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课程改革落实课程标准

时间:2022-09-13 01:04:37

实施课程改革落实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因此,要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落实新的《课程标准》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执行者。所以,教师要自觉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必须自觉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人生观、质量观。由注重传授知识变为注重课堂教学,要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把教改试验与科学试验相结合成为教育第一生产力,强化情感教育,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师的角色由传授知识变为注重学生的发展,由学向差异教学转变,由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由注重结果向注重教学过程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师的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以发挥,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压抑,行为受到限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构建新的课程目标:即(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过程和结论的统一,教师是课堂上的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主持人、合作者、促进者、参与者和导演。所以,教师要优化教学讨程.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使人的整体素质得到发展,而创造性是人的素质中最有价值的能动能力。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把人的素质中的一切创新潜能都激发出来。所谓创新,就是求异,就是创造性。创新精神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精神。这一切都要靠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来实现。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使学生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我改变以往按事情发展顺序教学的习惯做法,采用变序的方法抓住重点人物、重点段进行教学:(一)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二)让学生默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自学生字词;(三)让学生浏览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四)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感悟课文内容,培养语感,体会诸葛亮的处境;(五)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交流问题,发表独立见解;(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互相点评,再读课文使学生理解了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贤妒能,鲁肃的忠厚和曹操的多疑,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这样,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由教会学生学会知识变为学生会学知识。师生双边活动融洽,气氛活跃。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最终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表现。

教师必须创造一种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大胆发言、独立思考、分组讨论争辩问题,师生充分地对话,表达各自的看法,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去开拓创新。

爱有利于人的智能发展;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教师要满腔热忱地教育学生,鼓励他们奋发进取,学生的心情舒畅,思维就会活跃,问题很快迎刃而解。

一次,我讲《春蚕》一课时,我问学生:“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它有什么用途?它的生长过程怎样?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们很有兴致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从实验室找到了蚕的标本,联系母亲养蚕这件事,把问题弄明白了,得出的结论是:本文赞颂了母亲勤劳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学生多提问题,才能探究到事物的本质,才能全面地了解事物。课堂上,往往学生很少有提问的,更少有与老师争论的,教室鸦雀无声,安静沉默,但学生没认真思考问题或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只能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而超出课本的问题却无从回答,更谈不上形成创新精神。

学生对待事物好奇心强,对一些事物会提出新观点,有的离奇、古怪、荒唐。教师要正确对待,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要鼓励、引导。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是十分有利的。例如:我在讲《养花》一课时,有的学生读了“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以后,我提出疑问:“文中为什么说忧和泪也是乐趣呢?”有的学生回答:“忧是发愁的意思,泪是流眼泪。”我并没有强行让学生按答案回答问题,允许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讨论,找出答案。再如:语文教材中,作文训练题的设计由命题作文转为半命题作文和自命题作文,绝大部分作文让学生自拟文题,不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例文而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描述事物,形成独立作文的能力。语文能力是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一个学生的自学能力越强,创造性思维能力越可能得到发展。因为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它是主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能力。学生的主动性越强,自学潜在能力越充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也越快,就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我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根据单元的训练重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即:教给学生概括及观察事物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又如:我指导学生利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学略读课文。我还指导学生读课外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课外阅读的东西越多,他掌握课内的基础知识越容易。”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标新立异,形成创新精神。

封闭式的教学,远离生活,隔绝社会,学生被束缚在课堂中,接受现成的结论,寻求惟一正确答案。这样,就会造成学生思路的闭塞,视野狭窄,缺少灵活应变能力。开放性教学注重学生心灵的开放,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进行调查研究,吸收信息,集思广益,为学生创造开发潜能提供广阔的天地。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必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要让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的、做的东西都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改革,要保持开放的态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依据课程的内容改革教法,以新的观念面对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上一篇:中小学教育有效衔接的建议 下一篇:高中英语听力之有效性教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