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我国近几年国际收支账户的持续“双顺差”

时间:2022-09-13 07:21:27

解读我国近几年国际收支账户的持续“双顺差”

内容提要:国际收支帐户是国家间经济往来的帐面表现,是衡量一国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近几年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对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以及国内的经济运行都有不利影响。本文从国际收支帐户的主要衡量工具――国际收支平衡表出发,通过对我国2003年至今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各项目及其项目间关系的数据分析,透过帐户层面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表象,解读造成我国持续“双顺差”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国际收支 双顺差 经常帐户 资本与金融帐户

中图分类号:F8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11-029-04

本文从国际收支帐户的主要衡量工具――国际收支平衡表出发,通过对我国2003年至今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各项目及其项目间关系的数据分析,透过帐户层面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表象,解读造成我国持续“双顺差”数字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对我国近几年国际收支帐户的分析

本文选取2003年―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见表1),通过对各年表内各项目的对比分析,找出具体是哪些项目造成我国国际收支帐户的“双顺差”,及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和规律。通过分析,找出导致“双顺差”的“账面层次”的原因。

(一)经常账户分析

1、我国近几年经常账户变化的总体趋势

我国的经常账户差额一直呈上升趋势,且增幅逐年增大。尤其在2005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明显扩大,比2004年增长134%。从国际收支失衡的构成来看,近年来,经常项目顺差对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贡献度较资本与金融账户上升快。2004年,经常项目顺差合计686.60亿美元,占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42%;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为1608.18亿美元占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

2、我国近几年经常账户内部具体项目分析

经常账户中,货物项目的顺差增长很快。到2005年,货物项目顺差占经常项目顺差比重高达63.35%。而服务项目则一直是逆差,2003年为-86亿美元,2004年为-97亿美元,2005年为-94亿美元。收益在2003年和2004年均为逆差,2005年转变为顺差106亿美元,经常转移项目这几年变化不大。可见,近几年持续的货物项目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是构成国际收支顺差总额的主要项目。具体来看:

1)货物项目。货物项目的差额是经常账户顺差的主要的来源,而且顺差增长的幅度和经常帐户增长幅度是大致相当的。早从2001年起货物项目的差额就达340.17亿美元,并开始超过经常账户的差额,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今。而货物贸易顺差来自货物出口大于进口,因此,对货物项目顺差的分析可以从各具体贸易项目的进出口状况进行。

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货物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值的比例达到49%,加工贸易顺差达1425亿美元。近几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外国直接投资在跨国外包和改变贸易平衡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我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使其对外出口能力明显提高的同时,在国内的生产和销售也大幅增加,减少了该部分产品的进口。

第二,我国进口贸易遭受贸易壁垒与歧视,导致出口强劲增长的同时,进口需求受到人为抑制。进口表现为实际资源的输入,可以克服一国或地区的资源和要素瓶颈,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由于欧美等国家把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引入对外贸易中,对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实行严格的管制,在贸易过程中制造了人为的不平衡因素,限制了我国的进口贸易。2003年美国对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逆差为210.9亿美元,2004年达到362.97亿美元,2005年为359.3亿美元,2005年欧盟对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逆差高达305.3亿美元。因此,进口贸易遭受贸易壁垒与歧视,也是导致我国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

2)服务项目。在经常账户中,与货物项目顺差形成对比是,除少数年份以外,我国在服务项目上一直是逆差,而且逐年增大。如在2004年和2005年,服务项目的逆差都达到了90多亿美元。在服务账户中,我国的金融、保险、信息技术和咨询业务等都是最主要的逆差额来源。这也反映了我国在服务方面是净进口国以及我国在产业结构方面的缺陷。

3)收入项目。经常账户中的收入项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支付给非居民的职工报酬;二是投资收入,主要指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它投资和储备资产的收入。该项目此前基本上是逆差,但从2005年开始呈现顺差。收入项目的差额主要是因为外国在华投资的收益汇出和我国对外投资收益汇回的对比决定。目前的趋势说明,我国对外国直接投资规模较以前明显增加,给我国带来的投资收入也有所增长。

