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简析

时间:2022-09-13 10:23:25

列宁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简析

【摘要】在没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直接指导下,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三个时期列宁思想的分析,认为列宁对落后国家如何选择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从“直接过渡”向“间接过渡”的转变。

【关键词】列宁 落后国家 “直接过渡” “间接过渡”

在资本主义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指导,是一个全新的历史性课题。列宁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直接过渡”到“间接过渡”的转变是基于俄国现实的经济和社会情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抓住俄国每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来制定党的纲领和政策,指导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简单地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结论出发。笔者梳理分析了从1917年到1923年期间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直接过渡”的思想(1917年~1920年)

十月革命后,俄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圈中,危机四伏,如何从实际出发,确立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式,是摆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迫切的问题。

“直接过渡”的构想。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列宁基本上延续“直接过渡”思想,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修改党纲和更改党的名称的报告》、《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俄共(布)党纲草案》等。

概括来讲就是: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将其变为全体劳动者的公共财产;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自由贸易;有计划地消灭城乡对立;实行劳动义务制等。不过,列宁在“直接过渡”的思想里强调了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强调了吸收资产阶级专家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意义。列宁认为,离开巴黎公社和任何无产阶级政权的原则而同意付给资产阶级专家高额酬金,正是俄国的现实需要。当时的俄国需要这些专家来指导国民劳动,以便迅速发展全国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的爆发和大规模的外国武装干涉,列宁的“直接过渡”思想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星期六义务劳动》、《俄共(布)中央委会的报告》(1920年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青年团的任务》、《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厅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关于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的劳动义务制等。这一时期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首先体现了“战时”的特征,如在《关于星期六义务劳动》一文中,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前提是在不要资本家帮助的情况下进行工作,是在劳动者的有组织的先锋队即先进部分施行最严格的计算、监督和监察的情况下进行社会劳动;同时还应该规定劳动量和劳动报酬。”①并且特别强调纪律和集中制,“以便把分散在辽阔国土上的千百万人的意志统一为一个意志,因为没有这样的统一意志,我们就必然会遭到失败。”②这一政策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性”。当时,列宁认为“要这样来改善经济,使它更加稳固,更带有公共性,增加生产,解决粮食问题,更合理地分配产品,增加煤产量,并且在没有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气味的条件下恢复工业。”③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和反干涉的胜利,列宁及苏共的共产主义乐观性增强,认为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是可能的,那个有名的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就清楚地体现了这一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有其客观背景—“那时我们四面被封锁,被包围,与全世界隔绝,以后又与南方产粮区、与西伯利亚、与产煤区隔绝,我们无法恢复工业。”④因此必须敢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用非常措施捍卫工农政权;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政策也是列宁及苏共主动选择的结果。此时,列宁认为,直接采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是完全可能的。

“间接过渡”的思想(1921年~1923年)

1918年至1920年的国内战争,加剧了俄国经济的破坏,阻碍了生产力的恢复,经济困难因1920年的歉收而更加严重,同时大工业不可能迅速恢复,无产阶级的生活极端困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执行,损害了广大农民、工人和士兵的利益,招致了他们的不满和反抗,特别是1921年2月发生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这种经济困难和政治形势使列宁意识到: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所以,列宁决定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这样一来,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就从“直接过渡”转向了“间接过渡”。这种向共产主义迂回曲折的间接过渡思想主要包含两个时期的内容:新经济政策和列宁晚年思想。

新经济政策。列宁论述“新经济政策”的代表作有:《论粮食税》、《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草案》、《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我们党内的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的决议草案初稿》、《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俄共的策略的报告提纲》、《新时代,新形式的旧错误》、《十月革命四周年》等。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粮食税是进入到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的一种过渡形式,而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又是从小农在居民中占优势的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形式。第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允许社会主义多种成分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包括租让制、合作制、租借制等。列宁认为,向共产主义过渡,“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⑥由此可见,列宁特别强调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认为它是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是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第三,发展受国家调节的商业,发展小工业,活跃工农业间的流转。“尽量使农民经济有较多的自由来发展、巩固和恢复;把不是我们绝对必需的企业租给租借人,其中包括私人资本家和外国承租人。”⑥列宁主张,无产阶级国家和国家资本主义结成联盟。

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有秩序的暂时退却”,社会主义的实践已经迫切要求苏共从政治革命转向经济建设,而完成经济任务“必须采用‘改良主义’的、逐渐的、审慎迂回的行动方法”⑧,即不摧毁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和资本主义,谨慎调节使之焕发活力。可以说,列宁是想通过这种“退却”的方式,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为社会主义准备强大的物质基础,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遗憾的是,苏共的很多领导人只是将“新经济政策”看成一种权宜之计,而没有最终坚持下来。

列宁晚年思想(特指五篇“政治遗嘱”)。列宁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继续思索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留下了五篇有名的“政治遗嘱”,即《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列宁认为其“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改变表现在工作重心的转移—从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转到文化建设上了。共有两个主要任务,改造旧的国家机关和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

“政治遗嘱”的主要内容概括来讲:一是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发展国民识字教育,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有步骤的加强组织人民教师的工作,“以便使他们从资产阶级制度的支柱变成苏维埃制度的支柱,以便通过他们去争取农民,使农民摆脱与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与无产阶级结成联盟。”⑧建立城乡联系,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使他们能够理解合作化的好处。二是关于农村合作化和国家资本主义。列宁认为,合作制具有巨大意义,它是私人利益、私人买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检察监督相结合的尺度,是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的尺度。合作制和国家资本主义都可以为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因为国家政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中,剥削者的政权已经,全部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工人阶级手中,工人阶级拥有主导权。三是关于国家机关改革。改组工农检查院,将工农检查院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结合起来以树立工农检查院的威信,提高工作质量和加强工农联盟。

综上所述,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直接过渡”到“间接过渡”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根据变化了的社会实践适时地调整政策,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列宁的这种改革精神以及他的“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分别为陕西科技大学思政部硕士研究生,陕西科技大学思政部教授)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1页,第349页,第371页,第526页,第572页,第560页,第574页,第678页。

责编/张晓

上一篇:现代化进程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生、发育与发展 下一篇: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对高校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