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的“心理按摩室”

时间:2022-09-13 09:15:30

社区里的“心理按摩室”

曾几何时,再有心理压力的人,你建议他去找心理医生谈谈,他准保跟你急,因为即便他明白那是怎么回事,别人也会产生误会:“找心理医生?他是否脑子出了问题啦?”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心理咨询已不是什么“怪物”,让人敬而远之,心理咨询业甚至被视作一种朝阳产业,心理咨询的理念也在普通人群中逐步渗透。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人际,而和谐的人际基础是每一个人和谐健康的心理。”说这话的是经常到社区为来访者进行义务心理咨询的孙老师。而据记者了解,目前,上海的一些社区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由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主持日常工作,像孙老师这样具有国家专业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被聘请利用业余时间在社区开展义务心理咨询的有上百人,从来访者的身份看,“三失”(失学、失业、失恋)青少年和孤寡老人是踏进这些社区心理咨询室的主要人群。

走进“心园工作室”

记者的手头有一个漂亮的钥匙圈,有机玻璃的,内衬的玫瑰红的纸上,正面印着“心园工作室”字样,下有醒目的“心理健康咨询热线62521323”,背面有段文字是这样介绍的:长宁区综治办与江苏路街道共同创建“心园”心理咨询工作室,以发展性咨询为主,兼顾适应性咨询和危机事件干预,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安全、诚信、公益的心理咨询服务。

这是江苏路街道为做宣传而发送给社区居民的钥匙圈,而“心园工作室”则是上海率先成立的一个社区心理咨询中心。因为工作室就设在江苏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内,所以,那天,记者没费周折就早早地赶到了那里。

社区的小王告诉记者:“今天有两位咨询者作了事先预约,上下午各一个。”“都是什么问题?”记者问。“上午是一个41岁的未婚女子,由于失恋、失业以及跟父母关系的失和,造成目前具有抑郁倾向,她电话里要求心理咨询师最好能岁数大点。下午是个做保安工作不久的男孩,有自卑心理,希望能够借助心理咨询予以克服。”显然,小王事先作了电话笔录。“我能在边上听听吗?”学过一点心理咨询的记者出于职业的本能却忘了心理咨询的原则。“对不起啊,志愿者老师在作咨询时一般都是一对一的,不能有外人参与,因为咨询会涉及来访者的隐私,我们必须绝对保护。”

乘咨询未开始,记者仔细看了看“心园工作室”的环境与配置。一共两间房间:接待室是个不大的玻璃间,几乎是全透明的,一张桌子,两三把椅子,简简单单。桌子上有台电脑,内有专业软件,可以作各类心理测试:另一间是咨询室,垂挂着绿色幕帘的窗户下,摆放着一张舒适的专业睡椅,这是作催眠用的,靠门这边,两把椅子一张小圆桌,则构成了一个和谐而极具私密的谈话空间,细心的工作者还不忘在桌上放置了一束漂亮的花作点缀,平添一份温馨。

上午10时,预约者准时赶来了,40来岁的女子外表并没像记者想象中的那样憔悴。当日值班咨询师、56岁的孙老师接待了她,在接待室作了必要的情况记录后,孙老师给对方做了个20多分钟的心理测试,(后来得知是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用于各种轻性心理疾病评定),然后,两人走进了咨询室,一个小时后,当咨询室的门打开后,记者看到了两张灿烂的笑脸。

“今天她谈得很尽兴,这是好的开端。但像她这种轻度抑郁者,需要一个疗程甚至更多的时间进行心理治疗。”望着来访者远去的背影,孙老师跟记者说,“其实,缺少爱情,缺少友情,甚至还缺少亲情的她,现在最需要的是找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

记者不禁想起“心园工作室”的一句宣传语:关爱生命,助人自助。最大的意义在于健康预警

据了解,当初“心园工作室”刚开张时,由于是新生事物,社区居民的观念也跟不上,一听心理咨询这词,总觉得别扭,平均三天才等来一名咨询者。如今,这番门庭冷落的景象随着心理知识普及和宣传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人会有身体疾患,当然也会出现心理疾患,当一个人的心理出现了“小感冒”,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同样是可以通过及时治疗得以痊愈的。当这样的成熟理念得以传播,心理咨询之路也自然变得豁然开朗了。继“心园工作室”后,上海又相继问世了一些社区心理工作室,如长宁区华阳街道社区“心扉家园”、徐汇区康健街道的“心理阳光工作室”等。

“心扉家园”是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社区资源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技术支撑而建立的。心理医生由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团队医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及社区青少年工作者共同组成。

