二阶段为儿科相关知识,第三阶段为所在儿科某专业理论知识,结业考试为综合应用性试题。所有考核均以百分制计算,结果交医院教务部存档,并作为评优(评优比例为巧%)和培训结束医院选留的依据。自2007年进行护士规范化培训以来,共招收5届,300余人,已结业3届。本文结果只统计已结业的3届学员情况。理论成绩总体上均有提高,各届一阶段与三阶段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o,01),二阶段与三阶段具有统汁学意义(P<0.05),一阶段与’二阶段仅2009届学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技术操作成绩各阶段无统计学差异。

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儿科护理在护理评估、沟通交流和技术操作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规范化培训可满足儿科护理对护士的特殊需要。目前全国还没有一所儿童专科护士学校,刚从普通护士学校或护理院校毕业的护士,很难承担儿科临床护理的工作。每年均有部分受训者中途退出培训,原因之一为考核不合格(表1),还有部分不愿在儿科工作者(表2)。从护生到独立承担护士角色需要1.5一2年的过渡阶段,且在校学得的理沦知识需要一段时间(几年)有指导的临床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临床工作能力。因此,开展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受训者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培训细则中规定了各项护理操应完成的数量,建立操作量化登记表,要求受训者每日记录,并有当天老师的签字,月底汇总;带教老师、护士长和其他各级管理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各阶段结束要考核,规范其临床护理操作,强化理论知识。通过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表3)。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综合素质在培训过程中,我还注重受训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粘神的培养,每轮转完9个科室都要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测评,结果纳人总成绩。同时还要求受训者在培训期间要进行高一级的学历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历水平,所有持中专和大专文凭的学员都在继续大专和专升本科学习(未完成学历教育)。经过近2年的培训,学员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护理专业毕业后教育的重要阶段,是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护理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稳定,提高护理水平,保障病人安全。儿科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适应了儿科临床护理需要,为专科护士培养奠定了基础,是儿科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

记者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2

编制规划是件大事

记者:据了解,《规划》的制定经过了前期准备、课题调研、初稿起草、集中修改、征求意见、专家评审等阶段,那么能否介绍下规划编制的背景?

有关负责人:可以。这个《规划》的编制工作是2015年5月正式启动的。我们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编制工作方案。编制期间,领导小组先后五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和研究指导《规划》编制情况;先后六次向质检总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分管领导汇报《规划》编制情况;数易其稿,形成草稿,邀请纤检系统专家开展专题研讨,收集各类建议和意见200多条,在研究、吸纳相关意见及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精神、《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后,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2016年12月,向国家认监委、标准委及质检总局各司局征求意见,收到总局计量司及产品质量监督司反馈的2条建议,经研究后,全部采纳,形成《规划》论证评审征求意见稿。今年1月初,召开专家评审论证会,来自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供销总社、西安工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8位专家一致同意《规划》通过评审论证,并提出19条意见和建议,经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送审稿。今年1月23日,经质检总局局务会专题审议通过,2月9日《规划》正式印发。

记者:编制《规划》过程中是否注意了哪些问题?

有关负责人:这个肯定是有的。可以这样说,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注重做好“三个结合”: 一是结合中央精神、质检总局的要求。紧紧围绕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的战略布局,以及质检总局关于“十三五”期间质检工作的总体部署,将基层工作实践与中央顶层设计做好衔接。二是结合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需求。将推动解决纤维产业发展粗放、布局调整、供需不匹配、产能过剩等问题,作为纤检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及时调整工作思维,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技术服务,维护纤维产品质量安全,助力产业调整升级。三是结合纤检事业自身发展需求。新形势新问题为纤检工作发展和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围绕提升自身履职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质量技术基础、提高纤检工作公信力,推动纤检事业发展。

规划好坏首先看思路

记者:如何构想《规划》的定位?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有关负责人:“十三五”期间纤检事业发展战略定位是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要求,服务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服务纤维生产加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题是保障、支撑和引领,主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纤检事业。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的部署,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贯彻“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十二字工作方针,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要求,服务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服务纤维生产加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纤检事业发展新体制,全面提升纤维产业质量水平,保障纤维产业质量安全。

记者: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是否也就有了一些基本的原则?

有关负责人:是的,《规划》的基本原则可以这样概括:坚持市场规律与监管效率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坚持技术引导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与稳步推进相结合。

记者:那么,如何表述《规划》的目标?

有关负责人:《规划》总体目标设定充分考虑了纤维产业、纤检系统实际情况,并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总局“十三五”规划以及相关棉花、物流、纺织等专项规划充分衔接。总体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纤检理论、制度、技术、机制工作体系。纤维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纤维产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智能化纤维质量管理体系初步构建。新疆、内蒙古、广西等条件较好的纤维重点区域纤维质量明显提升,其他地区纤维质量稳步提升,纤维产品供给体系质量显著提高。中国纤维标准体系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质量标准和检验技术向“一带一路”国家辐射。纤维公证检验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显著提高。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纤维市场环境,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保驾护航。

抓住关键定内容

记者:感觉到《规划》的内容很丰富,能否概括下主要有哪些方面?

有关负责人:《规划》主体分为成效经验、发展环境、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六个部分。

记者:有哪些成效经验?

有关负责人:《规划》从坚定不移抓质量、全力以赴保安全、一心一意促发展、改革创新强质检四个方面对“十二五”期间纤检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得出坚持服务全局工作、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提升工作有效性四个发展经验。

记者:发展环境主要是指什么?

有关负责人:“十三五”期间发展环境概括为两点:一是三大国家战略叠加,“一带一路”、区域经济新战略、供o侧改革的实施,为加快传统纤维产业技术升级、促进走出国门加速成长提供了重要机遇,标志着我国纤维产业已经具备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纤检事业正步入发展的良性轨道。二是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纤维产业供给结构严重失衡,“量大质低”,纤检事业满足纤维产业转型发展诉求、满足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需求、满足国家创新型政府要求任务艰巨。

记者:如何把握《规划》的主要任务?

