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4岁女孩与一本感动欧洲的日记

时间:2022-09-13 07:00:55

一个14岁女孩与一本感动欧洲的日记

14岁的马燕原本是西北贫困山区的普通失学女孩,但她最近却成为当地的传奇人物。她的日记被翻译成五国文字出版成书――

张家树村位于宁夏西海固同心县,那里是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一个部级的贫困县,如果不是一个名叫马燕的14岁女孩,恐怕永远也不会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如今,在法国、甚至在整个欧洲有不少人知道这个在世界地图上找不到踪影的地方,而这都是因为一本日记――《马燕日记》,一本感动欧洲的日记。

家徒四壁,13岁马燕要退学嫁人

宁夏张家树村,一个名叫白的回族妇女内心痛苦已极,为了能供养自己两个儿子上学,她不得不做出这样一个艰难的决定――牺牲女儿――当时13岁的马燕不得不面临退学然后嫁人的命运。

马燕家有7亩地,但连续5年的大旱,令她家终年陷于几乎颗粒无收的境地。只有当客人来了,他们给客人泡茶做饭才能用上一年积攒下来的雪水,干旱加上祖辈无法逃脱的贫困命运使这一家家境日益窘迫。为了生计,她的父亲曾扒上火车到严寒的戈壁滩上挖发菜。虽然她和两个弟弟一年一共才需要600元左右的学费,可那也是个天文数字。

“家里没有米了,我真舍不得花掉手里这10块钱,就放在爸爸的手里,爸爸说这样不行,这样下去就会把你饿死,他非要去买米,我不让,他硬要去,我没有办法拦他,只好哭了,他说你哭什么呢?不吃是不行的呀,这样下去会饿出病来。我不想花掉妈妈用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这10块钱,不知道妈妈是怎么样弄来的,不知道跑了多少个山头、多少个深渊,才弄到这10块钱,妈妈这一天要吃多少苦呀,不知道妈妈昨天晚上在哪里过的夜,是在阴暗潮湿的土地上休息,还是在公路边的石台子上休息?”13岁的小马燕在她的日记里这么写道。马燕家真正家徒四壁,有一次马燕要到(同心)县里考试,想要拿30块钱的车费都没有。

13岁的马燕当时小学刚刚毕业。日益窘迫的家境迫使母亲决定让马燕退学。

上不了学,我一辈子的眼泪都流不干!

“这回我们放了一周假,妈妈对我说:‘孩子,妈妈想对你说件事。’我就说妈妈有什么事就说出来吧!别憋在心里,憋在心里会难受的。妈妈说:‘你怕这是最后一次上学了。你们姐弟三个上学,你爸爸一个人在外地打工,是辜(顾)不过来的啊!’我说:‘妈妈,你这么一说,看来我是必须回家了。’妈妈说:‘是啊!’‘那我俩(两)个弟弟呢?’妈妈就说:‘你俩(两)个弟弟还必须念书。’我就问妈妈:‘为什么男孩儿能念书,而女孩儿就不能念书呢?’ 妈妈就说:‘你还小,不懂这些。等你长大了,做了妈妈,你就会明白。’”马燕在日记里记录下了当时母亲让她退学的情景。她在日记里写道:我睁大眼睛望着妈妈,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呢?现在没有知识是不行的,老农种田还要知识,没有知识种下的粮食是没有收获的。

马燕从小学四年级起就有记日记的习惯,身边太多同学因贫困而辍学的事例使她过早地有了一颗敏感的心。因为自己家境也同周围的伙伴类似,马燕心中一直忐忑不安,她在日记里一再提到对读书的渴望和害怕离开校园的担心。现在害怕的事终于来临。

虽然退了学,马燕心里明白:“只有读书,才能改变我的命运!”按照她妈妈的话来说,那样才能保证她的两个弟弟继续读书。但13岁的少女马燕不服气,“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有权读书。”

不能上学马燕很伤心,为此,马燕开始和自己的妈妈谈判,她哭着哀求,可是母亲不为所动。母亲心中有一个简单而又无法更改的主意,全力供两个儿子读书,牺牲女儿是无奈的,也是必须的。

