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附170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13 05:15:21

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附170例临床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原因,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170例产后出血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2.48%。发生原因依次为:宫缩乏力(72.35%),胎盘因素(16.47%),软产道损伤(10.59%),凝血机制障碍(0.59%)。结论:产后出血与多种因素有关,尤其以产后宫缩乏力为主要因素,降低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预防宫缩乏力的发生,预防的关键是做好孕期保健及时正确的处理产时、产后的异常。

关键词产后出血;相关因素;预防措施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influencial factors and prevention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PPH).Methods: 170 cases of PPH from 2007 to 2008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The rate of PPH was 2.48%.The causes of PPH were: uterine inertia (72.35%),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lacenta(16.47%), soft birth canal laceration(10.59%) and coagulation disorders (0.59%). Conclusion:There are sever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PH,and uterine inertia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The key point to reduce the rate of PPH is to emphasize antenatal care and prevent uterine inertia.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1]。其中80%以上发生在产后2小时以内。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产科住院分娩6851例,产后出血170例,产后出血率2.48%,现就产后出血原因及影响出血因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分娩总数6851例,产妇年龄18~44岁,平均(27岁),其中初产妇3289例,经产妇3562例;剖宫产2823例,阴道产4028例,剖宫产率为41.2%。产后出血共170例,发生在2小时以内142例(83.52%), 2小时之后28例(16.47%);剖宫产111例,阴道产59例;初产妇64例,经产妇106例;有流产史100例,其中大于2次流产66例;巨大儿41例;宫缩乏力123例,胎盘因素28例,软产道损伤18例,凝血机制障碍1例。有妊娠合并症3例;有妊娠并发症31例。产后出血量最少500ml,最多3500ml。

1.2 诊断标准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者诊断为产后出血。

1.3 出血量计算方法

采用容积法,面积法,称重法进行综合计算。

1.4 统计方法

资料用x2检验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相关因素

2年来我院分娩总数6851例,产后出血170例,产后出血率为2.48%,其中初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59%(64/3289),经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98%(106/3528),初产妇与经产妇产后出血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2.2 产后出血的原因

从出血原因分析,子宫收缩乏力是最主要的原因(72.35%),其余依次是胎盘原因(16.47%)、软产道损伤(10.59%)和凝血机制障碍(0.59%)。

3 讨论

产后出血为产科的严重并发症,是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2]。国内研究表明,产后2小时内总失血量可以较好地反映失血情况,能较早地为医务人员提供对病人做出及时处理的信息,产后出血约80%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产后2小时是产后出血的高峰期[3]。本组170例产后出血中,发生在2小时内的有142例,占83.5%,与报告相符,故产后2小时内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是避免产后出血发生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也是产后出血发生率升高的重要原因。林建华[4]报道的剖宫产分娩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由于剖宫产本身就存在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如巨大儿、双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疤痕子宫等一些高危因素往往是剖宫产手术的指征,加上手术创伤,因而剖宫产的出血量明显多于自然分娩[5]。本组剖宫产的出血率为3.93%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出血率的1.46%,故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病例术前正确的预测[6],做好充分准备,术前、术中积极干预,可减少产后出血量。

本组产后出血170例,初产妇64例,经产妇106例本组经产妇的产后出血率高于初产妇的产后出血率,组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随着孕次的增加宫内感染的机会增多,可导致纤维退行性变性,子宫肌纤维过度牵拉致使分娩后子宫收缩乏力;此外流产次数增多是导致胎盘异常附着的重要原因,可导致产后出血的增多。因此多次妊娠、多次流产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72.35%),胎盘因素(16.47%),软产道损伤(10.59%),凝血机制障碍(0.59%)。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首位原因,防治宫缩乏力是成功治疗产后出血的关键。常见因素全身性因素有: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临产后使用镇静剂、麻醉剂、产程过长导致产妇体力衰竭;合并急慢行全身疾病等。局部因素:子宫过度膨胀,如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影响子宫肌纤维缩复致子宫收缩乏力;剖宫产、孕产次多使子宫肌纤维及弹力降低导致子宫收缩力下降至产后出血。子宫肌水肿及渗出,如妊娠高血压疾病、严重贫血、子宫胎盘卒中以及前置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血窦不易关闭,子宫下段菲薄,子宫下段缺乏有力收缩,引起胎盘部分粘连,导致产后大出血[7]。因此,消除产妇的过度紧张增强产妇分娩的信心,注意产妇休息、饮食、防止疲劳和避免产程过长,合理使用镇静剂,可减少许多全身性因素引起的产后出血。如果产妇存在宫缩乏力的高危因素胎儿娩出后应及时按摩子宫,及时足量使用子宫收缩药物如:缩宫素、麦角新碱。前列腺素类药物:米索前列醇、卡前列甲酯及欣母沛等可以有效促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出血多经按摩,药物效果不佳或紧急情况下可采用双手压迫法,宫腔纱条填塞法,以及保守手术。①结扎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②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栓塞;③子宫捆绑术。经积极抢救无效,危及产妇生命时应进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或子宫全切术,以挽救生命。

产后出血重在预防。因此,教育育龄青年摈弃婚前,做好避孕宣传,减少人工流产。妊娠后做好产前检查,及时筛查出血的高危因素,并做好相关处理。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指导合理膳食,避免胎儿过大。入院后做好宣教,宣传自然分娩及母乳喂养的好处,减少产妇的紧张情绪,降低剖宫产率。密切观察产程,避免产程延长,合理使用镇静剂,及时应用宫缩剂,产后30分钟内早接触、早吸吮,可刺激子宫收缩,减少子宫出血。加强产后2小时的观察和处理,加强高危孕妇的动态管理。只有认真及时地处理好孕产的每个环节,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才能提高产科质量,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4.

[2] 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研究协作组.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11):645-648.

[3] 梁青.10年间产后出血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10):662.

[4] 林建华.产后出血的重新评估[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89-91.

[5] 苗青、于珍.影响产后出血量多因素分析.现代妇产科进展.2004.13(2):127.

[6] 郑九生、黄维新.胎盘植入与剖宫产和前置胎盘的关系初步探讨―附15例临床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0.(2):111.

[7] 范玲、黄醒华.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对母儿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2):68-69.

上一篇:做好病案质量控制 提高病案管理水平 下一篇:思密达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