有关负责人:主要任务有四个方面:

1.加强纤维质量监管。着力推动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建立质量诚信与银行信贷管理协作机制,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快推进纤维加工企业信用信息的社会共享进程;加快纤维质量监管方式转变,积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责任主体、专业纤检机构监管规范、协会团体辅助自律、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落实“放、管、服”,简政放权;强化民生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学生服、面料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学生服、面料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人民群众质量维权意识,完善“阳光纤检进高校、进工地、进幼儿园”活动;探索监督管理与行政执法的协作模式,厘清与不同层级政府及质监部门的监管职责,推动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联动机制,探索推进纤维质量监管权力清单制度建设。

2.完善质量技术基础运行保障。强化公证检验能力建设,建立适应纤维产业发展,满足未来纤维公证检验需求的检测体系,加快实验室检验技术升级,提高公证检验的先进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仪器化非棉纤维质量标准和检验体系,逐步实现非棉感官检验向仪器化检验转变;启动纤维标准提升工程,提升纤维标准影响力。建立更加协调配套、先进科学、适合中国国情的纤维标准化体系,强化检测技术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山羊绒、茧丝、麻类等纤维的标准国际化,向中亚、东亚、东盟相关国家输出我国棉花、羊绒、茧丝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技术。

3.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加大政策融入力度,M一步推动公检制度融入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力度,推动纤维公检制度和政策性贷款、市场保障金、物流体系融合;发挥对产业促进作用,进一步发挥对纤维产业全链条的服务作用,对接农业、加工、流通和纺织需求,发挥公证检验大数据的作用,推动中央供给侧战略的实施,开拓棉花公证检验新服务;探索培育纤维品牌,与地方政府以名牌带动经济发展需求对接,推动实施纤维品牌发展战略。倾斜“一带一路”覆盖区域,推动优质纤维产区创建名牌产区,推动优质企业创建名牌企业,为产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宣传推荐、人才培养、检验服务。

4.夯实质量监督基础。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完善纤检事业法律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完善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建立健全大案要案报备、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支撑,推进系统技术能力建设,强化区域技术能力建设协调发展,加快纤检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纤维计量监督、量值传递和计量检定、仪器设备维修和保障工作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人才队伍建设。贯彻实施“人才强检”战略,优化纤检人才队伍结构,建立纤检事业发展专家智囊库,为谋划纤检事业发展,解决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提供良策;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建立纤检系统行风建设的综合预防治理机制,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管体系建设,落实行风建设责任制,坚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记者:三项重点工程是什么?

有关负责人:重点工程有三项:

一是纤维质量监督强化工程。包含3个子项目,纤维质量监督体系建设项目,搭建企业产品质量承诺公示平台,建立纤维质量监督检查结果公示平台;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项目,搭建纤维企业质量信用平台,联合行业协会,启动纤维企业品牌推进工程;纤维制品放心工程建设项目,建立和完善纤维制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推动将学生服监督专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在全国10个省建立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纤维制品质量舆情监控和舆情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二是纤维质检体制改革深化工程。包含两个子项目,深化棉花质检体制改革项目,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的检测技术体系,建立棉花公证检验信息技术示范实验室20家,稳步提高公证检验覆盖率,开展棉花标准重大课题研究。推动毛绒质检体制改革项目,实现毛绒质量管理信息化,新建、改造毛绒、茧丝、麻类纤维公证检验实验室15家,制修订毛绒快速检测方法国家标准,推进毛绒纤维检测仪器化,研制毛绒仪器化公证检验设备校准样品,建立非棉纤维标准样品生产基地。

3.互联网+纤维质量工程。包含两个子项目,纤维质量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服务全产业链,实现纤维质量信息与产业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挖掘产业质量风险点,研究产业质量发展趋势,为纤维产业经济升级服务。检验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立服务公证检验工作的智能化、集约化支撑体系,实现检验资源、检验设备、突发性质量事件应急处理、新型纤维材料信息、检验人员交流与培训等信息共享。

记者:保障措施主要强调了什么?

记者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3

一、考核登记的对象是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资格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二、接受继续教育时间每年15天以上(*年以前每年12天以上)。5年为一周期,周期内,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

三、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指结合本职工作的有关专业技术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

四、继续教育可采用培训班、进修班、研修班、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业务考察和自学等形式。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实际,采用不同的形式参加继续教育,但在一个周期内,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包括正、副高)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到省级继续教育基地接受两个以上不同内容课题(课程)的培训。

五、在继续教育证书内登记接受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和任职及人才流动的重要依据。

六、继续教育证书的发放与保管

l、我省专业技术人员统一使用由省人事厅印制的《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已发的《广东省科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可继续使用至重新领证止。

2、证书的编号、发放和保管。证书由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编号、发放,保管方法由单位自定。证书全部填满可续发新证;损坏或遗失可申请补发。补发时应将原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重新记入新证书内。新发或补发的证书的编号应与原证书编号相同。证书发放后,发证单位应填写《广东省继续教育证书发证名册》备案。

七、证书登记

(一)登记的标准

1、时间:以“天”为单位。6个学时为l天,45分钟为1学时。

2、继续教育的学时计算

学习班: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进修班、研讨班、电化教学班等短期培训,在学习结束后,以实际学习天数计算;

函授班、刊授班、境内外进修等较长时间的业余、脱产学习,学业完成后以实际时间计算;

自学:是指专业技术人员有计划、有内容、有进度的脱产自修学习。这种学习由本人向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单位领导批准,学习时间以批准的天数计算。中、初级人员的自学时间应有区别,分别为不得超过每年规定接受继续教育总时间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其他形式的计算方法: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业务考察等,学习时间按这些活动的有关文字凭证累计或分别计算。

(二)登记部门

专业技术人员在继续教育基地或其它办学单位学习的,由办学单位负责登记。专业技术人员到外地(包括境内外)进修和参加学术会议、讲座、研讨、考察和自学等由单位负责教育的部门凭证登记。

(三)登记内容

包括接受继续教育的学习形式、内容、时间以及成绩等。登记时,专业技术人员应主动提交有关学习证明材料,包括论文、心得等。

八、验证

l、验证部门

常规验证每年由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负责验证。

拟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包括评审和以考代评的人员),由本单位人事部门验证后,根据拟晋升的专业技术资格等级,再送有关人事管理部门复验。复验工作的具体分工:

省直单位——初级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由主管厅局人事部门复验;中级晋升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和副高级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由省人事厅负责复验。

地级以上市的直属单位——初级晋升中级、中级晋升副高级、副高级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由地级以上市人事局负责复验。

县(市、区)、乡镇所属单位——初级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由县(市、区)人事局负责复验;中级晋升副高级和副高级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由地级以上市人事局负责复验。