谈判不成,这个贫苦农家的孩子把厚厚 4本日记塞给母亲,她要让自己的妈妈深入了解女儿的内心世界,打动母亲坚硬的心。可惜马燕的母亲根本看不懂女儿写的是什么,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文盲。于是马燕又给妈妈写了一封信,让弟弟转交给母亲。妈妈很好奇女儿就在身边,有什么话都说过了,还写什么信?就让儿子读给她听当白听到:“妈妈,如果我上不了学,我一辈子的眼泪都流不干!”时,白再也忍不住了:“我的心里苦死了!我就是借钱也要让马燕上学。”

13岁女孩的简单文字“震撼”法国《解放报》记者

2001年5月,当法国《解放报》的记者彼埃尔・阿斯基第一次来到了马燕家居住的小山村张家树村时,绝对没有想到自己将会遭遇人生中一次极大的“震撼”。

阿斯基是自当年埃德加・斯诺之后第一个到访的外国记者。此前宁夏有位记者在法国办摄影展,阿斯基在摄影展中看到这个小村庄。

飞机从北京到银川只要1个小时,但是汽车从银川到张家树颠簸了一天。第一次来到张家树的阿斯基真正体验到了什么是“处在世界尽头”的感受。当阿斯基拍完照片,打算动身离开时,白灵机一动,把一张纸和3本作业本塞到了与阿斯基同行的图片编辑萨哈・奈日手里。

起初萨哈也没在意。回到北京后,通过翻译萨哈了解马燕的故事,并被马燕的故事所打动。她将信和日记转给了文字记者阿斯基。阿斯基见过许多记录生活困苦的文字,但是这个13岁女孩子用自己的笔记录无数小事情的简单文字给了他很深印象。

马燕稚嫩简单的文字让阿斯基感到从未有过的“震撼”,他决定第二次远赴张家树村。27天后,阿斯基回到“世界尽头”的张家树。

当决定专程回到张家树村的 阿斯基来到马燕就读的予旺中学时,几乎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在这个有1200名学生的学校里,只有巴掌大的操场,里面只有一个篮球架,平常连体育课都没法上。更让人惊异的是学校根本没有一间像样的教室,所有的教室竟都是破破烂烂的平房,“外面下大雨的时候,教室里面就能漏小雨,即使是在晴天,屋里也是黑乎乎的……”

因为马燕不懈的努力,最终打动母亲不惜举债让马燕回到学校。马燕的班主任向法国记者介绍说,她刻苦极了,那种刻苦甚至好像带了一种恐慌性的急迫感,好像担心随时会再度离开她所热爱的校园,“我因为家里穷,所以更要学习。我家的生活很困难,但如果我学习好,有知识,我就能找到好工作,我就能让我的父母下半辈子过得幸福……”孩子纯朴的话让阿斯基更进一步了解了马燕的内心世界,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天夜里,在外打工捡发菜生了重病刚被送回家的白看到彼埃尔・阿斯基又来到家中时,泣不成声。“看到我们,她明白她把女儿的日记交给我们,就像把一个带着心愿的漂流瓶子抛向大海,现在瓶子到达了目的地。”阿斯基说。

马燕的故事感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

当阿斯基第二次来到张家树村时,他只是想要简单资助一下马燕。但马燕的执着感染着阿斯基。从那一刻起,阿斯基就决定帮助这家人。他给马家留下了1000元,并在每个学年寄给他们1000元学费,每月还另寄500元生活费,以保证马燕和她的两个弟弟都能上学。这样白和她的丈夫两人也再不用到寒冷的异乡打工。

当彼埃尔・阿斯基走后,众亲戚就过来要钱,当时马燕的妈妈只好把一部分钱还债。但无论如何马燕都是幸运的。因为如果没有发生这样的事,马燕就有可能快要结婚了,因为她辍学的那个时候,就有人给她提亲。

当阿斯基回去后决定把这些故事写成报道告诉给自己的读者。2002年1月14日,因为“9・11”事件而被延迟了的阿斯基的报道《我要上学》,在法国《解放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刊出。这篇长篇通讯详细记录了马燕为上学而艰难奋斗的事。第二天就有许多信件涌进这位法国记者的电子邮箱。

这篇长篇通讯引起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注意,“当我们西方社会有些年轻人为游玩放弃学校和学业时,面对这样的事实怎能不让人激动呢?我们的孩子每个月狂吃糖果和汉堡包就要花掉几百法郎,而这点钱就能让这些中国孩子重新走进学校。对此,我们怎么能无动于衷呢?”巴黎的读者亚历山大发出这样的感慨,感叹之余亚历山大为素昧平生的马燕和她失学的伙伴们捐出了一笔来自异国的“希望捐款”。不过,第一个寄来捐款的是《ELLE》杂志的女记者米歇尔费多西,她给马燕寄去了500欧元。

