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缺口估计的通货膨胀压力测度研究

时间:2022-10-24 11:19:53

基于产出缺口估计的通货膨胀压力测度研究

摘 要:笔者利用HP滤波方法估计中国近年的产出缺口状况,并建立描述中国宏观经济中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式,最后采用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持续偏快的经济增长的是中国近年来出现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基于此,中国政策当局应当坚持货币政策稳定物价的单一调控目标,并通过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来避免宏观经济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关键词:通货膨胀压力;P-Star;产出缺口;菲利普斯曲线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CJY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7JC790055);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2007CG71);上海市教委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金融信用知识创新体系”资助。作者简介:贾德奎(1978-),男,宁夏同心人,管理学博士,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中国立信风险管理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006-1096(2009)04-0021-03 收稿日期:2009-05-04

通货膨胀压力IP(Inflation Pressure)是指未来某个给定时期的价格总水平相比较上一期的可能上升程度。通货膨胀压力测度即通过数量方法对物价总水平的变动趋势进行度量,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货币当局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并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决策效率及调控效果。近年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这要求货币当局有准确判断未来通货膨胀发展趋势的能力。正基于此,对通货膨胀压力的研究成为学者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一、相关文献述评

在已有文献中,有学者运用产出缺口同价格变化率之间的关系来估计通货膨胀压力,也有学者运用货币流通速度与其趋势值之间的偏移率来测算通货膨胀压力。除此之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的P-Star模型,也是测度通货膨胀压力的一种较好的尝试。

基于货币流通速度偏移率的通货膨胀压力测度,假定当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货币需求量出现变化时,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能与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需求增长速度保持一致,在此条件下,价格总水平将保持不变,此时的货币流通速度可定义为均衡货币流通速度。根据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YP=MV可以得出,当实际货币流通速度与均衡货币流通速度出现偏离时,价格水平将存在着调整压力。其中,如果实际货币流通速度低于均衡流通速度,则意味着未来价格水平存在着向上的调整压力,即可能会发生通货膨胀。余根钱(1993)利用上述通货膨胀压力测度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年(1979~1992)的通货膨胀压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基于货币流通速度偏移率而建立的方程是一种预测物价总水平的理想模型。Miquel Faig和Bel6n Jerez(2005)利用美国的经济数据(1892~2003),通过研究货币流通速度偏移状况来间接度量通货膨胀压力,并最终得出公众持有货币的动机变化会改变货币流通速度并引致通货膨胀。Lars RisbJerg(2006)利用货币流通速度偏移率对丹麦的通货膨胀压力进行测度,并通过考察通货膨胀压力的周期性变化,来验证货币量增长、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于产出缺口的通货膨胀压力测度,其理论基础为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价格水平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正是利用实际GDP增长率对其潜在值(或均衡值)的偏离来间接度量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压力。新西兰储备银行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以产出缺口作为经济中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衡量指标,并进而为货币当局的政策决策和操作提供依据。Stefan Gerlach等(2006)利用不同方法对中国i982年~2003年间的产出缺口进行估计,并研究了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考虑了价格管制放松、贸易自由化及汇率制度改革等不可观测变量后,产出缺口变化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多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变动趋势。国内许多学者也进行了类似研究。刘树成(1997)通过研究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发现,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呈现出基本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同向变动关系。范从来(2000)通过研究中国的“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同向变动关系,并据此提出反通货紧缩应该成为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石柱鲜、黄红梅、石庆华(2004)通过对中国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的分析,表明中国的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关系比较稳定。刘金全、金春雨、郑挺国(2006)以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为理论依据,通过采用具有区制转移的状态空间模型,对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直接关系,但存在着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下经济增长波动性与通货膨胀波动性之间的紧密联系。

基于货币需求理论中的费雪现金交易方程式,美联储的Hallman Jeffrey等三位研究人员(1989)提出了一种估计通货膨胀压力的模型,即所谓的P-Star模型。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P-Star模型对相应国家或地区的通货膨胀压力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该模型能够应用于大多数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压力测度。Peter Hoeller和Pierre Poret(1991)通过实证研究以评估P-Star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P-Star模型在解释过去的通货膨胀变化轨迹时,要比单一依赖产出缺口的模型更为出色;不仅如此,在对样本中大多数国家的研究中发现,在长期通货膨胀压力的预测方面,P―Star模型也优于基于金融市场变量的其他模型。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预测短期通货膨胀压力方面,P-Star模型表现出相应的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P-Star模型既无法有效识别出事先的货币流通速度和潜在产出水平的暂时性冲击因素,也无法识别出类似的永久性冲击因素。杨运杰、张永军(2007)估计了P-Star模型的经验方程,并且研究表明运用P-Star方程来估算通货膨胀压力的变化,可以为国家价格总水平的调控提供参考。