2、验证时间

常规验证,由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人事部门自定,原则上每年验证一次。

晋升专业技术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证书复验时间,省人事厅定在每年1月至3月底。

省直单位、各地区复验时间自定。

3、验证内容

①检查证书填写内容:是否按证书内规定的项目如实填写,签证盖印。

②计算受教时间:常规验证累计当年受教时间(天数);拟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要累计上次晋升后到本次送检时总受教时间(天数),其中要完成两门以上继续教育公修课培训。

③验附件。除验证书外,以下情况同时附上证明材料:参加函授班、刊授班、境内外进修等附上结业证书复印件;自学者提交的读书心得、论文的首页复印件(该复印件要加盖本单位人事部门印章)。

4、验证登记

验证的结果填在证书的“验证登记”栏内,验证意见的写法统一为:“X年至X年已受教X天;公修课考核通过X门。核定已(未)完成继续教育任务。”验证单位盖公章确认;省直厅局盖人事部门印章确认。

各级政府人事管理部门验证使用统一规格专用章,专用章盖在同页“验证登记”栏的左上角。已完成继续教育任务者,发给“完成继续教育任务证明书”。

5、复验材料

①复验材料:继续教育证书原件;验证附件复印件;完成继续教育任务证明书;“继续教育验证材料报送表”一式两份。

②复验材料的装套:每个专业技术人员的复验材料放在一个7号标准信封内,信封面上注明姓名、材料件数。

③复验材料的递送:由上送单位将装套好的材料连同“继续教育验证材料报送表”一式两份送验证单位。验证单位验后将受检材料、已完成继续教育任务者的“完成继续教育任务证明书”和“继续教育验证材料表”退回原报送单位。

省直单位拟申报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包括正、副高)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验证材料,按部门单位归口,由主管厅局送省人事厅验证。

各地区、省直各部门的递送方法自定。

6、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继续教育规定受教时间,作为职改部门在受理申报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审核申报条件之一。

九、继续教育证书的发放、登记、验证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必须认真对待。发现有弄虚作假和以验证名义乱收费的要追究责任。

记者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4

2012年6月15日,2011年度“神华杯”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终评答辩会在北京举行。会议评出一等奖项目10个,二等奖项目18个,三等奖项目32个。为了对协会科学技术奖的设立情况、评审过程、获奖项目特点、宣传与推广工作等有一个更加详尽的了解,本刊记者7月11日采访了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秘书长肖克源。

记 者(以下简称“记”):首先请您介绍一下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的设立情况。

肖克源(以下简称“肖”):协会科学技术奖是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务院令第396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科技部令第2号)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科技部令第3号)规定,2002年9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和登记备案(证书编号为国科奖社证字第0054号)的社会力量设奖。本奖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列入国家奖励序列的全国性科学技术奖项,面向全社会涉及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领域的科学技术成果项目,完成单位或完成人均可申报,每两年组织一次评审。本奖的学科基础是国家一级学科——安全科学技术,专业基础是国家职业分类——安全工程技术专业。

协会的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的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长期以来重视开展安全健康科技交流工作及安全学科建设工作。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开展以来,受到了广大安全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得到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科技部和神华集团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本奖的设立,对完善安全生产科技领域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安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促进科技进步、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和好转、提高广大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保护水平,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记:请介绍2011年度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过程和结果。

肖:终评前进行了初评。首先对全部申报项目进行了形式审查,其次组织100多名专家进行了主审员函审,然后组织由5个专业评审组的35名专家进行了会议无记名投票表决初评,最后对初评入围的60个一、二、三等奖备选项目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公示。

在初评的基础上召开了终评答辩会。协会顾问钟群鹏院士主持进行了对初评建议一等奖项目的答辩,评委会副主任丁辉研究员主持了对初评建议一等奖项目的评议和对二、三等奖项目的审议,评委会副主任周国泰院士宣布了无记名投票表决后的评奖结果,评委会主任张宝明签署了评奖文件。获得一、二、三等奖的60个项目,主要完成组织126个次、完成人员459人次。

记:请介绍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评委会评审专家的情况。

肖:长期以来,协会围绕政府和社会需要,坚持为科技事业发展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科研和生产经营单位一线服务。协会从理事会组成,到各技术专业委员会建设、协会专家库建立等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凝聚了一只宏大的安全科技队伍,具有安全科技人才集聚的相对优势。

本奖评委会副主任为: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教授、总后勤部少将周国泰院士、中国安科院院长吴宗之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丁辉研究员;32名评委长期从事科研或科技管理工作,均具有博导、教授和研究员及以上职称,学术地位崇高,学术造诣深厚,科技管理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钟群鹏、周国泰、汪旭光和张玉卓4位院士在安全科技界更是享有盛名。评委涵盖了安全生产领域十几个相关专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记:如何在评审过程中把好质量关?

肖:根据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评奖工作自始至终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遵守相关工作制度和纪律,严格评审标准和程序,接受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监督,所有评审制度、过程和结果都全部对社会公开,所有评审工作记录(包括工作制度、会议记录及评委出席会议签到簿等)都存档备查并抄报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备案。

科技成果来之不易,蕴涵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我们在评审的过程中,严把评审质量关,真正把对安全生产适用价值高、创新性强和有指导与推动意义的成果评选出来、推广下去,既是对安全科技工作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也是对安全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记:2011年度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有哪些创新性与应用价值?带来了哪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肖:获奖项目既是近年安全生产科技战线优秀成果的展现,也是多年来广大科技人员辛勤工作的结晶,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社会效益,对促进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和职业健康水平的提升将起到重要作用。

获奖项目一个共同的显著的特点是,解决了重点行业或大企业在安全生产或职业健康方面所面临的一些难题,都是一些实用性、关键性的技术和方法。

例如,一等奖获奖项目《大型石化装置在线检测及安全评价技术与应用》,是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完成的,它解决了大型石化成套装置的在线检测及安全评价的问题,能够将大型石化装置的运行周期从1年延长到3-4年。近年来,我国每年消耗石油突破4亿吨,迫切需要在线检测和安全评价技术,这次取得了整体性突破,项目研究成果既包括检测与评价方法,又包括检测标准和检测设备,配套性强,填补了国内空白,有些技术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25家石油石化企业进行了成功的检测工程应用,近两年通过减少停产检验时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8.3亿元,同时提高了安全系数。

