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阐释体论说文

时间:2022-09-13 03:03:27

文言文阅读之阐释体论说文

【解题钥匙】

论说文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它的中心在于“事理”“见解”“主张”,它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这些都是和记叙文相区别的。“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都是为了“答疑解难”,也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阐释体论说文是按特定的目的或要求对某种事理、观点或问题进行阐述和论证的文章。阐释体论说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同时又要求具有概括性和简洁性,也要求使用修辞,以体现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彩等。

阐述体论说文的标题分为论题型、论点型、寓意型三种。这三种标题通常只是点明所要论说的问题或论说的缘由,通常不作为中心论点。考生在阅读时,不要被标题所迷惑。阅读阐释体论说文,考生要注意抓住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理清其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等。

一、把握论点与论据

前人提出文章要讲究义理、考据、辞章。所谓义理、考据、辞章,就是观点、论据和表现形式;讲究义理、考据、辞章,就是要求文章观点正确,论据充分,又契合内容的完美形式。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没有中心论点的文章不能成为文章;而观点又必须依靠足够的论据来支撑,没有充分的论据,论点就难以立足。考生在阅读阐释体论说文时,除了要了解相关背景外,还要抓论点和论据,看文章究竟提出了哪些看法,哪一个看法是主要看法;为了论证论点,文章用了哪些论据,其中,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事理论据。这样进行阅读和思考,就能迅速掌握文章的要旨了。

二、理清思路

古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今天我们在写作议论文时一般也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行的,说法不同,实质相同,即如何展开论证。阐释体论说文通过论据来证明论点,显示自己的主张的正确性。但论点和论据不是拼盘式的随意凑合,它们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机地组合起来的。如韩愈的《原毁》旨在探究毁谤的根源,文章从古今君子对比入手,先古后今,由正到反,最后揭示根源,论证缜密,环环相扣。考生在阅读阐释体论说文时,要注意分析其结构,理清其思路,进而弄懂各部分讲的是什么,有针对性地答题。

关于阐释体论说文,有一种特殊情况需要考生加以注意。那就是古代文章的“序”有两种:一是临别赠言性质的“序”,一是为诗文所作的引言性质的“序”。这两种“序”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为赠序,后者为书序。考生在阅读时,要分清其究竟是为诗文书稿所作的书序,还是临别时写给别人的赠序,不要把赠序和书序混为一谈,否则无法真正读懂文章。而书序也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但就内容而言,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说明书籍著述的出版宗旨、编辑体例和作者的相关情况,一种是对作家及其作品进行评论,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前者为说明体书序,后者为议论体书序。考生只要明确了书序的这两大类别,就容易把握文章内容的方向,进而迅速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了。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着重叙述“南归”的经过,交代诗稿的写作和编纂情况;而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则针对后唐李存勖因伶官而失天下的史实,阐明盛衰取决于人的道理。两篇文章同为书序,但风格迥然不同,前者为叙事说明,后者则为阐发事理。考生只要抓住了两者的差别,就容易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要旨了。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蔡元振序

曾 巩

古之州从事①,皆自辟士,士择所从,故宾主相得也。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非惟守不得择士,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如不得其志,未可以辄去也。故守之治,从事无为可也;守之不治,从事举其政,亦势然也。议者不原其势,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噫!从事可否其州事,职也,不惟其同守之同。则舍己之是而求与之同可乎不可也州为不治矣守不自任其责己亦莫之任也可乎不可也则举其政其孰为立异邪其孰为侵官邪议者未之思也。虽然,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故曰,亦势然也。

今四方之从事,惟其守之同者多矣。幸而材从事,视其政之缺,不过室于叹、途于议而已。脱然莫以为己事。反是焉,则激。激亦奚以为也?求能自任其责者少矣。为从事乃尔,为公卿大夫士于朝,不尔者其几邪?

临川蔡君,从事于汀,始试其为政也。汀诚为州治也,蔡君可拱而坐也;诚未治也,人皆观君也。无激也,无同也,惟其义②而已矣,蔡君之任也。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亦蔡君之任也。可不懋欤?其行也,来求吾文,故序以送之。

(选自《茗柯文编》)

[注]①从事:官名,州郡长官之僚属,副职。②义:同“宜”,适宜、适当,有分寸。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州从事,皆自辟士(征召,聘请)

B.不惟其同守之同(相同,一样)

C.为不治矣(治理得好,太平)

D.幸而材从事(有才能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

B.蔡君可拱而坐也/侣鱼虾而友麋鹿

C.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故序以送之/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所导致弊害的一项是( )

①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②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③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④惟其守之同者多矣⑤反是焉,则激⑥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

A.②③⑤ B.①②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一个州的太守无权征召、聘用从事,一个读书人也不能自由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则上下级相处不会融洽。

B.作者告诫蔡君要明确作为从事的责任,不要激化与上司的矛盾,也不要一味随声附和,做事要有分寸。

C.作者认为,在朝廷做公卿大夫的能担负起自己的职责的都少有,更何况这些做州从事的人呢!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分析说理,说服力强。如古今聘用方式及其效果的对比,今之从事对待上司或“同”或“激”做法的对比等。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不原其势,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

译文:

(2)从事可否其州事,职也。

译文:

(3)脱然莫以为己事。

译文:

6.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则 舍 己 之 是 而 求 与 之 同 可 乎 不 可 也 州 为 不 治 矣 守 不 自 任 其 责 己 亦 莫 之 任 也 可 乎 不 可 也 则 举 其 政 其 孰 为 立 异 邪 其 孰 为 侵 官 邪 议 者 未 之 思 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心 术

苏 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候,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选自《权书》)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丰犒而优游之(犒赏)

B.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愚蠢)

C.兵有长短,敌我一也(长处和短处)

D.使之狎而堕其中(轻忽)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抗而暴之/据兵而寝

B.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而后可以动于险

C.凡兵之动/知敌之主

D.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凡兵上义②谨烽燧,严斥候③小挫益厉,所以养气④彼固有所侮而动也⑤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⑥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假如正义在我方,即使战争形势对我们有利也不要轻举妄动。

B.文章认为,用人时不全部满足他们的愿望,是修养军队心性的方法。

C.作者认为,要做好一个主将,既要明白事理,懂得调遣,又要了解形势,善于应付。

D.这篇文章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思想,有一定的见解。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译文:

(2)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译文:

(3)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译文:

【李弗不/供稿】

上一篇:关注细节,让数学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下一篇:EIGRP不等价链路负载均衡网络方案分析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