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音乐课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13 11:54:06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音乐课中的运用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从改变学习方式,提高探究能力,融入生活素材,激发探究兴趣。师生角色转换,营造探究氛围,撰写音乐论文,总结探究成果等方面分析介绍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音乐

“探究”既是一种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学习方式。高中音乐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的自觉性、探究性为基础,以设定的音乐研究课题为对象,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主动地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音乐鉴赏》的教材容量非常大,要求在有限的36个课时内完成34节丰富的教学内容,据调查,每学期除掉期中、期末考试、考试前两周停课复习迎考及五一、十一假期外,一学期最多只剩12节,与教学大纲要求差距甚远。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条件下,音乐教师必须面对选择、整合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课前课后收集、查阅、整理材料,配合课堂教学,才能更好的鉴赏音乐体验音乐,并缓解了教学内容丰富,而课时少的矛盾。如何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一、改变学习方式,提高探究能力

“传统学习结构有三部分组成:学生――教师――内容。教师是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一座桥梁,没有教师传授,学生无法直达彼岸。探究式教学结构仍由这三部分组成,但相互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可以直面学习内容,而教师则从传授者的角色变为音乐教学的设计者、音乐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必须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将课堂开放到现实的情境,探究什么、怎样探究,学生有决定的权利。

案例片段描述一:在教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时,我是这样让学生探究的,探究之前,教师简单地交代,接下来两节音乐课准备学习《非洲歌舞音乐》,请全班学生共同做探究,做什么,可参考老师给同学们提供的教学目标和课本的内容,怎么做都由学生们决定(例如:书面作业、图片、音乐、视频、ppt课件等)只要能说明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就行。老师建议学生们可先分组根据本课的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在一起讨论决定课后探究的问题。按照老师的建议,全班分为4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自认为最合适的问题,并由组长汇报本组提出的问题和设想,全班同学一起比较、讨论,避免重复或遗漏。最后学生决定有关于本课内容的课后探究的问题,并在小组中分工(例如: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图片资料、音频资料、舞蹈动作、背景音乐等)。本节课中,主体是学生,老师起到辅助、促进和指导的作用,有时向学生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你们提出的问题,需要用什么音乐、视频、图片、文字、道具等才能说明问题等。

学生在讨论问题、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排练作品、分工合作等活动中形成了主动探究音乐的意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学生会从探究中感悟到乐趣,体会到探究学习的益处,提高探究的能力。

二、融入生活素材,激发探究兴趣

“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究式教学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选题,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学生关心的音乐问题、学生有兴趣的音乐话题中来选择”。例如:非洲音乐与街舞、京剧与流行音乐、影视音乐、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广告、音乐与自然、音乐与诗歌、音乐与健康、礼仪音乐、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音乐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与情感艺术化的表现。

案例片段描述二:在《非洲歌舞音乐》一课中,当学生展示爵士乐、摇滚音乐、街舞与非洲音乐的联系后,课堂上涌动着探究与讨论,学生万万没想到,他们最喜欢的流行乐、经常跳的街舞,鼻祖居然是非洲歌舞音乐,因此激起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学生觉得这遥远的古代非洲音乐就如在自己的身边,音乐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旋律,激起了继续探究的动力。

案例片段描述三:在上《京剧》一课时,学生通过课前探究,知道了许多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都融入京剧的元素,如,陈升演唱的《北京一夜》、周杰伦演唱的《霍元甲》、陶的《苏三说》、谢津的《说唱脸谱》、李玫的《刀马旦》、舞蹈《江山美人》等,通过对这些流行歌曲的演唱及创作素材的了解,让同学们知道京剧跟现在的流行音乐一样诉说着浪漫的爱情,诉说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它也可以很有趣、很流行、离我们很近。

音乐课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社会,了解社会音乐生活的丰富性,获取欣赏音乐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探究式学习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其探究音乐的兴趣。努力寻找“人文性”与“探究性”的有机结合点。