为了提高心理治疗的专业水准,“心扉家园”的心理医生根据不同人群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再分类进行小组辅导,对特殊对象则上门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心扉家园”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尤其关注妇女、儿童、老年人、特殊家庭、智障人士及外来人口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疾病的预防,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心理教育和心理测评,并建立危机干预预案,还特设了心扉热线,每天都有专人值班接听居民的各类心理问题的咨询,接受个人心理咨询的预约。

从“心扉家园”已接待的个案看,人群涉及大学在读研究生、中小学生及家长、下岗工人、社区老人、公司白领、学校老师等各阶层各领域的人士。通过心理咨询,这些人群的情绪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善。

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的“心理阳光工作室”的创始人是原临床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刘素珍博士。以前在部队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刘博士,接触过不少心理上有缺陷的战士和干部,她发现,这些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有问题,一部分则是遗传所致,这种情况刘博士认为只有当心理健康工作进入社区以后才能及时被发现。这也正是刘博士从事社区心理咨询,希望能够从家庭入手,将心理疾病扼杀于襁褓中的初衷。

康健街道社区的领导认为,社区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其意义在于:现代社会,单位对人的束缚越来越小,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在社区的大环境中生存,当人们面临备类竞争和生存压力时,如果个人的空间相对封闭,社区又不能提供相应的信息,如心理健康知识等,大家就得不到精神上的舒缓。居民心理问题容易引发很多其他社区问题,比如邻里矛盾,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导致自杀。

应该说,心理咨询进社区最大的意义在于预警。据悉,目前康健街道已逐步构建了心理健康预警系统,其每个楼组都配有志愿者,一旦发现家庭矛盾或邻里纠纷,心理咨询师或志愿者就会立即介入,进行心理疏导,化解矛盾。

心理危机干预要进社区

“心理疾病并不可怕,但不重视心理疾病则是非常可怕的。”一位心理咨询师告诉记者,目前因工作、学业压力而得抑郁症或抑郁倾向的人较之以前多了许多,

但真正知道及时作心理治疗的比例微乎其微,一些人在病魔的折磨下最后不得不选择了自杀。

“对不起,爸妈,女儿先走一步了。我感到这个世界虽然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希望,但对我来说只有黑暗与痛苦。谢谢你们在过去17年中给我的关心和爱护,尤其给我以生命和欢乐的童年,恕女儿辜负了你们的期望,不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不能在你们年迈之时尽孝,不能……”

这是一份遗书,17岁的花季少女因为承受不起升学压力,她选择了解脱。一个美丽的生命因为在痛苦中挣扎而不被发觉,终于从城市的高楼坠入了。

WHO统计,全球每年死于自杀者的比率平均为1/万,而自杀未遂者人数则是其10倍。据上海市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比率为2.3/万,即30万左右,约占全球自杀者的半数,自杀未遂者也高达300万人。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这天,由于丈夫身亡,两个女儿女婿相继失业而身患严重抑郁症,2001年以来曾经两度精心“策划”自杀的甑女士,6年后,终于开始在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医生帮助下,摆脱死亡的诱惑,愿意说出她那些生死煎熬的故事了。

可以说,甑女士获新生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上海正在尝试的社区心理危机干预拯救了甑女士和其他自杀者。

所谓的危机干预,系一短程帮助的过程,是对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关怀和帮助的一种方式。国外有时亦称之为情绪急救(emotional first-aid)。一般来说,危机包含危险和机遇两层含义,如果它严重威胁到一个人的生活或其家庭,往往会产生自杀或精神崩溃的可能,这种危机就是危险的;如果一个人在危机阶段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治疗性干预或帮助,则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可以帮助其学会新的应对技巧,使心理平衡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功能水平。因此,也可以说危机是一种机遇或转折点。

据悉,上海市心理危机干预进社区已被相关部门列入日程。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和辖区内所有大小医院的急诊科挂钩,一旦医院急诊收到自杀未遂的病人并且抢救成功后,该中心的心理医生便会主动上门去实施危机干预,并对这些病人进行长期跟踪随访。全市各区县精神卫生中心正在筹划推广这一工作,同时下一步,他们还计划把干预工作直接做到社区,对社区中出现自杀苗头的人群实施定点定人24小时“一对一”治疗,只要“对象”出现自杀言语倾向,医生马上就跟进。

将心理咨询干预落户社区,无疑体现了上海各级政府及相关团体和专业人士在创建和谐社区中对人性的一种深度关怀。珍视生命,助人自助,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人健康的身心。

上一篇:“连奶牛都认识你们了” 下一篇:古玩鉴定专家行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