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应用辨误(十七)

时间:2022-02-28 09:41:05

成语应用辨误(十七)

“设身处地”与“身临其境”

“设身处地”和“身临其境”本是两条不同的成语,意思相差很远,但是因为都有一个“身”字,“境”和“地”意思又相近,所以常常被用混。且看从互联网上摘录的两个句子。其一曰:“高清晰度电视形象逼真,有消费实力的朋友可以在世界杯到来之际,把它搬回家,让你设身处地体验世界杯。”这里的“设身处地”该用“身临其境”。其二曰:“只要你身临其境为我们想想,就会同情我们的处境,不会对我们这样求全责备了。”这里的“身临其境”该用“设身处地”。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先分别考察一下这两个成语。

“设身处地”,《礼记・中庸》“体群臣也”朱熹集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后来用“设身处地”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为别人着想。例如明・海瑞《督抚条约》:“赂人吏书,设身处地,于心何若?”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创作者触景生情,评论家设身处地,才能相得益彰。”

“身临其境”,身,亲自;临,到。意思是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例如《三侠五义》第六十五回:“说的奇特而又奇特,再遇个探奇好古的人,恨不得登时(立即,即顿时)就要看看,及至身临其境,只落得‘原来如此’四个大字,毫无一点的情趣。”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但这不过是一个大意,此外的事,倘非身临其境,实在有些说不清。”

粗看起来,“设身处地”和“身临其境”意思差不多。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设身处地”中有一个“设”字,“设”是设想、假设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那种境地,替别人想一想。这就是朱熹说的“设以身处其地”。“身临其境”并非设想,而是自己真的到了那个境地。区别这两个成语必须抓住“设”字这个关键。弄清这一点,就会明白上面两例句把“设身处地”和“身临其境”用混的原因了。

“休戚相关”与“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语出《国语・周语下》:“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休,欢乐;戚,悲伤。后来就用“休戚相关”指彼此之间的欢乐忧愁、幸福祸患互相关联。形容彼此的利害一致,关系密切。例如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我想许多功臣,其中只有将军是天子的至亲,必然有个休戚相关之意,故请你来商量。”再如孙犁《芸斋琐谈》:“作为一个作家,每时每刻都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管任何处境,他不能不和广大人民休戚相关。”

“休戚相关”只用于人与人之间,而不用于事物之间。可是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常常被误用于事物。比如某报有一篇文章,说:“二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这场改革与我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很明显,这里的“改革”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不能用“休戚相关”的,可以改为“息息相关”。

“息息相关”是说彼此之间连呼吸都互相关联,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也作“息息相通”。本来也只用于人与人之间,但在使用过程中范围有所扩大,也可用于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如《清史稿・文祥传》:“事不尽属总理衙门,而无事不息息相关也。”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浑乎其不可分者在此身。”叶圣陶《坐羊皮筏到雁滩》:“我们的呼吸跟黄河的流动、连山的沉默、青天的明朗息息相通。”

由此可见,使用成语一定要注意它的对象,切不可张冠李戴。如果拿不准而又一时想不起合适的成语,不如直截了当,有啥说啥。前举某报文章如果改用“密切相关”,岂不又平实又准确?

上一篇:我只是一个演员 下一篇:高考作文也要拼“颜值”、看“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