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合作与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时间:2022-09-13 07:14:56

构建合作与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摘 要: 师生关系是学校诸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的影响巨大。传统的师生关系造成了教师和学生的对立与分离,直接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面对新的知识观,以及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的冲击,我们必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本文指出,教师应从知、情两个方面引导、帮助、促进学生发展,给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构建一种合作与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 教师 学生 师生关系 合作与对话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师生关系也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鉴于此,它历来是教育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今天,在社会、科技、文化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然而,由于受传统主体哲学的影响,我国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理论考察长期囿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中,形成了传统的极端主客体对立的教学论观点。这种教学论认为教与学、教师与学生都是一对矛盾,其中,学生为教师教育的对象,知识为学生学习的对象,矛盾中对象的确立,就意味着主体的存在,对象就是客体,主体与客体是独立的、分离的。由此,二元对立的教学模式建立,从而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极端的模式。

(一)“教师中心”模式。这是一种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师生观,这种教育思想强调教师主宰教育的全过程,学生完全成为被动控制的对象,教决定学,教师成为学生的监管人和塑造者,决定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学生缺失主体性,成为教师任意控制和改造的物品,教学具有浓烈的强制性、灌输性。这种师生关系,是典型的权威性师生关系的表现,其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师指令的容器。

(二)“学生中心”模式。这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师生观,它是针对“传统教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弊端提出的一种相对立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是自主发展的主体,主张儿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只是学生学习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处于从属地位。师生关系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创设一个尽可能活的学习环境,在学生的“做”中给予帮助和指导。这就使师生关系走向了与“传统教育派”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

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从本质上说都未超出“主体―客体”的认识范畴。这造成教师和学生相互对立、相互利用、相互分离的状态。

二、合作与对话: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的知识观对教师和学生的决策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的弘扬为我们定位师生关系提供了思路。新的知识观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共建,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倡导师生间的对话与沟通。因此,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将成为21世纪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构成了一个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交织在一起,并不存在一个逻辑的行为发出主体,而是师生的活动共同构成了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卷入并融合到教学情境中,共同遵守教学规则,共同为完成教学任务发挥着各自的主体性,相互交往合作,对话沟通,教学中真正的客体应该是教师为与学生发生相互关系而借助的教材、教学手段、语言文字等。有了合作与对话,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便建立了。

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知,二是情。在知的方面,合作与对话意味着教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占有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空白者、被动接受者。教学过程中不再采用僵化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教师与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上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通过合作共同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共同寻找学生新、旧经验的建构基点;教学成为师生合作中教师引导、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对话达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及时发现问题,合理调整教学策略,顺利解决问题。在情的方面,合作与对话关照了教师与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情感、有人格的主体的存在。当今教育要求培养知情统一的和谐发展的人,传统的缺乏情感、缺乏精神的知识容器型的人已不适应时展的需求。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保证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同时自然地播下情感培养的种子,教学也不再是知识的获取与发展的理性过程,同时弥漫着情感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如此,既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又将教学变成了充满智慧、洋溢情感的活动,真正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学习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学习质量也提高了。因此,唯有师生之间形成合作与对话的主体间关系,教育才能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此外,合作与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深刻蕴含着平等、民主、尊重与理解的教育理念,并将进一步推动这种教育理念的深入。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下主控教学的位置,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重视学生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他们充分自由展示、主动发挥的空间;尊重与理解学生对知识的看法、活动开展的见解及个性差异,这样合作与对话的关系才能实现,同时,在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的教学过程中,平等、民主、尊重与理解的教育理念又得以再度提升与深化。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构建合作与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本质特征和培养方向所持的根本观点,即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学生的问题。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教育思想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观,也就会采取相应的态度和选择相应的教育方向,产生相应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是具有主动性与自我意识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感受、认知、情感、人格,是完全活生生的主体。其次要明确学生是尚待发展的未成熟个体,他们需要教师对其感受、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尊重与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

(二)形成教师正确的自我角色认知。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都会以一定的社会身份和对方进行交往,这种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职责、权利、义务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的认识就是社会角色认知。在师生关系中,交往双方能否正确认知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相应的角色行为,以及能否对另一方角色正确认知和期待,将影响师生关系的状况。在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构建中,教师一方面要对自我角色有明确认识,明了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促进者,明了自己与学生是相互沟通的平等对话者,是与学生知识、情感的共建与共享者。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角色认知,使其明确自己是与教师共同合作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己对学习可以发挥应有的主动性。

(三)教师密切与学生的交往。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师生交往的有效性,既取决于师生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又取决于师生交往的次数,即交往频数。从时空上说,师生交往的时间越多、空间越广、范围越大,越有利于师生相互的交流、沟通与了解,也就越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学校环境中,师生既可以在课堂上或学校内进行交往,即正式时空的交往,又可以进行非正式时空的交往。这种交往对于师生之间情感的共融,相互理解,以及合作与对话关系的形成将更有效。从频数上说,师生交往次数越多,相互熟悉度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提高与学生交往的频数。教师需要发挥主动性,并掌握交往的技能和技巧,与学生进行更多的双向交往和多向交往。

(四)教师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模式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因而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尝试运用新的有助于师生之间合作与对话的教学模式,对新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很有必要的。

在构建合作与对话的师生关系时,除了参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要作出努力外,作为管理层次的学校组织也要给予相应的辅助与支持。首先,学校领导者要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和主动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允许教师灵活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与模式建立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而不是害怕影响教学效率和学校升学业绩而一味地限制教师于严格规定的课堂讲授的框架之中,甚至反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对话。其次,学校领导者要倡导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的构建,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学校氛围。学校中的人际关系通常包括领导者之间的关系,领导者与教师、学生、职员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职员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学校领导者一方面要倡导并主动推行与教师、学生、职员的合作与对话的关系,带头树立新型的学校人际关系,使教师和学生自觉感受并自觉发挥主动性积极构建这种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者可以组织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的讨论、座谈,彼此倾听意见和建议,不断推动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在师生关系中开展和进行的,师生关系的性质和质量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以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合作与对话师生关系将为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发展、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开辟一个崭新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邓宝发.谈谈师德教育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1988,(04).

[2]王木水.新课程与学校师生关系的重新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2.

[3]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03).

[4]杨晓.后现代教育学中的师生关系重构[J].教育科学,2004,(05).

[5]巩福利.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与构建[J].北京教育,2002,(02).

上一篇:面相学在三维动画片中国本土人物角色设计中的... 下一篇:走进心灵,点亮中职生的心灵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