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时间:2022-09-13 07:36:37

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加入wto的需要,教育也在不断深化改革,特别注重“以人为本”和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班主任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和骨干力量,自然而然成了德育的主要实施者。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有五年了,这期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不断虚心学习有经验的老老师的管理,更重要的是我阅读大量教育管理论著和教育杂志,我从中学习了很多经验。体会到要做好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老师,受学校领导重视,让家长放心,让学生爱戴的老师,的确需用诚心,尽心,爱心去抚育孩子,搭建他们成长的舞台,构建他们人生的起点。我根据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点滴经验,浅谈如下:

一、注重班主任工作中的“以德治班”管理

长期以来,班主任都比较重视通过制定完整的班章、班规,把它作为在班级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并附有明确的奖励或处罚条例,这确实对规范学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往往对学生的思想、个性心理的正确引导和发展难以有突破,很难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因此,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以德治班”的管理,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郊果,是当前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所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二、重视发挥学生,尤其是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班级是由个性化的学生组成的集体,良好班级氛围与环境的形成是密不分的。要求学生要规范,班级就要有严明的纪律,浓厚的学习氛围,良好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班风是集体大多数成员思想、情感、意志的综合反映,优良的玉风对学生的一切道德行为、良好的表现为一种支持、肯定和鼓励,对一切不道德的行为表现会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促进转化不是教师的强制,也不是学生的哄起而攻之,而是舆论,是班风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认为在抓班级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风过程中,班主任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在班级建设中有着不可推御的责任,学生有了这种责任感,就会产生极强的内驱力,激发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我认为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集体活动是学生个体为实现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共同目标而参加的共同活动,活动本身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它是实现的重要途径。集体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示,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为学生架起了桥梁,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活动激发了他们拼搏向上的劲头,使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今年我所教的初三2班王亚平同学在班里的每次值日、扫除从不迟到,值日认真,还肯帮助别人,最可贵的是每当教室门口有纸时,她见到后都能随时拣起来,从中我看她认真为班级做了大量工作,成为班级重要的一员,不断体现其主人翁的意识。

上周我们学校举办了“阳光体育,快乐篮球”,同学们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场上场下都涌现了和谐凝聚的班级精神。队员配合默契,啦啦队员积极加油助威,休息期间,为队员递水,个个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整个活动。最后,我们班获得了本小组第一名。

三、后进生转化工作

我从教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虽然繁重,但却很有意义。要管好一个班,既要花大力气,又要方话灵活。下面谈谈我对转化“后进生”的做法。

我说的“后进生”并不是指生理有缺憾的弱智青少年,而是指身体健康,由于后天原因致使品德行为、心里倾向等非智力因素形成的学习后进的学生。做这些“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关键是感化,最终目的是转化。

我班有个学生,初一入学第一学期就给我添了不少麻烦。第一周把投影柜的盖撞了个洞,第二周和校保安打架,第三周有个下午没上课,去街上买衣服。开学才几周,已迟到二十多次,天天欠交作业,上课打瞌睡,成绩当然只能从尾排上来了。对于这样的“后进生”,我耐心做他的思想工作,发现其优点,小心引导,使其被感化。经过三年的教育,这位同学逐渐成为一个主动维护班集体利益,为班级办事,好学肯问的好同学,有些科目达到优分。

所以说,对所谓的“后进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发现其闪光点,扬长避短,积极培育其自信心,让其真正成为班级重要的一员。

另外,我们需注重个性教育。自然界之所以生机焕然、绚丽多彩,就是因为它有千姿百态的物种;人类社会之所以会迅猛发展、群星众多,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就学生而言,“没有两个像雨滴水那么相似的儿童,有三百名学生就会有三百种不同兴趣和爱好”。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数人认为孩子只要听话,成绩好就行了,因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特长。明智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洞察学生的个性,并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在班级管理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素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加强班级管理,注重个性教育,努力发展学生个性,能极大的促进学生成长。

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素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组合便形成了学生个性化特征,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即长处),所谓“优等生”与“后进生,其实只是在某些领域的体现,并非绝对的层次。同时,学生的个性具有可塑性和自主性,这就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可能。

班级是由个性化的学生组成的集体,良好班级氛围与环境的形成有赖于班级学生每一个性的健康发展,共性是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而良好共性一旦形成,便反作用于个性,促进每一个性的进一步优化。

补缺补后进、追缴作业、调节纠纷,甚至“破案”……班主任可谓“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更可悲的是,班主任呕心沥血,犹如春蚕蜡烛,尽情地挥洒着青春。但期望值与收获却成反比:学生没有感恩戴德,甚至视“师”如仇。如此一个悲壮角色,幸福从何言之?

相信每位班主任都憧憬着一个美妙的境界:师生彼此信赖,犹如亲密的朋友,携手共进。其实,只要拥有了“爱心”,“诚心”,“尽心”,“贴心”。一切皆有可能。班主任热爱、关心学生和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全面地、出色地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课前、课后与学生相遇,给予问候和关心。此时班主任不必刻意去进行思想教育,学生的学习情绪、生活情况、身体状况也需顾及。善待学生的失误,不要叱责,而是朋友般地和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与发展,这无疑是新课程改革下新型教育工作者的姿态。

上一篇:浅谈如何上好高中语文课 下一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