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实践

时间:2022-03-23 03:22:03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实践

摘 要: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兼具普通中学的常规性和职业学校的特殊性,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仔细了解所教班级的学生,特别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情感共鸣法、情境感染法、美育熏陶法、意志牵引法等方法可以初步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很好地统一起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对所教授的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全面的了解,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和语文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将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人格提升完美地统一起来。教学方法在整个课堂中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我们应该不断“充电”,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专业,对不同的课文、不同专业的班级,采用最合适的方法来教授,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我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情感共鸣法

所谓情感共鸣法,就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调动一切手段,诸如语言、表情、动作、神态等,以及一些教学设备,比如幻灯机、投影仪、课件等,尽可能地将文章中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结合起来,在声情并茂地诠释文章感情的同时,让学生也产生一种情感共鸣,从而深入了解文章,接触文章中的主人公,靠近教师,得到一种情感的洗礼,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教学目标是欣赏豪放派词的词风,领悟坡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不论哪一个教学目标都离不开情感的体验。而让职业学校的学生体会这首词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他们的基础比较薄弱,对苏轼和豪放派都比较陌生;同时,他们在自己9年的学生生活中尝到的多数是失败和沮丧,要乐观旷达真不是一件易事。所以,我在备课的时候,注意到了一切情感调动的手段,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穿插了课文的朗读,并剪辑了影片《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段,甚至多媒体中的图片背景都与赤壁有关。同时,我还认真查找了苏轼的生平材料,特别是被贬黄州时的那段历史,了解了坡的一些重要事件及他一生的起起伏伏。在为这首词的教学备课的同时,我还关注了《赤壁赋》这篇文章,将其中的感情和事件与这首词结合起来,以加深同学对坡情感的理解。在正式授课时,我将这首词的阅读分为了三个步骤:初读、精读、泛读。初读是欣赏豪放派的词风;精读是结合坡当时的境况解读人物的情感;泛读是扩展开来,与柳永的《雨霖铃》比较,更进一步领略词风的豪迈;并与《赤壁赋》结合,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悲凉及转悲为喜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样,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职业学校的学生有成功阅读和理解的成就感,又让学生深刻明白失败并不是永久的,只要坚持,不放弃,就会有阳光灿烂的那天。

又如电影剧本《》,这部电影有一部分学生在儿时已经看过了,但是对于剧本《》却认知颇少。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费尽心思地找到了当年的那部电影《》,并作了相应剪辑,将这些材料连缀起来,与剧本相呼应,我并找了很多关于的感人事件。同学们在做课前预习的时候,已经对我们的这位“人民总理”有所了解,我则再把相应的感人事迹穿插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这位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的总理的了解,在高潮时放出影片中的“十里长安送总理”的片段。我发现同学们的眼睛湿润了,他们的感动来源于对总理的钦佩与感激,与总理之间产生了一次心对心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甚至还有学生联想到了自己的家庭,因为较大一部分职校生的家庭不完满,对父母的情感也是复杂的,有时期待,有时冷漠,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对父母的付出都能心存感恩。

二、情境感染法

所谓情境感染法,就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与课文内容和思想相吻合的课堂氛围或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相近的气氛中,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立场上,站在作品中人物的位置上,和这些人物一起体验悲欢离合、人生百态,在这样的“贴身”感触中领会文章旨意,确立人生路标,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如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领略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生对秋天的理解往往与郁达夫背道而驰,课前在询问学生时得知,在他们的眼中,秋天是个喜悦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绚烂的季节、出游的季节等,很少有学生认为是个悲凉的季节、伤感的季节。怎么办呢?我找了很多描写秋天悲凉的优美文字,课前将它们牢牢地记在脑海中,并找了一段苏格兰的风笛音乐《归家短旅》做背景音乐。课一开始,简短的开场白之后,我就声情并茂地道出这些文字,在忧伤的风笛声中,同学们沉默了,然后进入课文,朗读,找出郁达夫笔下的描绘的秋景,再介绍郁达夫的为人和生平。这堂课一直弥漫着那似有似无的哀伤,同学们都被笼罩在那“清、静、悲凉”的氛围中,人物的情感得到了物化、实化,理解起来当然相对比较简单了。

又如司马迁的《鸿门宴》,场面刀光剑影,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至今读来,仍充满强烈的艺术魅力。我用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扫清了阅读障碍,之后让学生自导自演。在同学编排的过程中,我不停地指导他们,补充人物的生平事迹,让他们对人物的性格有更全面的了解,并补充很多演剧本的注意点,鼓励他们要勇敢,有信心,经过几番课后活动,终于选出了最佳演员,再邀请其他班级的一些师生,共同完成《鸿门宴》的演出。课后,学生之间还展开了“项羽不自刎,是否能夺天下”的大讨论,并邀请任课教师参加。过后,我们为学生的表演惊讶,为他们对人物的理解感到震惊,更为他们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感到欣慰,而这正是人格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美育熏陶法

所谓美育熏陶法,就是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来实施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的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集体感、荣誉感和责任心、进取心、同情心及独立性、批判性、知识性等人格品质,实现真、善、美的统一,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

如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我关注到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性,在上课时就紧扣住这个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出现的一幅幅画面,然后让学生结合诗歌,充分调动想象力画一幅整合起来的《山居秋暝》画。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①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而创新也是职校学生必须具备的理念之一,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象世界,将他们脑海中的众多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意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评出最优秀的画作,这样,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这首优美的诗歌,同时又让学生经受了一次美育的洗礼。

又如张圣节的解说词《壮丽的三峡》,这篇解说词是当年红极一时的电视记录片《话说长江》中的一个片段,语言优美生动,刻画的三峡风景绮丽多姿,正是一篇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所以,在上这篇文章时,我找了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但并没有在上课前就让学生观看,而是先让学生分析课文,欣赏优美的语言,在脑海中想象出三峡的壮丽景色,得到美的享受,然后播放这个片段,用视觉的冲击加深对美的体验,从而激发出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陶冶其情操。

四、意志牵引法

所谓意志牵引法,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亮点,将其特写,让学生在了解作品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充分认识到这些人物身上蕴含着的意志品质,从而引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其意志力,提高其人格素养。

如学习明朝崔铣的《记王忠肃公翱事》这篇文言文时,我先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章,找出其中会引起学生疑惑的问题。比如,为何王翱好友太监的侄子会认为他没有办法拿出钱来,官不是应该很有钱的吗?王翱为何会对他的女婿那么苛刻?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绝对分不开。所以,备课时我将明朝的历史特别是关于官吏这部分补充进去了,使学生理解王翱这些行为背后有其深层含义,他应该是一个很有原则性的官员,这个原则在任何金钱和感情面前都是不可改变的。而作为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职校学生,特别是会计专业的学生,更是需要这种面对金钱和情感也不撼动原则的意志力,因而主人公的这种道德意志的坚强不仅让学生钦佩,更让学生由衷地崇拜,继而受其影响,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当然,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过的方法并不是单一运用,而是互相结合、相辅相成。总之,我们要动用一切手段,全方位地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格素养,使之尽快成为国家、企业急切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67.

参考文献:

[1]程红兵.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钱威.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会话内容\语体和亲疏关系 下一篇:面相学在三维动画片中国本土人物角色设计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