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距离,让师生关系“美”起来

时间:2022-03-22 12:56:45

保持距离,让师生关系“美”起来

摘 要: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构成学校的基础。只有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才会有优化的教育过程,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对学生的塑造和培养。但在现实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局限性。“90后”的高中生,大半时间在与教师相处中度过,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要成为怎么样的人,具备怎样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影响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 师生关系 保持距离 五字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构成学校的基础。只有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才会有优化的教育过程,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对学生的塑造和培养。但在现实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局限性。革新师生关系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理了!”这是教师们普遍的心声。师生关系不亲密不和谐,彼此之间只是教与被教的简单关系,这种现状在校园里已经越来越普遍。学生只对班主任印象较深,对其他教师感情淡漠,只称之为“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等,教了几年连姓什么都不清楚的情况也有。为什么师生会走到这一步?我想主要是师生之间的距离没有保持好。

保持师生距离,不是让老师端起“夫子”的架势,摆出“尊严”的面孔,让学生望而生畏、望而生厌,而是让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但是师生有别,不能和学生称兄道弟真的“两下无嫌猜”,等到学生依仗和教师的关系“铁”而放肆时,教师能像哥哥姐姐管理弟弟妹妹那样痛责甚至殴打一顿吗?师生距离远也不行,近也不行。远了如隔海观花,无关痛痒,近了如脚踏月球表面,彼此间纤毫毕现,美感全无。

“90后”的高中生,大半时间在与教师相处中度过,从幼儿园到高中,换过多少位教师?高中教师面对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与以往教师相处时经验教训皆获得过的情绪又极易起伏的青春期青少年,怎样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中青三代教师与学生相处可以说各有优势。老教师有长者风范,中年教师经验手段丰富,青年教师亲切易相处。但换个角度看,优势有时又会是劣势。老教师的年龄让学生很有距离感,中年教师会依赖经验手段,青年教师常会打感情牌,管理学生容易失控。

与学生搞好师生关系就要学会与学生保持距离,与学生保持距离要遵循五字原则。

1.“亲”

教师要自信、大方、亲和。这份亲近要从语言、肢体动作、心理上让学生感受得到。言语亲切指在与学生交流时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注意多鼓励,对学生值得肯定的地方不吝啬表扬,对自信心不高的学生要善于运用积极暗示性的语言来提问。如不该问:“你自己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外语成绩这么差呢?”或“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不敢表达呢?”而应该换个问法:“你自己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在外语上不能获得理想的成绩呢?”或“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不能自如表达呢?”对于肢体语言教师也要善加利用。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教师在交流时可以拍拍学生的手或肩,从而减少与学生的生疏感,表达出亲近之意。年龄相差不大的师生间慎用此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心理上的亲近感可以借助对学生观察时的细节来获得。教师与学生交流时对学生的细节了解越细微学生越易感动,认为是得到了教师的格外关注,“将心比心”也更容易打开心扉。

2.“备”

与学生交流时有时可以很随意,但是如果一直都是“就事论事”,学生就容易认为老师不关心自己或是没水平,时间一长就不再想与老师靠近了。要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在于找学生谈了多少次话,因为基于不了解的交流,学生反而觉得是老师太“黏糊”,占用了自己的时间,进而会有抵触心理。所以在与学生交流前也需要精心准备,谈话的目的、内容、过程、效果都要预设好,这样才能使谈话照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在谈话前对学生的近期变化、家庭背景、同学关系等都要有所了解,如能看些专业书籍,在交流中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能将话谈到学生的“心坎里”去。

3.“公”

每位学生都希望教师能对自己“另眼相看”,但是没有一位学生希望教师偏爱其他同学。教师面对的不是某一位而是几十位的学生,如何让大多数学生感知到老师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公正地处理问题是必需的。我有一位同事中途接手班主任工作,为了迅速扭转散漫的班风,选了个“敢管”的学生做班长,并且在班级里“力挺”那位同学。在班长与同学有矛盾时,他总站在班长一边讲话,一时之间班长和班主任的关系迅速升温,其他同学不敢多言。一段时间后,班长“恃宠生娇”,不时小小违反班规激起“众怒”,最后班主任为平复众怒只能撤了班长的职,而班长缺少心理准备,觉得老师太不给自己“面子”,很失落,甚至在课堂上故意捣乱,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落千丈,搞得很不愉快。所以,教师在处理生生关系时一定要公正,偏私的错觉一旦让学生产生再扭转就要花更多的力气。

4.“雅”

不少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喜欢所谓的“换位”或“为你好”,好像是站在了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喜欢让学生获得“学习不是为老师,只是为了你自己好”的认知。其实学生很反感这种做法。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只是因为找不到“必须学好”的理由,而教师不给形而上的引导,只谈将来的“好日子”,把学生当做“放羊的孩子”的水平去教导,学生怎么会不觉得教师“俗气逼人”呢?这样的教师怎么值得尊敬?真正能影响学生并让学生心生钦佩的教师是在红尘俗世中仍能看到“意义”、“价值”、“光明”、“希望”、“美好”的有理想色彩的人。所以与学生交流时不可太“俗”,这会让十几岁的青葱少年们瞧不起。

5.“度”

与学生关系密切很好,但是关系太密切则易生变数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太好。过去看先进教师事迹时总是将对学生的关怀大书特书,好像学生不去家里吃几顿饭,不给学生添件衣服或资助他们点钱就不足以证明“师德”高尚。教师是陪同学生几年的“同行者”,是学习的伙伴,是引导者,漫漫人生长途中学生要遇到多少“同行者”呢?很多学生因为曾经受到过某位教师的特别关爱就念念不忘,一位教师曾给过的“浓烈”的感情会让学生很长时间不再适应“平淡”的师生关系而心生不满,有时甚至自我封闭,不愿接纳新的教师。

我曾经见过一位老师和学生亲近,这位学生内向,只把她一人当做倾诉对象,后来那位老师因为怀孕回家生产,学生顶不住高三学习的压力,想要倾诉又找不到人,最后走上了绝路。这令人心痛的一幕也给那位老师留下了伤害。所以,师生关系要有“度”。十几岁的青少年情感丰富易冲动,对教师这些相伴时间很长又渴望得到关爱的特殊对象容易产生特殊的感情。如果对异性教师特别喜爱还易产生“师生恋”,严格来说这违背教师的职业道德,也会使别人对师生关系防备,不利于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要成为怎样的人,具备怎样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影响是很重要的。同时学生也可以以自己的高尚德行感染和影响老师。“教学相长”,教师对待学生除了平等之外还要真诚,要有走进学生的真心。只是为管理学生而管理,不易换得学生的真心对待。短时间内,学生会怕老师,因而服管,但一旦在管辖范围之外,则会把老师贬得一文不值。只有付出真心,才能赢得学生由衷的喜爱。

上一篇:《古兰经》对女性权益的保护作用 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