在许多标准模型中,产出缺口是解释通货膨胀的主要变量,而在P-Star模型中,货币流通速度对均衡趋势的偏离也是决定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因素。P-Star模型基于传统的古典货币数量论,即就长期而言,价格水平取决于货币供应量。P-Star模型的货币政策含义在于货币当局在短期或长期内影响货币供应量的能力。

不同的通货膨胀压力测度方法既可以互为补充,又能够彼此验证,因此各具借鉴意义。但在具体研究中,测度方法

的选择应该基于现实的经济特征。基于此,考虑到中国过去所经历的通货膨胀上涨的主要引致原因,即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过快下的需求驱动特征,下面将利用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产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式,通过估计产出缺口,以对中国宏观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压力进行测度。

二、产出缺口估计及模型建立

利用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产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对通货膨胀压力进行测度,首先需要准确地估计产出缺口,然后通过建立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回归方程式进行计量分析,最后对通货膨胀压力进行测度。

(一)产出缺口估计

在已有的学术文献中,从理论上估算产出缺口的方法有结构性方法与非结构性方法两大类。结构性方法的代表是生产函数方法,但通过生产函数法估算潜在产出时必须使用失业率、企业开工率、固定资产使用率等指标,而在中国没有企业开工率、固定资产使用率的正式统计,对失业率的统计只有城市登记失业率一项,该指标对农村失业及城市中下岗等情况没有进行统计,因此在中国直接使用生产函数法计算潜在产出有比较大的困难。

非结构性方法也称为统计方法,是直接根据实际产出估计潜在产出,不需要其他统计指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HP滤波方法。即如果Y是包含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的经济时间序列,Y是其中含有的趋势成分,Y:是其中含有的波动成分,则利用liP滤波可以将经济变量序列中长期增长趋势和短期经济波动成分T分离出来。下面采用HP滤波法估算潜在产出时,因使用的是年度数据,故采用了OECD的建议,取r=25。估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二)模型建立

基于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产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可建立下述计量模型。

上式中为时期的通货膨胀率,Gap,为时期的产出缺口,真为扰动项。上式的经济学含义为,当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受过去的通货膨胀水平及产出缺口的影响,即产出缺口是影响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在正的产出缺口下,通货膨胀有上升的压力;在负的产出缺口下,通货膨胀则有下降的压力。下面将利用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通过上述模型,对中国近期的通货膨胀压力进行测度。

三、实证及结果分析

计量分析所用的CPI及产出缺口数据均为年度数据。CPI数据来源为GCER中国经济研究服务中心的宏观经济数据库,产出缺口采用上面利用HP滤波方法的估计值。方程中的CPI和产出缺口分别取一阶滞后项,最后使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回归结果看,各变量系数的‘统计量都比较显著,DW值为1.32,为67.1%,调整后的及R为62%,计量结果比较理想。

根据上述回归方程,参考张晓晶(2008)关于稳态通货膨胀率的解释,可以计算出不同稳态通货膨胀率水平下的GDP增长率。如果仍然假定社会可承受的通货膨胀率水平在5%以下,则相对应的GDP增长率为9.41%;并且从下表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为0时,GDP增长率为7.39%。由此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稳态通货膨胀率上升1个百分点与GDP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是相对应的;并且可以看出,中国如果出现9%以上的GDP增长率,则经济将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四、简要结论

笔者利用HP滤波方法估计中国近年(1992―2007)的产出缺口状况,并建立描述中国宏观经济中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式,最后采用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发展过快是中国近年来出现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不仅如此,中国2007年前后曾出现的通货膨胀上涨也主要由经济增长偏快所引致。通过考察不同稳态通货膨胀率水平所对应的GDP增长率可以发现,中国的稳态通货膨胀率上升1个百分点与GDP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是相对应的。由此可以得出,中国如果持续出现9%以上的GDP增长率,则宏观经济将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一结论也为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实践所证实。

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继续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因此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状况、经济主体的通货膨胀预期以及国际范围内的通货膨胀状况等因素的变化来看,中国短期内出现通货膨胀反弹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考虑到政府刺激经济增长所采取的各种扩张性政策的后续效应,则无论是快速增长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还是急剧上升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这些趋势如果在接下来的半年到一年中得以延续甚至失控,则在2010年之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将会面临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上涨的考验。基于此,中国政策当局应当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总需求的结构,控制投资的规模和增速;坚持货币政策稳定物价的单一调控目标,并通过提高政策透明度以稳定公众通胀预期,从而避免中国宏观经济在未来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风险。

编校 沈 育

上一篇:次贷危机根源之探讨 下一篇: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