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制造2D25》战略规划与科技出版之关系

时间:2022-09-13 09:47:14

论《中国制造2D25》战略规划与科技出版之关系

《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科技出版作为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对实施该纲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制造业和科技出版的现状和联系,从多个方面为科技出版助力《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献计献策,同时论述了制造强国战略对科技出版发展的反哺作用。

热词:中国制造 科技出版 科技成果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在2011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出最高的国家。但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为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提出了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我国的科技出版之于整体出版行业的状况非常类似于高端制造业之于整体制造业。出版品种世界第一,图书市场全球第二――这就是中国图书出版业进入2014年后展现在世人眼前的现状。

“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中有95%以上不在国内发表,我们借助国外同行把它发表出来,同时,国家每年还要花很多外汇把这个成果买回来用于支撑我们的科研教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在某论坛上点出了中国学术出版这一尴尬现状。

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柳建尧将科技出版业目前面临的挑战归纳为:①科技出版产业尚无具备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集团。②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行、决策和制衡机制尚未真正建立。③数字出版虽已起步,但产业形态和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科学出版行业市场难以建立国际市场壁垒。④产品结构仍处低端,教材教辅出版比例过大,体制障碍致使期刊等内容产业止步不前。⑤信息化技术和运用水平不高,高水平IT技术人才成为数字化转型的瓶颈。⑥受管理能力和文种制约,国际化经营层次不高,本土化出版步履维艰。

基于以上的尴尬和挑战,在国家实践《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大环境下,科技出版业也迫切需要在意识到上述尬尴和挑战的同时,看到发展的空间,抓住科技进步的机遇,积极开拓创新,制订自身的“2025战略规划”,助力《中国制造2025》。

科技出版助力《中国制造2025》

1.人才为本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的道路上,我们面临专业技术型人才、综合素质型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缺乏等诸多关于人才储备的问题。

为此,《中国制造2025}将人才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之一,希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优秀人才的造就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知识的传播和积累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科技出版作为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如今多种新媒体形式兴起,碎片信息变得流行的背景下,通过系统的科技出版产出的优秀科技出版物仍是作为人才培养过程最基本的知识传播途径。所以科技出版行业需要有历史使命感,出版或引进市场最需的教材或专著。具体出版重心可以聚焦在:①工业强基工程,针对目前我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基础技术(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的现状,加大对基础学科以及关键共性技术的出版。②战略提出的十个重点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这些领域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是最旺盛的,也是出版需要抓住的关键领域。③国际优秀教材及科技出版物的原版及翻译版引进。国外优秀出版物除了能填补国内部分专业领域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及国际化工程设计能力的优秀人才。

2.搭建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的桥梁

《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并指出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

高质量的科技出版物作为知识的桥梁,可以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的搭建。无论是企业还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他们希望从科技出版物中汲取知识的需求是共同的,同时通过出版科技成果实现信息与共享,促进其转化和推广应用。

中国科技出版多聚焦于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这些著作就如规划所说对产业起着基础作用。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出自企业的有影响力的科技出版物却相对较少。例如,石油化工领域,中国拥有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企业,及多个世界级的石化一体化项目,而且很多工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是目前由这些企业或就职的技术人员来主导编写的书籍非常缺乏,更不用说有影响力的书籍。而在发达国家经济体,很多有影响力的专著都出自于企业,其中包括McGRAW-HILL出版社出版的《佩里的化学工程师手册》,这本手册第一版于1934年出版,当时的作者John H.Perry是就职于杜邦的一名化学家与化学工程师,目前该手册已经升到第八版。

基于以上分析,科技出版行业一方面应拓宽稿件来源,激发中国的骨干企业对于科技成果出版的热情,另一方面应增强市场导向及行业应用导向,使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汇编的专著能对实际的中国制造业发展起最直接的作用,最终实现知识在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的更好流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的构建。

3.传播优秀的管理科技与体系

多年的以价换量的结果,使“中国制造”贴上了“低质量”的标签,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甚至是像中东或东南亚等非发达地区,在某些国际项目的招投标中,“中国制造”被直接拒之门外。关于这个,目前走出去承接海外项目的中国总包商们深有体会,在很多项目上他们不得不答应海外业主的发达国家原产地要求,这一方面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项目管理风险。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制造2025》将质量为先作为指导思想之一,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但这个将“低质量”的标签撕掉改成“高质量”的过程任重道远。

事实上我们的邻国日本,在发展初期也经历过用低成本、低质量的产品去换取市场的阶段,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它们实现了华丽转身,日本制造成为高质量(高端)的代表。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优秀的管理理念与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其中“精益制造”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管理理念。The Machine That Chamoed the World一书让精益制造在全世界制造业领域几乎无人不晓,很多欧美企业也在积极学习实践“精益制造”,它让“日本制造”在全球受到高度的尊敬和认可。

中国近几年也涌现出了很多好的制造型企业,他们的企业管理理念受到世界的关注和认可,如华为、海尔等。如果我们能从中将这些中国先进企业的管理技术做很好的归纳整理,提出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加以广泛传播和实践,无论是对中国其他企业的借鉴作用,还是在世界舞台对于“中国制造”的整体品牌影响都能起到很好的正面作用。当然,这需要国家、企业、出版三方的紧密合作。

4.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提出的目标之一是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高。行动纲领还鼓励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国际总承包、总集成。实现这个目标迫切希望在资本国际化的同时,中国的工程技术也能实现国际化。目前中国的优势企业也是往这条道路上艰苦奋进,并在信息通信、高铁运输、火力发电等领域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在很多其他领域,由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工程项目管理及设计水平与发达经济体尚有差距,同时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也尚未被认可,从而大大制约了国际竞争力。

为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及中国技术的“走出去”,中国科技出版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并积极和跨国出版企业深化国际合作,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并有条件翻译国外的工程技术标准和专著,另一方面将中国优秀的工程技术著作推广到国外,促进国际工程技术的引进来与中国工程技术的走出去相互结合。

《中国制造2025》反哺科技出版

《中国制造2025))给科技出版提出了挑战,同时又给科技出版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①科技的投入持续快速增长,可以孵化众多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促使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为科技出版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②在往高端制造业方向发展途中,无论是产学研哪一方面,对专业知识的需求都会达到如饥似渴的状态,这为科技出版行业提供了极佳的市场空间。③智能技术如互联网技术及数据挖掘也可以对科技出版业起到促进作用,特别是能推动数字化出版业的繁荣发展。近一两年互联网巨头们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对数字出版的巨额投资的作用会很快显现。规划也指出要建设重点领域制造业的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这也是出版能挖掘的良好素材。④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同时也会带动中国科技出版“走出去”,并要求出版单位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及加强国际合作。国家在这方面也定会加大资助力度,必将成为科技出版的强大后盾。

《中国制造2025》勾勒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发展成制造业强国的蓝图,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变。科技出版业作为支持产业,应紧紧抓住这个发展的机遇,通过科教出版、科研成果出版、企业管理科学的传播等多个维度,坚守使命,打造精品,来支持中国“制造业强国”战略。同时也应积极开拓创新,紧跟科技进步步伐,实现科技出版产业自身的“升级”。

上一篇:重度垂直?小心重度陷阱垂直坑! 下一篇:击退错位竞争者的四种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