(二)资本和金融账户分析

1、我国近几年资本和金融账户变化的总体趋势

从2003年的527.26亿美元,一直飙升至2004年的1106.59亿美元。2005年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下降幅度较大,对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降至28%。其中,资本帐户此前几年一直处于逆差,从2005年起开始呈现顺差,金融账户顺差几乎构成资本金融账户顺差总额全部。因此,从国际收支平衡表来看,金融账户是导致资本金融帐户顺差的主要原因,而直接投资的差额是构成金融账户顺差主体,占比超过50%。因此,分析的关键是直接投资项目的顺差原因。

2、我国近几年资本和金融帐户内部具体项目分析

近年来,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对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贡献度下降。但由于该帐户反映了一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并与经常帐户存在密切联系,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一国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因此,应更加重视对该帐户的分析。导致资本与金融帐户顺差的主要项目是金融帐户。在金融账户中,直接投资项目差额是构成金融账户顺差的主要部分,具体分析如下:

1)直接投资项目。直接投资项目的差额主要由我国对外投资与国外直接投资对比决定。对该项目的分析主要是对上述两个项目及其关系的分析。

第一,我国的对外投资情况。近几年,我国对外投资增加较快,2004年对外净投资18亿美元,2005年上升到113亿美元。尤其是在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增长526%。该项目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1)国内经济稳定增长,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外汇供应充足,这些为企业境外投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国家不断完善境外投资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引导企业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许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利用外国当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到国外投资办厂或为出口产品提供售后服务,成为很多企业开拓市场的现实选择。

第二,外国对我国直接投资的情况。直接投资(FDI)通常是一种长期战略性资本流入,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比证券投资或短期资金流入更为有利的利用外资方式。因为吸引直接投资通常伴随着进口大量机器设备及原材料,因此通常会导致贸易账户的逆差。但是我国直接投资的连续顺差并未引起贸易账户的逆差。一种可能性是:引进的直接投资提高了本国产品设备的质量、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达到了以进口促进更多出口的目的。有学者研究表明,一国的国际收支存在“双顺差”的情况下,以外商直接投资为核心,如果经常项目收支净额大于资本流入,就说明国际企业在该国的投资促进了该国的出口,改善了该国的国际收支地位。但根据数据,中国目前的“双顺差”不属于这种情况。

第三,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投资的比较。我国自1993年以来引进FDI的数量已连续十多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2002年和2003年超过美国,成为吸引FDI最多的国家。然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却很少,吸引FDI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严重失衡。截至2005年年末,我国累计外商直接投资5584亿美元,而累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仅为364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只相当于日本的1%,美国的0.5%,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0.15%。据统计,发达国家吸收FDI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为1: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而我国为1:0.07,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严重不足。

2)证券投资项目。2005年我国证券投资项目由顺转逆,主要表现为境内金融机对境外证券投资的大幅增长。2004年,我国境内机构证券投资净流入65亿美元,2005年净流出262亿美元。对外证券投资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有:一、作为境外投资主体的境内银行等机构,由于股份制改革和境外上市等因素,可运用的外汇资金增加;二、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持续提高,金融机构根据自有资金运作的需要,相应增加了对外证券投资。

3)其它投资项目。贸易信贷是构成其它投资项目的主体。贸易信贷反映了进出口商之间,因货物贸易而产生的直接商业信用,由资产和负债两部分构成。其中,资产包括出口应收货款和进口预付款,负债包括进口应付货款和出口预收款。因此,对于贸易信贷,需要从资产和负债各自的变动以及整个项目情况进行分析。以2005年为例,贸易信贷资产和负债均有较大增长。其中,资产增加229亿美元,负债增加254亿美元,资产与负债相抵,整个贸易信贷净流入为25亿美元。我国现阶段贸易信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直接相关,(即资产和负债双增长),但净流动额较小。

(三)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间的关系

1、FDI通过“贸易”项目影响经常账户

统计表明,FDI与我国进出口贸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5%,2005年占比提高到58%。1995-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额的比率基本维持在55%左右;而其中的3/4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可见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的出口领域(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领域)已形成明显的垄断优势,增加了我国贸易出口量。此外,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在出口行业占据垄断地位,在汽车、日用品(化妆品、洗涤用品)等面向国内销售市场的行业也占据了明显的垄断优势。在外资纷纷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减少了这些产品的进口量。因此,FDI从贸易项目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影响经常帐户的差额。