记者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网络新闻 生产实践 技术 采制分离 记者 角色转型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一、西方网络新闻生产现状

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发展将新闻业带进网络时代,网络新闻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新闻生产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不断改变和重塑新闻生产的面貌。

本文聚焦于西方网络新闻生产,采用文献分析研究方法,追踪欧美学界新近研究成果,以欧洲、美洲等部分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网络新闻生产为研究对象,描述网络新闻生产实践现状。文章以新闻生产流程及其要素为分析框架,着重考察新闻的采集、制作与、反馈过程中出现的变化,以及新闻生产者、受众之间的关系,并对其显著特征、发展趋势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藉以通过对西方网络新闻业的考察,把握当今网络新闻发展脉络。

下面,我们先从新闻生产流程角度对当前西方网络新闻生产状况做简要描述。

1.新闻采集

(1)广泛使用数字技术和设备

在当前网络新闻制作中,记者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如数字摄像机、网上通讯软件、后期编辑软件、视音频压缩软件、动画制作软件等。记者们将新闻信息制作成各种多媒体资源包或节目,供网络用户浏览。

(2)利用网络资源组织新闻背景

网络仍然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资源库。以前,不少网上信息被直接作为新闻进行报道,但现在情况有所转变。学者Mitchelstein与Boczkowski在梳理历年研究中发现,1999年,美国92%的新闻记者在网上搜索新闻素材;而2000年的研究显示,1/3的英国媒体人不再使用网络资讯作为直接信源,花大量时间在网上搜索新闻故事的做法,会被同行嘲笑。另一项对韩国和美国新闻记者的比较研究也揭示。网上资源更多只作为背景信息或补充扩展资料来使用,而非新闻本身(Mitchelstein&Boczkowski,2009)。网络作为直接新闻源受到普遍质疑。这种情况也说明,记者获取新闻源的渠道更为多样化。

(3)新闻生产中的大众参与

与此同时,随着博客、微博客等自媒体(we media)的出现,大众可以更直接地参与新闻采集,记者与网络受众间的互动加强了。学者Pavlik(2001)指出,现时的技术使受众反馈和生产信息成为可能,在传播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Weiss&Joyce,2009)。同时,新闻机构、记者也都在积极推动受众参与。

2.新闻制作与

(1)制作周期缩小

网络新闻最突出的特征是时效性强。周期从原来的月、周、日,变成现在24小时随时更新,新闻生产时间被不断压缩。研究发现,1998年《纽约时报》网络版每天只更新一次,而短短几年间,新闻更新已经可以用“新闻飓风”来形容(Klinenberg,2005)。(新闻)加速已成为美国当代新闻业的主要特征(Rosenstiel,2005)。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类似,如在阿根廷,全天连续的新闻已成为其主流新闻网站的制度规则。正如学者所评价的,网络新闻促使“两天新闻周期”崩溃,形成“高速新闻”的支配地位(Mitchelstei&Boczkowski,2009)。与这种加速相适应,网络新闻的话语表达方式也越来越简洁(Henrik:rnebring,2010)。

2.实时更新

网络新闻在追踪报道、实时更新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特别微博的出现,使网民、记者得以在第一时间,以最简洁的语言呈现新闻事件发展动态。这种特征清除了其他媒体存在的障碍:即时性和完整性,克服了其他媒体诸如版面和截稿时间的限制,更有利于报道突发性新闻(Weiss&Joyce,2009)。但与此同时,记者们也感觉到网民在每次登录网站时都想看到新信息的压力,不得不尽快更新网页。

3.受众反馈

受众反馈越来越被视为网络新闻生产的重要一环。各国都十分重视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记者们认为,网络媒体最具特色的特征是可以接触到很多受众,并将他们的反馈整合进新闻采集的环节中,这些是传统新闻媒体所不具备的。网络媒体应成为受众分享新闻和反馈的平台。并且,向市民新闻发展是网络新闻的基本趋势(Weiss&Joyce,2009)。

二、网络新闻生产变化的显著特征

通过以上对西方网络新闻生产实践总体面貌的描述,我们发现,在整个新闻制作流程中出现的种种变化,可以进一步从两方面进行描述。一方面,从新闻生产过程考察,在现代传播技术的推动下,新闻生产的时空压缩越发显著,并促进了新闻采集与新闻制作、技术与新闻本身的分离。另一方面,从新闻生产要素考察,传播主体的记者与客体的受众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技术本身的关系也发生急剧变化,记者面临着专业身份的转型。我们将之概括为新闻生产变化的两大显著特征,下面展开分析。

1.新闻生产的时空压缩进一步加剧采制分离

基于网络的传播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压缩了网络新闻生产的空间和时间。空间压缩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网络记者在物理位移方面大量减少,不需要经常亲历亲为外出调查、采访,大部分工作在办公室,通过电脑、网络就可以完成。二是记者与新闻当事人、网络受众之间的联系打破了地域限制,经由网络沟通信息,更为便捷、高效。新闻生产的时间压缩方面,突出表现为生产周期大大缩短,以小时为单位更新新闻;对于突发性事件、重大新闻事件,还必须时刻跟踪报道。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外出调查新闻、核查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在网络新闻生产中正在逐渐削弱。记者们迫于时效性要求,没有时间对新闻来源进行深入调查、严肃核对,没有时间进行新闻的原创,使新闻机构产生依赖性,甚至变得“二手化”(Mitchelstei&Boczkowski,2009;Henrik・rnebring,2010)。

牛津大学学者Henrik rnebring从新闻劳动过程理论的角度,将这种现象描述为“观念与执行的分离”(separation of conception and execution)。他指出,在新闻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新闻采集与新闻制作之间的脱节和分离的现象。以前,高

超的写作技巧和信息收集能力被认为远比新闻制作技术(制图、排版、印刷等)重要;而当今的网络新闻生产,越来越要求记者具备基于电脑的技术能力和数字技术生产能力,如何写作新闻的重要性让位于如何将新闻包装成适合销售的产品,这说明,新闻搜集与新闻制作、技术与新闻本身分离得更为彻底。他认为,这些变化是服务于新闻组织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新闻生产更为高效,更好控制(Hen rikrnebring,2010)。

