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霸课堂,奠基运用

时间:2022-06-15 12:45:44

“读”霸课堂,奠基运用

新版课标把“语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目标,因为唯有运用,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更具活力。但运用的前提是,必须有厚实的积累。如若“腹中空”,即使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可以说,落实课堂阅读,是厚实积累的重要途径。有人可能会问,课堂时间太少,其“读”又能获得什么呢?这问也不无道理,要知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阅读让学生感悟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方向,那么,课外才知道怎么去读,去积累,运用才会有源头。

一、理解性阅读,积累起航

有人说,“课堂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在学生初接触课文时,让他们至少认真阅读五遍及以上。在五遍之后,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此时,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以“旁批”的形式记录下来。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往往又是多元的。”虽然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也应该尊重这种多元理解,但当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时,我们则必须引导他们进行交流。

通过交流,让他们既感受他人的理解,同时,也更加深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当交流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将学生再次引入阅读中,让他们就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越多越好,并记录下来。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阅读和思考的过程。提出问题,呈现问题,再次阅读,或是阅读讨论,学生自会对文本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在这一个过程中,“读”是重点,也应让其成为课堂的亮点。读熟了,读深入了,理解往往会逐步达成。当然,读的形式要多样,不能一味地自读,也不能一味地齐读。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形式,如个别选择读、小组比赛读、默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群体评比读等(到底以哪些方式读,需视当堂课的具体情况而定),力争以动态的学习,多样的阅读使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悟阅读的方法。

二、玩味性阅读,为积累添风景

教材的选文,大都十分优秀,堪称经典。语言优美,言有尽而意无穷,大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韵味;写法独特,往往朴实的语言中给人以别样的感觉,或悬念迭起,或不经意的叙述却有厚实的铺垫或暗示。

在学生的阅读理解中,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抓一些关键的词句,细细地读,力争使大脑中呈现出一幅一幅的图画,如放电影一般,同时也引导他们慢慢地品,充分感知语言所呈现给我们的意境和韵味。当品读完之后,再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学生进行交流,让自己所品之味的价值扩大化,从而将阅读推向深入。

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这段话时,孩子们就品出了“味”。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生甲:这是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乙:这段话有一个暗示,暗示小女孩快要死了。

生丙:还有一个暗示,暗示小女孩再次擦燃火柴时会看到奶奶。

这样的阅读,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知,也给学生以后的阅读指明了方向:阅读时多品品文字里的“味”。

三、探究性阅读,助积累腾飞

如果说理解内容是阅读的初级阶段的话,那么,玩味性阅读则是阅读的中级阶段,而探究性阅读则会给积累插上翅膀,让积累飞起来。这是阅读的高级的阶段。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则会促使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思考,更加深刻地领悟课文内容。通过学生自读探究、小组互读探究、全班诵读探究,交流朗读、操作探究,达到创新认识的目的。

如一位老师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他先请同学们朗读头几句,要求学生说说开头几句各是什么句式?该怎么读?表达了什么感情?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出“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是恳求的语气;“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一个问句和一个感叹句,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阿妈妮的无比深情;“为什么摇头呢?”这个问句表达了朝鲜阿妈妮对志愿军战士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一个反问句,一个重复否定,更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永不忘怀的深情厚谊。不用老师的剖析与挖掘,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入情入境,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课堂上的读,是一种实践。我们在每堂课上都这么做,学生自会慢慢地感受阅读的真谛,感受到阅读的方向,我们再将其引导到课外阅读中,那么,学生就会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让积累更自如,更厚实。“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也自会运用了。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国本小学)

上一篇:幸福不为外物所扰 下一篇:关注细节,让数学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