2、FDI通过“投资收益”项目影响经常账户

“投资收益”项目中相当一部分来自FDI的收入。由于我国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是购买美国国库券,收益率约为3%,而一般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为13%-14%左右,加上中国从国外获得的投资收益很少,使得我国投资收益项目自1993年以来一直为逆差,且逆差额在迅速扩大。近几年,由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外商减少了利润汇回,更愿意以人民币形式持有资产,从2002年起投资收益逆差下降很快,目前已转变为顺差。但这并不能减少FDI利润汇出的总量,只是推迟了汇出的时间,一旦遇到宏观形势的转变,积累的利润会集中大规模汇出,由此可能带来很大的金融风险。

此外,我国投资收益逆差额占贸易顺差额的比重较高,大多在30%以上。以2004年为例,投资收益逆差共冲抵了34%的贸易顺差,说明我们用贸易净收入的1/3支付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净收益。如果按10%的投资回报率算,仅凭贸易出口赚取的外汇几乎不能偿付全部外商投资收益,必须靠外资的进一步流入才能弥补收益支出的缺口。虽然大部分外商投资的利润被以“利润再投资”的形式留在了国内,减缓了投资收益逆差的扩大。但利润再投资也仅仅是推迟了利润汇出的时间而已,并不会改变利润汇出的实质。加之外资的流入具有不稳定性,且新的资本流入又会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汇出,依靠外资流入为投资收益逆差融资很容易导致对外汇的依赖性,使我国陷入外资依赖的恶性循环之中。

3、FDI通过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项目影响经常项目

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世界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外商直接投资在做大量低端产品同时,也引入了一些中高端产品。以2004年为例,在我国1655亿美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7%,其中独资企业占65%,高利润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被外资企业垄断。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外资企业纷纷加大了对专利、专有技术的控制力度,如将专利、专有技术使用费与产品销售额挂钩,充分利用其掌握的技术优势获取利润,使得我国服务帐户下的“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项目逆差增长较快。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逆差的扩大表明,我国使用外国知识产权、专有权和特许权等增长较快,而国内专有技术和自主品牌相对不足。这种状况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技术外溢较少。

二、基于“账面层次”分析的国际收支帐户持续“双顺差”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

第一,当国际收支顺差来自于大量实际资源的输出时,不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会制约一个国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国外投资的净流入,则增加了对远期利润、利息流出的资金需求,同时可能会对国内资金的利用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如果流入的资金中包含大量游资,很可能会对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经济安全带来威胁。

第二,“双顺差”带来了外汇储备的巨额累积,储备资产机会成本巨大。巨大的储备额实质上是将“双顺差”下以高成本引入的资金又通过购买低回报率美国国债或是增加在美国银行的美元存款等外汇储备资产经营的方式将实际资源“返还”给了外国。而且我国的外汇储备的经营收益率极低,多数年份呈亏损状况,这笔资金若是投入国内经济建设中去,则可以产生相当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平均收益率。

第三,“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效果。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新增顺差只能通过增加外汇储备来消化,这便给中央银行带来巨额的外汇占款压力。为保持货币供给不变,央行采取冲销措施,外汇占款由此挤占了国内信贷的投放,这会对国内经济产生紧缩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经丧失了独立性。

第四,导致银行间货币流动性过于宽松。银行体系由过去的“宽货币、紧信贷”转变为“宽货币、宽信贷”的局面。货币供应量增长加快,主要原因是外汇占款渠道发放的基础货币增加较快。

三、对我国近几年国际收支帐户持续“双顺差”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经常帐户出现顺差的深层原因分析

1、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是贸易顺差大量积累的根源

首先,我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以“出口创汇”为基本原则的传统贸易战略(即出口替代型战略)。为了扩大出口创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如为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贴息、出口补贴、退税等。 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形成了对出口的“路径依赖”,国家仍将鼓励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结果是对外贸易一直以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发展,尤其是自2002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

其次,我国处于全球国际分工的低端地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近年来,全球分工格局调整过程中跨国外包与供应链重组加速发展,对我国外贸失衡影响至关重要。从国际产业转移规律来看,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趋向于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我国恰恰具备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因此,加工贸易成为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主体,而高端的服务贸易则持续逆差。这种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是我国贸易顺差大量积累的根源。