2.新闻记者的角色转型

记者的角色转型体现为两方面,一是与技术的关系,二是与受众的关系。

(1)记者与技术的关系:从传统“文人”向“新媒体人”转变

技术的发展使记者的工作方式发生变化,记者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多重而微妙。一方面,记者在新技术的协助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但另一方面,网络即时性的特征,使网络记者普遍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有受技术异化的危险。据挪威记者工会联盟的调查显示,58%的网络记者觉得他们没时间去完成所有任务(Steensen,2009)。

同时,网络媒体比其他媒体更要求新闻制作者具备同时使用不同的媒体工具(或方式),处理多个任务的能力,如边使用聊天工具,边浏览网页,边打字。这种能力被Bromley(1997)称为“多重技能”(multiskilling)。多位学者指出,网络新闻增加了从业人员执行多重任务,以及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中将新闻采集和讲故事的技巧进行融合的压力(Weiss and Joyce,2009;Steensen,2009;Henrik rnebring,2010)。但如前面分析,这种技术要求与传统的新闻专业核心技能培训似乎没有必然关联:重要的不是如何讲故事的技巧,而是如何将新闻包装成适应不同媒体平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的形式。正如Boczkowski(2009)所说的“媒体选择的去具体化”。也即如有记者所说,“我不是为报纸工作,而是为新闻工作。”(Mitchelstei&Boczkowski,2009),而原本作为新闻记者的专业技能受到削弱,使这一群体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被技术淘汰的忧虑。据美国马里兰大学一项调查显示,新闻记者对传统报业新闻和自己的职业前途整体上是担忧的、悲观的。60%的记者认为“工作压力日益增加,需要更多的培训”;2/3的记者非常赞成“必须加强知识学习,全面掌握新技术”;还有50%的记者反映已有记者因没有掌握新技术而丢了饭碗。

Henrik・rnebring(2010)综合各项研究,提出了网络新闻记者的技能是变弱、提升还是更新技能(deskilling,upskilling,reskilling)的讨论。各研究侧重点不同,但观察到的情况基本一致:记者整体的技能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多重任务处理能力;但对信息搜集、信源核实、背景信息发掘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尽管对此我们还不能轻易下结论,但记者与技术的关系,记者的专业技能变化,是与采制分离的新闻生产特征相适应的。

(2)记者与受众的关系:从单一传播主体向双主体转变

①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程度进一步加深

在新媒体环境中,新闻生产者与受众之间的社会空间变小,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更加频繁,更加日常化,形成友好的互动关系。网民积极为记者提供新闻线索;有时,网民拍摄的照片、视频直接成为了新闻本身。在这些情况下,记者变成了新闻的发现者,而网民是新闻的“制作者”,他们之间的角色边界不再确定无疑,开始模糊,互相转化。而且,受众越来越多地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新闻生产中。如个人博客、播客、微博客等个人媒介;以及新闻论坛、新闻组、网民自建的公民新闻网站等。由新闻人生产的和由受众生产的内容在新闻网站上有一定程度的结合。传播主体由原来的记者,正在逐渐转变成“记者一网民”的双主体关系。

然而,对于允许受众在多大程度上参与新闻生产,记者们却各持己见,大致有两种倾向。一种希望这种亲近关系主要以反馈的方式出现,记者在接近受众的同时保持新闻生产者的角色,另一种观点希望这种亲密关系体现在受众成为新闻生产圈的积极合作者(Weiss&Joyce,2009)。前一种态度相对保守、谨慎,实际上不希望受众参与实质性的新闻生产,后一种心态则更为开放,不太介意记者与受众角色的融合,或许也包含对记者独立性的充分自信。

②未来的网络新闻记者――网民讨论的主持人和意见综合者

随着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程度加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内容生产者(users generate content,简称UGC)。这种现象挑战着传统的“把关人”、“议程设置”的观点。Boczkowski(2004)在研究中发现,新闻工作者越来越投身子“门户开放”,致力于培养用户参与者,而不是传统把关人的“内容筛选”。Lowrey与Anderson(2005)在美国某地新闻消费的研究发现,超过2/3的受访者在非新闻站点搜索新闻,1/2的人认为自己很容易可以成为新闻记者。这些研究暗示了未来对界定新闻职业能力的质疑。“把关人”角色的消亡会导致受众挑战新闻的权威。更有悲观论调认为,对记者专业身份的挑战最终会导致新闻业的死亡。当然,也有学者谨慎表示,不要过早预言把关人的死亡,毕竟博客的影响力远不如专业新闻机构,专业新闻人对新闻生产各环节还具有绝对控制力(Mitchelstei&Boczkowski,2009)。这些分歧引发了关于记者角色转型的讨论。网络提供了交流意见和信息的平台和工具。因此,网络新闻记者的角色可相应地转变成网民讨论的主持人、公众意见的综合者。记者控制谈话、为参与谈话做深入调查、在辩论中带来新的信息。在这种新兴角色中,倾听受众变成重要的部分,记者可以以信源、专家意见、趋势探测者、批评者的形式(身份)来倾听受众(Weiss&Joyce,2009)。

在记者角色转型的同时,新闻网站本身的风格定位也会发生变化。Deuze(2003)提出两种类型的网络媒体参与式传播:温和的方式和激进的方式(moderated and unmoderated)。当允许用户分享评论、添加内容而不受干预时,这样网站可说是开放的,相反,若只是允许用户参与,但严格干预、控制互动,则是封闭的。据Deuze(2003)的研究,主流新闻网站通常提供范围较广的内容,但参与传播极少,通常是温和的(Weiss&Joyce,2009)。

三、讨论与总结:新闻业与记者的未来

1.采制分离对新闻本质的影

根据上述分析,网络新闻时空压缩的生产特征促使新闻采集与制作进一步分离,使记者的核心专业技能发生变化。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将有可能改变新闻生产,乃至新闻的本质。一直以来,“如何讲好一个新闻故事”是记者核心能力(包括发掘新闻线索、甄别信息、采访调查和写作各项能力)的体现,但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这一过程被简单化、程序化,有时甚至被忽略。如对新闻来源的核实,对各方当事人观点的全面呈现等,在实时更新的压力下很难得到保证。记者的工作重心越来越向信息整合倾斜,即如何尽快将新闻素材制作成不同版本、适应不同媒体平台的新闻产品,而不是对新闻本身进行深度组织和挖掘。新闻的信息特征更为突出,即注重提供事实本身,而非启发思考新闻背后的意义。有研究显示,网民们希望网络新闻持续更新的同时,也希望读到深度的背景信息,多样化的新闻内容和视角(Nguyen,2010)。因而,新闻的速度和实际内容应该并驾齐驱。若只片面追求时效性而忽略了新闻的其他特性,不但不能满足受众的多元需要,也没有全面地体现网络新闻的优势。而且,随着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参与进新闻生产过程,网络新闻的碎片化特征更为显著,这一定程度上将增加信息甄别的难度。同时,新闻采编人员可以只是熟悉媒体操作技能、掌握基本语言表达的“新媒体人”,而非经过专业训练的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人。

