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9-13 07:40:14

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

摘 要: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将发生从第一产业移动至第二产业,然后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的变化趋势。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陕西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动的趋势与配第-克拉克定理基本上相符合。要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关键是调整和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工业产业的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引发第三产业的兴起。

关键词:陕西;产业结构;就业;实证分析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07KR111);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项目(07E025S);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XZZ006)

作者简介:王君萍(1967-)女,陕西西安人,博士、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投资经济与项目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4-0035-04 收稿日期:2009-06-15

一、问题的提出

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将发生从第一产业移动至第二产业,然后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的变化趋势。这一定理揭示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尽管,不同国家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劳动力就业结构可能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但是其基本趋势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会出现劳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库兹涅茨的多国统计(库兹涅茨,1999)和钱纳里的多国模型(钱纳里等,1989)的实证研究,证明了配第一克拉克定律的存在。这种情况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得到印证,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同一时点上的横截面数据的比较中得到类似的结论(见表1)。

从国际经验看,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导致就业结构变化,而且二者变化的速率大致接近,这是地区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陕西自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已由1978年的30.5%下降到2006年的10.8%,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17.6%上升为2006年的35.3%。而问题是,陕西的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相对较小。陕西在199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在64%以上,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只有16.8%,即使到2006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仍高达近50%,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只有33.9%。由于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不同步,导致陕西城市化进程滞后。城乡关系不协调。因此,对陕西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着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

二、陕西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的现状描述

图1和图2分别刻画出了,1978年~2006年全国和陕西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从整体上看,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动的趋势与配第-克拉克定理基本上相符合。即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则日趋增大。陕西和全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基本上符合这一规律,不断向高级化演进。但是,陕西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与全国相比,增长速度较慢,表明陕西的工业化水平不高,从而影响第二产业的就业水平和其他二次产业的发展,进而可以影响陕西经济发展。其原因是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由于需求、供给、组织等原因具有生产率的比较优势,因此经济发展首先表现为一个第二产业发展的工业化过程,在此过程中,第二产业通过内部职能的外部化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会通过扩大市场需求和降低交易费用而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总之,工业相对于农业的生产率优势,使经济发展表现为一个工业快速增长的工业化过程,而工业化又催生着为其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兴起。换而言之,经济发展要求在三次产业之间形成相互协调、彼此依赖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第二产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它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并为整体产业发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能够引致服务业的发展而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按照现代经济理论的划分,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的结构水平上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传统型、发展型和现代型(见表2)。结合陕西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出,陕西目前的人口就业结构仍属于发展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然过大,2006年陕西第一从业人员比重为47.5%;结合钱纳里的多国模型提出的工业发展阶段标准模式对陕西工业化所处阶段进行分析,2006年陕西人均GDP为12111.75元/人,约合1516美元,可见,陕西工业化刚刚进入钱纳里多国模型中的工业化起飞阶段的初期,其工业化水平仍然很低。

陕西2006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33.9%,可见陕西第三产业这个以服务为特征的涉及范围广、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部门发展也不充分,其中传统部门就业比重高,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低。2006年陕西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仍高达35.8%,而金融业的从业人员只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1.5%,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陕西人口就业结构的高级化(王春枝等,2005)。

三、陕西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

(一)陕西的就业结构趋势及其比较

定义结构偏差系数E=m/M-1,其中m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结构,其数值等于某一部门产值与GDP的比;M表示就业的部门结构,其数值等于某部门就业人数与全部就业人数的比值。如果E=0,表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均衡状态;E离开0越远,表示结构的偏差越大(喻桂华等,2004)。从历史趋势看,图3所示的结构偏差的时间序列数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陕西的第一产业结构偏差越来越大,由1978年的0.571上升为2006年的0.773;而第三产业的结构偏差整体趋势是越来越小,由1978年的0.591下降为2006年的0.043。这是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也是与全国三次产业结构偏差整体趋势同步的。但是,陕西的第二产业结构偏差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其中在1987年偏差最小,但是随后又扩大,并且在1998年后不断扩大,这与库兹涅茨和钱纳里总结的国际经验正好相反。库兹涅茨和钱纳里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就业结构的转变会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变,直到工业化后期这种情况才发生逆转。总之,对比陕西与全国的产业结构偏差,可以发现:第一,陕西的第一产业结构偏差越来越大,这与全国第一产业结构偏差的趋势相一致;第二,陕西的第二产业结构偏差所呈现出的特点与全国第二产业结构偏差的特点也基本相同;第三,陕西的第三产业结构偏差趋向均衡的速度大大慢于全国水平。一个产业相互依赖、不断推进的良性循环。而陕西工业发展

缓慢、农业比重较大,从而影响到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影响到三次产业的协调推进和对要素的吸引能力。

四、政策建议

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可以知道,要使陕西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进而促进陕西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是调整和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工业产业的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引发第三产业的兴起。

(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陕西应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要放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落户的条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解决目前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的问题,统一城乡就业政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开方便之门;建立健全可以使农民群众将土地转化财产权力带进城镇的产权制度,政府要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搞活经营权,引导农民群众把自己承包的土地转租出去,同时政府要保护其有从转租出去的土地上获得收益的权力;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打破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二)推进工业化发展进程。

陕西可以在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依靠体制、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来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通过区域性法规界定和维护民营经济产权,采取融资、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措施大力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应该在中央政府的扶持下,主要运用市场机制来推动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的发展,切实有效地转化政府职能,简化审批手续,减少中转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企业投资交易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8)应该继续弱化政府在价格确定中的决策权,使价格能够准确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资源的稀缺程度,从而引导企业依据正确的价格信息来进行组织试验和技术创新。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按国家统计局测算,20世纪90年代,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仅为17个,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达85个。但是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却很不充分,从业人员比例仍然偏低。目前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仅占全国从业人员的27.7%,而美国在1997年时就已达到81.2%。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达到了50%左右。我国不仅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偏低,而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不合理,即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多,新兴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例低。具体表现是:在生活服务业为消费者服务的从业人员较多,而在生产服务业为生产者或厂商服务的从业人员比例偏低。2006年陕西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仍高达35.8%,而金融业的从业人员只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1.5%。所以,陕西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挖掘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将扶持第三产业发展作为一个重要举措,要狠抓发展规划、落实政策和组织实施,对第三产业在资金上给予适当的投入,优化内部结构,扶植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和社区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夏杰长,2009);应该逐渐地解除电信、邮政、银行、保险以及航空等领域的行政性垄断,鼓励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自由进入和参与竞争,推动本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编校 育 川

上一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产业集群创新 下一篇:出口与企业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