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课运用问题教学法探析

时间:2022-09-13 12:11:07

【前言】新闻史课运用问题教学法探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问题教学法在新闻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与新闻学科的其他课程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新闻史教学既不像采写编评课程那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又不像新闻理论课程那样讲求学理。尤其在与新闻实践的关系上,很多学生感觉新闻史课程对现实的指导价值不大,对于新闻史的...

新闻史课运用问题教学法探析

摘 要: 本文针对问题教学法在新闻史教学中的现状,探析其在运用当中应注意的问题:设计问题要科学,提问题要侧重启发性,鼓励质疑,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提问要联系现实。合理运用新闻史课堂的问题教学法,是培养新闻学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和敏锐洞察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 新闻史课 问题教学法 问题意识

一、什么是问题教学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学生没有问题本身就是大问题。人类的社会文明得以进步,全部归因于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如果有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他们的思维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的局部的实际问题而启动,就会采用查找资料、请教师长等手段,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大大扩充了知识量。

问题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简而言之,就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的教学活动。它的特点是以问题的设计和回答为主要形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层次性解决,形成波浪式、递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陈旧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新闻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与新闻学科的其他课程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新闻史教学既不像采写编评课程那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又不像新闻理论课程那样讲求学理。尤其在与新闻实践的关系上,很多学生感觉新闻史课程对现实的指导价值不大,对于新闻史的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在强调淡化“新闻专业”教育的今天,新闻史俨然成了可有可无的部分。新闻史本来就不受重视,再无吸引学生的高招,此课更加受冷落,处境尴尬。而新闻史之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丰富的新闻历史经验教训,能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过去和它与现在的联系,从而提高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预测能力。而这一能力是当代新闻从业人员最为重视的。新媒体时代,媒体之间竞争激烈,角逐于深度报道,问题意识也成为记者的必备素质。新闻史课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利平台,问题产生于差异,差异在于比较,比较又是历史研究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所以在新闻史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闻教育改革重综合、重实用的主流形势下,要提高新闻史课程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问题教学法。研究表明,提问的艺术和问题的质量可以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好的提问可以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新闻史教学中来,与教师共同完成新闻史教学的任务。

三、新闻史运用问题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设计问题要科学。

科学设计问题是问题教学法中最重要的一环,而且贯穿始终。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大有学问,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设计出带动全局的问题来推进教学。

设计问题要达到科学的要求。首先,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使之成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切入点。其次,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设计问题,问题难易适中。学新闻史的学生都学过历史,在结合学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一定要从学生现有历史知识掌握出发科学、合理设置问题。最后,问题表述要清晰,所提问题题意要通俗易懂,使学生准确理解。例如:中国新闻事业的滥觞是什么?这个问题虽然简短,但学生不好回答。如果把“滥觞”改为“源头”,问题就清楚了。

(二)提问题要侧重启发性。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层层设问即层层启发。什么样的问题才具有启发性?一般说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包括: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而必须在教材较大范围内经过联想、判断、分析、综合才能整理出答案的问题;新闻史知识之间纵横联系的问题;能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联系的问题。问题提出来以后,不是有教师越俎代庖,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准确结论。

(三)鼓励质疑,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质疑就是对权威的理论,既有的学识和传统的观念等不是简单的接受和信奉,而是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有质疑而求异才能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思维定势,另辟蹊径,发现问题。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在学生有了“问”的机会后,教师才有可能去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问号”学习。“产生问号”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教学生学会比较。当然,发现差异有了疑问,还要经过抽象和概括,才能形成一个“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由教师操纵,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求异思维,创新精神意识发展被忽视。调查研究是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我认为,在中国新闻史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新闻史的研究方法,设计和实施一些“新闻史小问题课堂研究”,除了能增强课堂互动之外,其教学附加值也比较明显:一是能够从低年级阶段就开始逐步培养学生敏锐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质疑和善于调查研究的新闻职业本领;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新闻史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为一部分将来有意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打开向上发展的空间。例如,在讲解“革命党机关报之元祖”――《中国日报》时,涉及的基本信息之一即其创办时间,我所使用的教材――丁淦林先生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史》(2002)认为是“1900年1月5日”,而方汉奇先生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1992),陈玉申先生著《晚清报业史》(2003),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1990)都认为是“1900年1月25日”。到底哪一个时间是准确的呢?这显然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恰好教材上附有《中国日报》1904年3月5日第1201号的头版影印版,上面注目“日报行情晨派每逢礼拜停派”,我便请学生根据这一天报纸的期号,当堂推算该报的创刊日期。学生们都纷纷拿出纸和笔认真计算,并且互相帮助和进行争论,结果发现这一天报纸的期号与两个“创办日期”都不相符。我进一步请学生们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这两个日期都不相符”,学生经过激烈讨论后认定“仅凭1904年3月5日《中国日报》的期号不能断定其创刊时间是1900年1月5日还是1月25日,但能推测1904年3月5日之前的《中国日报》因为某些客观原因未能实现每个礼拜一到六按时出版”。这个结论使学生们为亲身参与了一次新闻史研究并且部分地“还原”了历史而兴奋不已。这一次课堂研究使学生对新闻史研究的考据方法有了初步了解,激发了对中国新闻史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四)提问要联系现实。

任何历史都是为现实服务的,历史为现实服务才具有永恒的价值。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它与现实生活应该是密切相关的。新闻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新闻事业产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把握其中的规律,以期对新闻实践有借鉴指导作用。但今天的新闻史教学却未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很多学生对新闻史学习没有兴趣,认为学习新闻史对将来从事新闻工作用处不大,究其原因,教师简单地“就史论史”的教学思想是一个重要因素。新闻史课程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新闻传播史知识的简单传授上,而是应该设法引导学生在了解史料的基础上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体现新闻史教学的实践作用。例如,在讲解邹韬奋时,在梳理完其新闻活动后,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邹韬奋的新闻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新闻事业有何借鉴意义?传媒应当怎样赢得受众?那种“读者需要什么就刊登什么”的做法可不可取?这样,学生对“韬奋精神”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既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动力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主线,又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所以在新闻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作用,认真对待其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此外,还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成为胜利者。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非都是正确合理的,针对学生不成熟的或错误的发言,关键在于疏导,教师应以诚挚的态度去点拨、指导、辨析,令其心悦诚服,积极主动地接受正确的观点。对每一位学生的答案,要及时给予简短而确切的评语,使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新闻史课堂教学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上一篇:保持距离,让师生关系“美”起来 下一篇:从学生需求角度探讨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