以上的这些现象:缺乏信息核实,重信息、轻意义,新闻碎片化,人员非专业化等,都与传统的新闻价值以及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相悖离,使新闻的本质有异化的危险。

2.受众生产内容(UGC)对记者专业身份的挑战

网络环境下,受众参与新闻生产已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那么,受众是否会对记者的专业地位形成挑战?记者这一职业是否会逐渐消亡?尽管这样的提问有耸人听闻的嫌疑,但作为对新闻生产方式变化的追问,仍不失有理论探讨的价值。

已有研究显示,学界一方面肯定公民参与新闻,如Deuze(2007)表示:公民新闻网站填补了已有的媒介组织留下的空白。但更多的是对其专业性表示质疑。Carlson(2007)、Lowrey(2006)等人指出,是否为新闻机构生产是新闻和博客最根本的差别,受众生产内容的客观性、专业性方面没有得到专门的确认,内容、工作程序、表达语气、价值观念、版式等是这一差别的表现形式。甚至,学者们认为,活跃的新闻论坛只是读者游乐场而已,用户被视为积极的故事读者和消费者(Mitchelstein&Boczkowski,2009)。

笔者认为,尽管目前UGC在整体上还不具备与专业新闻生产抗衡的能力,但网络为新闻记者和受众搭建信息分享、交流互动的平台,记者与广大网民共同建设新闻内容将是今后长期存在的局面。网络新闻生产和讨论将经由专业记者的作用慢慢进入理性成熟的轨道。总之,用户生产内容与记者生产内容的融合共享、受众与传者身份的模糊和转换将是未来更为激烈的矛盾和争论所在。

记者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6

一、科技企业注册登记

三地近年来在促进科技企业注册登记上,主要取得如下5方面进展。

(一)直接登记制

直接登记制是国际通行的企业注册登记方式。直接登记制下,到工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成为第一道手续,余下的审批事项,只要申请者承诺在规定期限内办完即可。2001年,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深圳都实行了科技企业直接登记制。由于手续大为简化,申请者最快1天就可领到营业执照,因而直接登记制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

(二)淡化经营范围

营业执照不再注明经营范围后,企业可在法律允许且无须行政审批的经营项目中作自由选择,经营项目即使变化,也无须到工商部门作变更登记。2001年,三地在科技企业注册登记上都淡化了经营范围。

(三)审批限时提速

三地都规定工商局须在受理后2个工作日内告知前置审批部门,前置审批部门回复时间有限制,逾期(北京规定为3个工作日,上海和深圳规定为5个工作日)不回复视作批准。此外,三地工商部门为促进企业注册登记,都改进了工作方法,例如,2001年,北京海淀工商分局实行“即审即核”,上海工商局在全市实行“网上并联审批”。

(四)降低注册登记门槛

有限责任公司是三地科技企业注册登记时最常采用的企业组织形式,但我国《公司法》规定科技开发类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10万元,对创业者而言,门槛过高。北京2000年将科技企业最低注册资本金降至3万元;2001年10月,深圳也将科技企业最低注册资本金降至3万元;上海2001年则规定在张江注册一家科技公司,资本可分期到位,首批缴纳资本3万元即可。至此,创业者在三地创办科技企业,都不再面临门槛问题。

(五)突破技术入股比例限制

三地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在技术入股比例问题上,如果僵硬地执行国家规定的35%上限政策,将不利于提高技术拥有单位和个人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为此,三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0年,北京和上海在规定技术入股比例可达35%的同时,均增补了双方若另有约定,则从其约定这一条款,实际等于认可了由市场决定的技术入股比例。深圳也于2001年出台了可突破35%上限的政策:只要全体股东共同出具承担企业债权债务连带责任的书面承诺,技术入股比例就可超过35%。此外,2001年,北京从加强专利工作出发,规定重大专利技术经认定,作价入股比例可达60%。至此,35%比例限制在三地已得到突破。

二、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认定

(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提高,程序加快

1.标准提高

2000年,科技部再次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2001年初,北京和上海随之提高了认定标准,并与科技部2000年认定标准完全一致。而深圳则多年来一直坚持高标准,2001年出台的认定标准变化很小,总体仍大大高于科技部2000年认定标准。认定门槛高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但质量高,政府可以将有限的财力集中用于扶持这些企业。下列一组数据可资佐证:从1991年开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起到2000年底,深圳共认定212家,但这212家企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200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88%;这些企业中,工业产值过亿的有80家,过10亿元的有21家,过20亿元的有13家,过40亿元的有5家,超100亿元的有1家。

2.程序加快

2001年北京和上海分别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张江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实行授权制,市科委留有监督权。授权制下,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得到加快。深圳则根据本地实际,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上一直不分高新区内和区外,从初审、现场评审,到最后颁发证书,一切权利归市科技局; 2001年,深圳对认定程序作出改进,将过去的每季度集中受理一次,改为常年受理,以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步伐。

(二)高新技术项目认定:从“产业化”向“转化”倾斜

目前,三地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分两类:一类是成果转化类项目,另一类是成果产业化类项目。两类项目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转化”,对投产后的生产规模不作要求,申请主体可以是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自然人;后者则要求投产后能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注重“转化”之后的“产业化”,申请主体是企业。

北京自1999年起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与深圳一直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都属成果产业化类别。上海则于1998年出台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18条”,同年开始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并于1999年和2000年两次修订“18条”。“18条”的出台和修订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引起很大反响,上海的创新氛围也因此日益浓厚。2001年11月,北京学习上海这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源头”抓起的做法,出台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28条”,明确规定北京自2002年起实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制度,并出台了认定办法等配套政策,成立了专门的服务机构。至此,三地在高新技术项目认定上,正在从“产业化”朝“转化”倾斜。

三、知识产权工作

(一)政府高度重视

北京、上海和广东省(深圳是广东省专利工作数一数二的城市)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工作,表现为:

