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发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时间:2022-09-13 10:41:59

浅谈激发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摘 要】作为一项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一项学科,初中物理应该是备受学生喜爱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却并非如此:很多学生在刚接触物理知识的时候会颇有兴趣,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又认为物理理论性太强,这就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些压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佳。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只有当学习者本身对学习发生浓厚兴趣时,才能使整个学习主动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他们的学习有着十分需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物理;兴趣教学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觉得物理概念多,定律、定理难以理解,面对题目,束手无策,久而久之对学习物理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手段及时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呢?本人愿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作一总结,并与诸位同仁分享。

科技教育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非常重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每一个人才都要经历教育的过程,所以教育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许多国家都很重视教育改革,希望通过推陈出新,将最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终身探索的兴趣和愿望,物理教师应认真研究实践,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教学过程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以达到使学生愿意谈物理、学物理、用物理的教学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教师自身做起

用“形而上学”来形容传统教育虽然不够贴切,但它确实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研究问题成为教师的专利,回答问题则变成学生的责任,学生完全失去了主导地位。而一些教师尝试采用“启发式”教学,但由于无法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最终“启发式”变成了“半注入式”。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最实质的改变就是确立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曾被人们忽略的“兴趣教学”被提上日程,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不断反思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学生由学“被动”向“主动”的转变的根本在于教师的引导。

教师的态度、行为往往是学生的态度、行为先导,为了影响学生向良性发展,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首先,积极配合新课程的实施,认真学习新课程精神及其具体要求,快速转变自己的理念。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结构,以此为基点充实自己的教学理论。再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初中物理教材虽是权威学者所编,但里面一些观点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完全可以去开拓,发展。物理与生活十分贴近,教师可以对一时无法理解的问题质疑,从而培养自己对知识和生活的兴趣,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什么样的老师教什么样的学生”,虽然这句话有些主观,但并非全无道理。

2从教学方法中引导

达尔文曾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的能力,必须有适当的方法。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第一,创设促进学生好学的情境。可以利用实际生活来创设情境,如:冬天脱衣服为什么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小汽车内是如何看到后面景物的;公交车急刹车时,乘客为什么会向前俯冲……。这些情景都能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如果将其呈现在课堂上,学生会兴趣盎然,质疑自然而生。教师还可以给大家演示“水与酒精混合”的实验,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并没有得到l00ml的混和液。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兴趣更加深厚,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利用联想和想象促进学生的兴趣。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了知识,如果不能举一反三,那么就没有任何价值。

3从实验中教学中探索

中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各种新的知识都感到新鲜。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激发其学习动机,把这种滞留在表面的“新鲜和好奇”,激发成真正的求知兴趣,转化成潜在的学习动力。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不但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能发掘学生主动探索其中奥秘的内在学习动机和对学习物理知识的渴望,从而培养了其学习兴趣。

3.1充分利用课本演示实验,在探究中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中有很多的演示实验,那老师应如何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演示实验首先要生动?直观?形象,极易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讲冲量时,老师拿鸡蛋问学生:“如果我把鸡蛋从高空落下会怎样?”学生回答:“鸡蛋会打碎。”然后老师在地上铺上毛巾,让鸡蛋从高空落下,结果鸡蛋没有碎。然后老师提问:“为什么鸡蛋没有碎呢?”从而引出冲量。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学生的情绪会不断高涨。再者,演示实验要有启发性,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因此,在设计和编制演示程序时,必须在启发性上下功夫,演示中的启发性首先在于以趣激疑,当生动的演示现象出乎学生意料时,认知的矛盾将转化为思维的动力。

3.2利用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乐趣

物理实验的安排一般是一个班级在同一课时做同一个实验,由于仪器套数少,一般四五个学生一组做实验,再加上学生动手做实验前,教师的讲解过长,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无法发挥各自的个性特长。在此,我们应该提倡“分组实验”。即:①分小组,提高仪器的利用率。②抓检查,学生独立做实验。③强训练,学生认知得到升华。④分层次,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规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真正体会到物理实验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进取心的驱动下,为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而重做,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3利用课内小实验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上物理课的兴趣

新教材加强了实验,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还介绍了很多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这既体现了学科特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小实验”的鲜明特点首先是方法简单、易做、实用,它有助于打破学生对实验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引发大家探索物理问题的热情。同时它能很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探索知识,而且也能促进智能的发展,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物理教学中,老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物理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拓展学生思路,从而达到既让学生掌握了物理知识,又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总之,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谈得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必须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物理。兴趣这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只有对物理产生了兴趣,渐渐地产生理智感,这样才能形成学习习惯,把物理学好。

上一篇:试论高职思政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下一篇:探究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