2、储蓄与投资失衡是我国外贸失衡的经济根源

我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并愈加严重,与我国的高储蓄率和内需不足密切相关。根据“储蓄缺口=贸易缺口”的宏观经济恒等式,过多的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对应为贸易顺差。一方面,由于金融工具单调、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深等金融深度与广度不够的问题,使得我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是十分通畅,加上资本市场不发达,资金与资源大量配给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和制造业,造成供给过度;另一方面,由于公共保险和商业保险保障供给不足,居民未来不确定性增加使得居民大幅度提高其预防性货币需求,不断压缩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限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只有依靠外部吸收相对过剩的产品。

(二)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顺差的深层原因分析

1、企业缺乏进行海外投资的战略思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并加快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而中国由于拥有丰富而又低廉的人力资源、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成为重要的产业转移目的地。到了2005年,1-9月份的FDI就有1303.23 亿美元,实际使用的FDI达432.47亿美元。相对于大量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却非常少,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缺乏进行海外投资的战略思维,不能或者不敢“走出去”。这样就减少了本国资本的流出,同时又间接地导致了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

2、国内储蓄相对过剩

我国储蓄相对过剩不仅是造成经常账户顺差的深层原因,也是导致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的主要原因。储蓄相对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投融资体制低效率,金融市场欠发达, 微观经济主体信用度不高。把储蓄转化为经济增长必须经过下述两个环节: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转化为产出。有了储蓄,但缺乏有效的投融资体制,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如果投资不能形成有效产出,不能给投资者带来与投资风险相对应的回报,投资也就难以为继,经济增长将缺乏动力。同时,我国微观经济主体信用度不高,一些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后,到该还贷时,虽有能力但拖欠不还;还有一些企业盲目投资,相当一部分投资形成无效投资,导致平均投资回报率低,还贷困难。这些现象使银行风险增大,导致“惜贷”现象出现。其结果是国内储蓄出现相对过剩,这种过剩反映在国际收支上就是持续盈余和“双顺差”。

3、较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

心理预期对我国的资本流动始终具有很强的影响力。2003年以来,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和个人出现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在存在价格落差(利率差、汇率差) 的情况下,社会中的每个企业和每个人都会成为潜在的投机者。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出口企业会尽可能早收汇、多结汇;进口企业会推迟和减少购汇、付汇;老百姓也不愿再持有外汇。这些行为直接导致我国资本流入增加和资本项目顺差扩大。在升值预期的驱动下,部分外资通过非法途径流入我国,不少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例如,从个人侨汇看,2000年侨汇收入为49亿美元,2004年骤然升至148亿美元,这其中不排除一部分资金是为了短期获利而以侨汇名义进入的非法资金。非法外资的流入会增加我国的金融风险。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把增加FDI的技术外溢作为首要目标应明确引进外资的核心一条就是如何能够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把引进先进技术作为引资的一个基本原则。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被外企垄断,说明我国的引资战略只实现了利用外资扩大出口这一环节,而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的目标未实现,说明我国的引资战略出现了脱节,原因在于FDI的技术外溢差。因此,引进外资的同时必须保证引进一定的先进技术。

第二、尽快取消一切吸引外资的优惠条件,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说过:“依靠对外资企业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是没有好处的。优惠这一概念的另一方面便是歧视,怎么能靠歧视本国企业把本国企业发展上去呢?”跨国公司看中的是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它们本身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已经比本土企业具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再给予其各项优惠政策,等于剥夺了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公平竞争的权利,使本来就落后的国内企业更加落后,不利于发挥内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提高本土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的占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事实表明:我国现在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出口主要不是由本土企业而是由在华的外资企业主导的;本土企业在产品设计、产品核心部件及最重要的制造设备方面,深深地依赖于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进口。这种严重依赖外来技术的发展模式将会是我国成为先进工业强国路上的最大障碍。

第四、提高国内储蓄利用效率,缓解或扭转内部经济失衡。国内储蓄和资源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的持续发展取决于本国的积累能力和资源使用效率。国际经验表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不能寄希望于外国资本,必须依靠国内储蓄和资本。如果我国各地和各部门能够以引进外资的热情,支持民间资本和银行信贷,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人民币资金的使用效率将会得到较大提高。

第五、宏观政策方面,应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水平,使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增加政府消费以及削减税收以降低政府储蓄;增加政府对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以及增加政府对R&D的支持以增加政府投资;增加政府公共支出(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以及教育体系等)以降低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国内私人储蓄。

作者简介:

李涵硕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孙晶 南京大学商学院

上一篇: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节 下一篇:货币升值过程中的资产价值重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