1.强调入世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其中,北京和上海都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到塑造国际大都市形象,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制定面向21世纪的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和战略。

2.专利管理机构升格。2000年机构改革中,北京、上海和广东的专利管理局都被更名为知识产权局,并由事业单位升格为政府直属行政机构。其中,上海2002年初已在下属所有区县设立了知识产权局,为全国首创。

3.增加知识产权局的职能。北京、上海和广东都赋予市(省)知识产权局主管全市(省)专利工作和统筹协调涉外知识产权事宜的职能,并将市(省)政府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办公室的职能划入知识产权局。

(二)政策出台多,财政投入大

1.北京2000年开始将知识产权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2000年12月通过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中,知识产权保护占相当篇幅,涉及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自主知识产权、网络信息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保护多方面内容;2001年6月,市政府《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规定对具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发明创造,给予一定的专利申请费和维持费的补贴,对科技含量高、有市场前景的专利项目,给予专利技术实施资金;2001年11月,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28条”中,财政对专利工作的投入得到落实,市政府将设立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资金;2001年12月,作为“28条”配套文件的《北京市专利实施资金管理办法》出台。

2.上海2000年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主要有:2000年出台《关于加强本市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资助企业专利费用办法》,市政府决定对企业申请国内专利的费用进行全额资助;2001年1月出台《上海市促进企业专利工作办法》,12月出台《上海市专利保护条例》。此外,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自2001年起设立“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该奖由发明专利奖、专利申请优胜奖、专利实施效益奖和优秀专利工作者等6个单项奖组成。

3.广东省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视早,政策出台也早。表现为:1995年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1996年出台的《广东省专利保护条例》是我国首部专利保护的专门地方性法规;1998年,《广东省企业专利工作办法》和《广东省企业专利工作试点方案》出台;1999年颁布《广东省技术秘密保护条例》。近年来,广东省又出台了《广东省科学技术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知识产权工作》、《关于加强会展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广东省发明专利申请费用资助暂行办法》,并正在起草《广东省专利管理条例》。

(三)重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

1.北京2001年6月宣布要用5年时间建立首都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群,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要达到如下目标: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战略成为企业的核心经营战略;企业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到企业研究、开发、产业化、市场推广和依法保护的全过程;知识产权工作成为国有企业领导任期目标考核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知识产权申请量、拥有量和实施效益成为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将知识产权状况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等。

2.上海市经委2001年出台《上海市促进企业专利工作办法》,强调专利工作在企业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并作出如下规定:今后国家、市级技术创新计划项目立项论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重大装备,都要出具有法定资质检索机构提供的专利审查报告;技术创新项目要以取得专利为主要评价方式;研究成果鉴定前须先经专利检索;要把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评价企业技术中心成绩的条件之一,建立市级技术中心的企业2年内未申请专利的,将取消其市级技术中心资格。

记者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7

优化策略

组织管理优化——松脱部件监测系统涉及核物理、振动、信号、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目前松脱部件监测系统在国内各核电厂管理模式不一,归口管理部门各异。从专业化角度而言,应根据工作特点,明确分工,专业工作交由专业人员负责处理,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方可实现工作效率最高、工作质量最优的效果。对于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需要划清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理顺工作流程,避免出现职责不清的局面。制定一个清晰工作流程,可以使各部门按照流程开展工作。在流程制定好后,需要进一步明确流程接口人,并设立可替换角色,以增强流程的衔接性,保证流程通畅。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追求卓越的手段之一,丰田汽车就是依靠精益的生产方式这一创新性管理方法赶超欧美竞争对手[2]。对于系统的精细化管理,无论是系统报警、检修,还是日常巡检、清扫应做到事事有记录,保证其可追溯性。精细化管理的在技术管理优化中尤为重要。流程作业可以解决专业人员的分工协作问题和挖掘精细管理的潜力,明确的分工可以提高流程的效率和提升精细管理的质量,精细管理可以在明确分工的范围内集中一点提高专业人员的解决问题能力,精细管理的记录可以使得流程作业始终保持信息完整。明确分工、流程作业、精细管理三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利用自身内在动力优化管理,提升整体管理质量和效率。技术管理优化——核电厂的松脱事件与和电厂的堆型、结构、设备有关,因此具有自身特点。对于具体核电厂而言,松脱部件监测系统管理只需要关注电厂自身松脱事件特点即可,这利用统计分析法可以总结出电厂的松脱事件特点。利用统计分析法,掌握电厂的松脱事件特性后,可以对松脱事件进行快速判别,基本可满足管理要求。案例分析法是增强工作者能力、深入调查事件的重要方法。松脱监测系统的误报警较多,在发生报警后,进行案例分析,并总结出事件的特点、起因,一方面有利于对报警事件的准确快速判断,另一方面也可从源头预防一些报警事件。建立案例样本,丰富案例数据库,有利于系统的优化管理。技术支持专业化优化选择——松脱部件监测系统的信号复杂,分析工作者需要经长期的培训和大量实践经验,核电厂难以培养出此类人员。而松脱部件监测系统开发人员具备此类能力。电厂专业化支持是一种创新的商业化运作的新体制、新模式[3]。因此,核电厂需与松脱部件监测系统技术支持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旦出现电厂难以分析的事件,由专业技术支持单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迅速对事件进行评估分析,以保证电厂安全运行。

应用实施

部门分工:松脱部件监测系统由于其专业性较强,且要求电厂对报警进行快速响应分析,因此将归口管理部门由运行部门改为技术部门更为合理。松脱部件监测系统相关部门,运行部门只负责报警监测和机组状态控制,维修部门只负责系统设备维修,计划部门只负责根据技术部门要求协调各部门工作安排,技术部门总体负责日常运行管理、报警分析和与支持单位沟通。技术支持单位只负责系统报警分析支持。日常管理:如图为技术部门日常巡检和报警处理的流程。将定期巡检和报警处理合并至一个工作流程,有利于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习惯,减少工作人员的人因失误。在查询系统各区域事件后,要求工作人员应用统计分析法,对事件类型进行统计,并进行对比分析以达到精细化管理要求。在登记检查情况时,应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制定了详细台账记录表,台账记录表如表1所示。在台账记录表中将主要的信息和操作均已列出,并要求工作者将当前信息和操作在表中写明,同时预留了备注栏,工作者可以将自己认为需要说明的情况登记,最后需要对当前状况进行评价,并留下工作者姓名,以便日后调查分析。松脱部件台账记录表放置在系统的机柜中,工作人员在完成工作后,立即进行登记。快速报警响应:为了缩短报警响应时间,技术部门开展精细化管理,为操纵员制定快速报警响应流程,报警响应流程如图2所示。在流程中,应用明确分工和流程化理念,操纵员只需关注技术部门要求操纵员关注的区域即可,不需要关注全部区域信息。操纵员按照流程响应,记录技术部门要求其提供相关信息,不需要做任何分析,所有分析工作将由技术部门来执行。在报警分析处理后,应用案例分析法,要求系统管理者进行案例分析,将报警的相关数据和分析结果,与典型报警特点进行对比,归类存档。通过长期的案例分析,系统的报警特点就逐步显现,处理经验就将逐渐丰富,应对手段日趋成熟。

