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兴趣的策略

时间:2022-09-13 08:03:38

激发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兴趣的策略

摘 要:以低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教育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以往的学科教学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总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作为数学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数学有兴趣,只有有了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编,是求知欲望的基础。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88-01

低年级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占一定的重要位置。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概括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推理和判断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低年级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小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呢?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授课,练习课更加讲究方法。新授课中,我们可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走进小朋友的心里,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练习课上,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完成练习。可以请小朋友当小老师来判断其他正确;或者通过比赛形式来完成。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红花或星星等作为奖品。这样促进学生。

如二年级上册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一开始,我在黑板上列出主题图面,通过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了存在于其中的各种各样的角。其次,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整节课中我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实践活动:比较、摆角、认角、画角、找角、拼角。重视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建立直观认识,并在比较中使认识逐步清晰。只有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复比较,学生才能真正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清晰表象。每一个活动都给学生提供“看、说、想、动”的机会。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找平面上的锐角和钝角”走进生活找“锐角和钝角”。充分调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加深了对这三种角的认识,又还原于生活,让学生个性化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还渗透了数学美,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在游戏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我在教学“时间”这部分时,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三个星期前就先告诉学生,三个星期后我们要学习时间,希望同学们多去了解。然后我有意创设一些有关时间的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大家接触,结果学生来了兴趣,在学这部分知识时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解决相关的问题就容易多了。

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课前了解到由于每个学生基础知识、生活经验、智力水平的差异,对“时、分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师讲得过多或过细,不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反而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探索。因此,我们就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自己手中的钟面,通过玩一玩来认识钟面,发现时针。分针的关系,得出结论。同时对基础差的学生作个别指导,学生有了充分的探索时空,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

低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部分时,我让学生通过判断学校的方向,再来判断教室的方向。最后再判断自己的位置方向,这样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加深对着部分知识的理解。多让他们实践,就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结合基础知识、加强各种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发现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乘法口诀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找规律,再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得出结论。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太小了,滋长能力比较差。所以导致教学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一定会努力认真的总结、反思,虚心求教,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总之,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渴求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觉地、热心地、专心致志地去接受新知识,从而事半功倍地完成学习任务。反之,丧失了这种兴趣,求知味同嚼蜡,是不会出好成绩的。看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我通过上述这些愉快数学教法不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让我尝了成功的喜悦。虽然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得到的,但广大教师只要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更新实践,也会让学生感到数学是有趣的、快乐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 丹.情境学习在数学中的案例分析[丁].数学教育学报,2006(8)。

[2]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和当代教育科学新探》

[3] 徐定华《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

[4] 黄 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丁].课程、教材、教法,2006(9)

上一篇:谈初中英语的写作教学 下一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之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