三、师生角色转换,营造探究氛围

傅道春在《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文中指出:“在新课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由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探究式学习的音乐课堂,是“开放”的“自由”的课堂,是学生的“探究室”,教师已无法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学生也不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要考虑的是:①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②学生需要什么帮助;③准备充分的资料,为学生解决问题;④如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出评价。学生考虑的是:①根据教学内容如何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②需要什么资料和帮助;③同学之间如何分配、合作完成问题的探究。课堂中,师生所寻求的是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案例片段描述四:在《非洲歌舞音乐》一课中,是这样完成课堂中的实践探究的。有一个小组在汇报了非洲音乐节奏的特点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虽然我们小组听了很多非洲音乐,觉得非常强烈和刺激,并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但是还是不明白非洲节奏的多线条、复合性特点是怎么回事?这时,教师在课件中展示三种不同节拍、节奏的节奏型,把学生分成三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如:矿泉水瓶、饭盒、脸盆、水桶等,每小组拍出其中一条节奏,等学生练熟后,在老师的指挥下,第一小组拍出第一条节奏,反复不断,接着第二小组加入拍出第二条节奏,同样反复不断,最后第三小组再加进来。老师一个手势结束了节奏练习,然后问。刚才我们的练习有多少条节奏?学生说三条,老师说,在非洲的节奏中,还可以加入更多的节奏线条同时进行,这就是多线条了。老师再问,这三条节奏的拍号一样吗?学生答,不一样,有2

拍子和3拍子,老师说,在非洲的音乐节奏中可以加入更多不同拍号的节奏线条同时进行,这就是非洲节奏的复合性,老师总结说,非洲音乐节奏因为他的多线条、复合性,造成多个强拍的互相冲击,所以你会感受非常的刺激和强烈。学生通过了课中的合作体验探究,真正体验了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这是学生在课后没办法单独完成的,需要老师在课中进行指导,教师要在课前就要考虑到,并准备好教学资料,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总之,探究式的教与学,使音乐教师往日课堂“总指挥”的角色不在,而更像交响乐队中的那位“平等中的首席”。

四、布置音乐短文,检测探究效果

《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指出:“论文法,是通过命题作文的方式考查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以及音乐文化素质水平的方法。这种评价方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其特点是被测者通过文章描述或抒发对音乐的体验。”通过布置学生撰写课后音乐短文来检测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效果。

(一)用论文法检测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后的效果

以下是学生学习《非洲歌舞音乐》后的课后短文评价表,分别从文章中表达的音乐情感体验,文章蕴含的音乐学习方法,文中阐述的音乐知识来进行评价: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与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后的对比

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与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后对学生撰写的音乐短文进行对比:图(一)是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学习《非洲歌舞音乐》后,学生撰写的音乐短文成绩统计表,图(二)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非洲歌舞音乐》后,学生撰写的音乐短文成绩统计表:

从图表可看出:运用探究式教学的班级A分率是20%,B分率是12%,C分率是8%。运用传统教学的班级A分率是10%,B分率是12%,C分率是18%。说明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包括理解、态度、概括、评论),音乐学习方法(探究、合作、交流),音乐知识(特点、背景、文化)等的成绩都有所提高。学生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给予高度的评价,有位学生感慨的写到:“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采用了课前探究――课中探究――课后探究――体会、反思的方法,进行了一次非洲歌舞音乐之旅,我们不仅感受了非洲音乐的魅力,更体验了非洲独特的节奏和音乐文化,让我们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涤,灵魂得以升华,这样的音乐真想多上几节啊!”

综上所述,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把探究式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更好地鉴赏、体验音乐,并缓解了教学内容丰富,而课时少的矛盾,对于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来说,许多课程都是探究的课题,请同行无妨尝试一下,让探究式教学之花在音乐课中常开。

参考文献:

[1]金亚文,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金亚文,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金亚文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下一篇:人文教育融入解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