应用效果

通过精细化管理,各部门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在技术管理优化方面提升技术能力,最后整体效果得到提升。松脱部件监测系统应用组织管理优化策略,并在精细管理中开展技术管理优化,提高了核电厂应对松脱部件报警的能力,具备了误报警识别分析能力。以下实际应用为例,在福清核电厂1号机组从装料至商运阶段出现了5次报警,分别如表1所示。电厂各部门按照流程快速响应,分析报警原因,并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消除报警。经技术支持单位确认,报警原因分析正确,应对行动有效。

记者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8

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广西西林县有一个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元的“首富村”,它的领头人就是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鲁维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同时也是广西电大开放教育09秋农村行政管理学员――吴广林。他为了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提出“变耕田为耕水,变移民为渔民”的发展思路,几年间,把一个人均年收入300元的库区移民村,变为人均年收入达6000元的西林县“首富村”。吴广林曾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十大突出贡献人物、西林县级优秀共产党员、西林县党员致富能手等荣誉称号,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同时在广西,还有一个远近闻名全国绿色小康村――广西巴马县燕洞乡龙田村,带领山村走进富裕的是他们的村支部书记,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杨顺良。他2009年秋毕业于广西电大开放教育专科法学专业,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团结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出了“务工”经济与“山弄”、“商贸”经济相结合的农村发展道路,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继2006年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后,2008年龙田村又获得了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区城乡清洁工程文明示范村等荣誉。

法律尊严的捍卫者

有这样一名基层法官,扎根基层14年,共审理3000多起案件,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引发上访,被群众戏称为“三无法官”,他们说,“案子到陈法官手里,我们放心,心里踏实”,被誉为“真情为百姓、公正建和谐的基层好法官”,她就是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陈燕萍。她是88届江苏电大图书管理学专业毕业生,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走上了司法工作岗位,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从一个普通的法律工作者成长为江苏省靖江市人民法院园区法庭副庭长。2010年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授予陈燕萍“全国模范法官”称号,并召开了陈燕萍先进事迹报告会,号召全国法官向她学习。

201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郭惠绮毕业于中央电大2004级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现任深圳罗湖海关副关长,是远近闻名的巾帼标兵,是让走私分子闻风丧胆的缉私英雄。参加海关工作以来,郭惠绮虚心学习,练就过硬的查私本领,成为全国海关旅检系统一颗耀眼的“查私明星”,她利用自己丰富的查私经验,总结成“查私指南”,并被命名为“郭惠绮工作法”在全国关区推广。她所带领的队伍共查获各类违规走私案件6300余宗,案值达1.2亿元。她先后被评为“全国巾官,文惠新20年公正高效地审结了1700多件案件,自2005年至2008年连续4年无一上诉案件,当事人服判率100%。身为少年刑事审判庭庭长的她被失足少年亲切地称为“法官妈妈”。文惠新2001年毕业于广西电大法学专业,2010年1月,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为文惠新记一等功、全区“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并记个人二等功。2010年,她又荣膺全国先进工作者。

新时代的知识工人

这已经是李斌第三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了。作为上海电气集团首席技师、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总工艺师的他,1985年毕业于上海电视大学机械专业。学徒期间,他就熟练掌握了车、钳、刨、磨、铣,金属切削加工全套技能,这个岗位他一干就是30年,完成了从初中文化技工到大学文化专家的转型,是具有工程师和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型工人,已成为全国同行公认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数控技术应用专家。他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得的荣誉无数:全国十大杰出工人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新中国建国60年来最具有影响力的劳动模范,中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模范等。

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徐强的手中,一个直径达2米的庞大齿轮的加工精度可以达到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左右,这就是被业界公认的我国齿轮加工的最高精度――“徐强精度”。十几年前,他进入沈阳鼓风机集团,立志要成立一名优秀的复合型技术工人。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并在沈阳电大攻读了开放教育金融学专业。如今,徐强已经是沈阳鼓风机集团齿轮压缩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全国人大代表。2006年,他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中华技能大奖,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光是水电五局海外事业部副总经理兼摩洛哥塔乌高速公路项目部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路桥建设专家。这位2010年的全国劳动模范怀揣要做一名优秀水电施工技术人员的梦想,走进了水电五局。作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指挥员,他带领团队,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从普通技术员到总工程师,再到项目总经理,从国内到国外,光用精益求精的工程,得到了国外工程业主的认可,为中国工程在国际上的形象做了漂亮的注解。

荣获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的朱雪芹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中3名农民工代表之一。她是上海电大2007年工商管理专业的学员,现任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团支部书记。1995年,她离开家乡江苏睢宁农村来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打工,从缝纫工成长为车间主任、工会主席、劳动模范。上海普陀区工会以她的名字成立了一个工作室,职责就是维护农民工权益。从“打工妹”到“新上海人”,朱雪芹用自身经历向世人证明了新时期农民工的形象――积极向上,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

“胡总教练”!在武汉江南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喷气一车间,听人这么一叫,初来的人都会以为这是一位老师傅。其实,这就是今年才24岁,娇小伶俐的姑娘,同时也是武汉电大08秋季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胡丹。总教练相当于车间的“技术总监”,要说纺纱织布的技术,胡丹早已冲出湖北走向全国了――她是2006年湖北省喷气织机布工技能大赛冠军,全国纺织行业该项目技能大赛第六名。几年来,胡丹的生产指标完成情况长期居车间同工种榜首。公司开发的一个缎条新品种,停台特别多,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她提出建议成功使生产效率提高了8%。

上一篇:监理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机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