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研究与启示

时间:2022-09-13 09:03:26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研究与启示

摘要:农村小额信贷是针对农民贷款难而衍生的创新型金融信贷产品,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着重分析了国内外小额信贷现状、特点及我国小额信贷存在的缺陷,并针对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有关改善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 扶贫 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75-02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引起了各国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被越来越多的所国家采用。随着我国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特别是金融部门加大对“三农”信贷的扶持力度,农村小额信贷作为创新型金融信贷产品应运而生。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现状与特点

当前我国小额信贷项目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民间或半官半民组织为运作机构的小额贷款实验项目,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际捐助或软贷款资金;第二类是政策性小额贷款扶贫项目,其资金来源为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并由政府和金融机构运作;第三类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其资金主要以农村信用社存款和央行再贷款为主要来源。其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有别于商业贷款,以扶贫为主要目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信贷额度成正比发展;农户小额信贷程序便捷;人民银行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给予农户小额信贷大力支持。表1为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基本情况。

小额信贷在促成农户信贷信用观念发展的同时,亦改变了农村地区信贷市场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小额信贷制度的实践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第一,小额信贷制度使小额信贷机构在财务和经济上实现了持续性,既提高了贷款的还本付息率,又实现了信贷机构成本转移;第二,以扶贫为主要目的,使信贷资金入户率达到了100%;第三,小额信贷制度鼓励农户开发和经营小型项目,从而提高了农村人力资源使用率和综合能力水平;第四,小额信贷申请程序便捷,从而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第五,促使农户形成了信用借贷的理念,完善了金融机构信用体系;第六,农村小额信贷为政府“三农”政策提供了切入点。

二、国外小额信贷发展现状

目前小额信贷制度在许多国家被广泛采用,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从而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模式、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社区合作银行模式和村银行模式、莫利维亚阳光银行模式。其中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模式是四种典型小额信贷制度中唯一由正规金融机构开办的小额信贷业务。其核心特征是在吸收自愿存款的同时,并以商业利率为农村中低收入者提供小额贷款。另外三种小额信贷模式均是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机构。其中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特点在于贷款只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特别是妇女,在业务方面只提供贷款和强制储蓄服务。这种模式也是目前我国所借鉴的主要小额贷款模式。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模式有别于其他两类非政府组织小额贷款机构之处在于,其目的在于扩大就业和鼓励向小企业投资,采取连带小组贷款方式。社区合作银行模式是采取自助式的、由特定群体或机构组织管理的金融合作社,是最具灵活性的一种模式,而且有效解决了因地理分散和人口密度低问题导致小额贷款制度难适用的缺陷。

以上四种小额贷款典型模式各具特色,除了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贷款部模式外,其他三种模式均由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而成。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目前世界各国小额贷款制度均逐步走向正规化的趋向。

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1.市场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市场机制并不健全,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市场机制的建立存在更大的问题。但是小额信贷制度的健全发展,必须以健全的市场机制为基础。因此,在缺乏市场机制调节的农村要较好的推行小额信贷制度,存在一定的难度。

2.农村小额信贷资金来源不足。金融危机的出现,导致了农民工返乡创业高潮出现。因此,对于农民生产资金需求加大。与此同时,农村当地的存款也相应减少。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2007年中国农户总数约为2.3亿户,贷款需求户约为1.2亿户,但是获得农村小额贷款的仅为7800万户,仅占全国农户的33.2%。由数据得知,农村小额贷款需求仍有较大空间。大量的贷款需求与有限的资金来源即成为现实矛盾。

3.防范信贷风险能力弱。我国目前的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缺乏严格的责任机制、信贷还款的保障机制和有效的补偿机制,而且现有的信贷管理方式落后于小额信贷的发展速度。因此,我国小额信贷机构防范信贷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

4.小额信贷利率不合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实行上下限管理,在规定的基准上,可上浮2.3倍,下浮0.9倍。小额信贷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信贷资金的发放与使用,利率过高可能导致渴望获得小额信贷的农户望而却步;而利率过低,可能导致收入无法覆盖资金及风险成本,继而难以经营下去。就现实情况而言,我国小额信贷利率的确定缺乏科学的依据。

5.缺乏有效竞争机制。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金融主体主要有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组织、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但就现实而言,仅有邮政储蓄与农村信用社辐射范围较广,但其他小额信贷机构并未进驻农村。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未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的7%。金融主体的缺乏,导致了竞争机制的不完善,从而使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受阻。

6.政府干预过多。我国政府对于农村小额信贷的发放干预过多,政府往往通过贷款方式引导农户养什么、种什么、进行何种项目,但是对于销售环节,以及农业产业化加工项目扶持力度不大。因此,农村小额信贷并未有效促使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建议

小额信贷制度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小额信贷制度在“支农、扶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农村小额信贷制度仍有待改革。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出适应本国国情的小额信贷制度。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市场机制。由上述分析可知,市场机制作为推行小额信贷制度,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推行小额信贷制度的基础,是需要我们首先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并必须覆盖所有农村地区。以完善的市场机制作为支撑,农村小额信贷制度才能真正起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丰富农村小额信贷资金来源,有效开放小额信贷扶贫市场。允许符合条件的非政府组织进入小额信贷市场,并成立专门的“扶贫银行”。“扶贫银行”的设立,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此同时,中央银行还需加大对农村地区银行的资金投放力度。

3.完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首先,完善小额信贷责任机制,如建立和完善审贷分离制、分级审批制等。其次,完善回款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健全借款人信用登记、信用评估、信用风险规避等制度。

4.合理制定信贷利率。农村小额信贷主要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但是目前我国小额信贷利率偏低,而资金来源成本、贷款管理成本等都普遍较高。鉴于此,农村小额信贷可分三步走:首先,对农村小额信贷利率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借贷;其次,在农民意识到小额信贷重要性之后,在相关成本基础上,按国家规定基准的要求上调利率;最后,按照农村对资金的实际需求,将小额信贷利率过渡到市场利率。

5.坚持市场运作。政府干预过多是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适度放权,坚持市场运作是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必然方向。政府要改变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推动扶贫的办法,应当通过税收政策、激励机制管理农村小额贷款的发放。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孙若梅.中国小额信贷的实践和政策思考[J].财贸经济,2000(7)

2.郭沛.中国贫困农户小额信贷研究[J].社会科学,2001(1)

3.王双正.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研讨评述[J].现代经济探讨,2005(11)

4.张艳君,汪芹.浅谈小额信贷国内外发展状况[J].金融经济,2007(8)

5.樊永勤.农村小额信贷的特点、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商界,2009(7)

6.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现代经济探讨,2004(2)

7.王芳.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J].金融研究,2005(4)

8.郭明奇.小额信用贷款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J].金融研究,2002(10)

(责编:贾伟)

上一篇:新疆农村人力资本建设机制研究 下一篇:贴近“90后”职工思想实际 创建企业思想政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