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堂启发式教学之思考

时间:2022-09-13 09:45:47

中学课堂启发式教学之思考

摘要: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改进中提倡多年。只有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分解知识体系,夯实知识基础,把握学生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思考。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遗忘曲线,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6

“学高为师”,“传道,授业,解惑”都强调了为人师者的知识基础与知识传授。但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成长,包括能力、思维、品德等等。诺贝尔奖得主、德国物理学家劳厄是这么说的:“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

启发式教学提倡多年,启发式的本质:启发诱导,开启智慧。但在教学实践中,启发式教学往往停留在表象与形式,没能从知识体系与认知规律角度深层认识启发。为了提高启发式教学质量,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眼思考:

1.为师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体系,也就是所说的“学高为师”。为师者能从自己深厚的知识体系中随时抽取部分逻辑序列去教授学生。为师者要知识体系完备,逻辑层次清晰,能根据教学需要随时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抽取部分知识子网络用于启发学生。

2.为师者要懂教育学,心理学,不断进行教学反馈去理解把握学生的思考方式,进而根据学生的思维去引导和锻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实践中炼学生“渔”的技能。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在进行逻辑思考,就是可取的。结论错可能因为知识基础薄弱,不代表思维过程错了。

3.知识是锻炼学生能力的材料,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提高能力。

在近年教学改进过程中,启发式教学从国外引入国内,但在实际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基础分解教学知识,用学生能接受的逻辑递进方式逐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也就是说,启发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一是学生要有思考的基础知识,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去引导学生思考。

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去分解知识体系,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阶段及前后课堂中要求学生的理解层次不一样。也就是说,学生思考所依赖的知识基础要循序渐进,及时提醒加深。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而艾宾浩斯正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在时间(天数)轴上记忆量变化的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遗忘曲线及时提醒学生将要遗忘的知识内容,而不能讲过了就要求学生一定理解和记住。

学生如何具备当前这个阶段启发式问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呢?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知识体系,并能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将知识按照学生每个阶段要理解的层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受和掌握,而不是把知识不分深浅一下都堆在学生面前。

总之,按照学生思维特点,根据学生知识基础,用合适的拓展知识去锻炼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具有思考的基础,才会有能力去思考,才会积极参与思考,启发式教学才能真正落在实处。

上一篇:从七年级英语教学现状谈中小学英语教学有效衔... 下一篇:浅谈举重运动员后备人才的选材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