马燕的命运彻底改变了。文章发表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巴黎一所中学一年级的学生捐助了马燕,还给马燕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们深受感动,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你及你全家,并且希望你能继续就学。在法国,至少要到16岁,我们才有权开始工作,所以我们很同情你的情况,我们希望能帮助你实现你的愿望,并希望你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将来有个光明的前途,以至你能帮助解决你家庭的困难和需要。我们等待你的好消息,希望能给我们来信。”在波尔多市电影发行系统工作的普通市民卡洛琳娜收入并不高,但她表示“愿意为马燕母亲还债”。被感动的不只是法国人,欧洲其它读者都被马燕的故事感动。有许多人要出资帮助马燕完成她所希望的最终学业,高中、大学、研究生都可以。他们写来慰问信,寄来捐款。

如此强烈的反响完全出乎彼埃尔・阿斯基的意料,来自法国、意大利等地的捐款源源不断,他们都被马燕的故事感动了。用这些钱,彼埃尔・阿斯基甚至成立了“阿斯基---马燕基金会”,专门帮助宁夏贫困地区的孩子。

《马燕日记》风靡法国,版权转售多个欧洲国家和日本

彼埃尔・阿斯基《我要上学》的报道在《解放报》刊出3天后,也就是2002年1月17日,一家出版社的老板让・克洛德・加维塞维奇把电话打到阿斯基在北京的办公室。那是法国一家有着25年历史的小规模出版社――拉姆赛出版社,就是这家出版社出版过《密特朗夫人回忆录》。在这个越洋的长途电话中,让・克洛德・加维塞维奇表示愿意出版马燕的日记。

带着第一笔共1000美元的读者捐款,2002年3月份,阿斯基第三次来到张家树村。他请求马燕所在中学帮助再找出6位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就这样,连同马燕共有6个孩子成为第一批接受海外捐助的幸运者。如今在马燕家的墙上,就有一幅同学们送的匾,落款是虎小花、杨娟、马小梅等5个女孩子,以感谢阿斯基的帮助。但这一次来予旺,阿斯基主要是来与马燕签订出版合同的。

阿斯基是后来出版的法文版《马燕日记》的马燕合著者。这本书的正题是《马燕日记》,副题是“一个中国学生的日常生活”。不过,阿斯基绝对也没想到自己第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会是这样的,有28年新闻经历的他原本打算,第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应该是一部政论性著作。

虽然文字简单、稚嫩,但在《马燕日记》中,马燕充满渴求读书心声真情感动了人们。就这样一个中国西北的失学女童的日记在巴黎出版并且成为畅销书,其版权被转售给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多个欧洲国家和日本。

2002年10月,在北京马燕见到了她的法国出版商和她的法文本著作。书的封面是马燕和她的妈妈,那上面的母女俩眼睛望着远方气闲若定地微微笑着,他们似乎已经能看到美好的未来。

在法国巴黎出版的《马燕日记》定价20.5欧元,这相当于人民币160元。因为书的畅销,加之版权卖给多个欧洲国家和日本,这样仅版税一项,就是一笔不小的财产。如今,马燕不再为自己的学费发愁,马燕的人生之路正铺开了一幅美好的画卷。

马燕突如其来的幸福令同学、乡亲们羡慕不已,有人说“马燕修了八辈子福气”。自从马燕这个故事发生以后,当地学校的孩子写日记成了高峰。

马燕现在每个月都能得到500块钱的费用,这是来自于出书的稿费,但是西海固地区每年的人均收入是400元,她一个月要高于这个地区一个人一年的收入。眼下,马燕家里买了十几亩地,添置了一些大件,像彩电,将来还要买摩托车,当然用的都是版税的钱。

马燕的舅舅要结婚,这要花很多钱,大概有两万多块钱。可当地是部级的贫困县,大家都没钱上学,却会花两万块钱结婚,舅舅结婚的钱是借的。马燕的堂姐15岁,去年就结婚了,现在还有一个马上就要结婚,比马燕大一岁。但这样做是违反婚姻法的。其实如果家里没钱了,马燕可能的命运也就是结婚,嫁妆给两个弟弟找媳妇。在西海固女孩有早婚习俗,在予旺乡可以看到很多怀抱幼儿的早婚女孩子,她们身体还没来得及成熟就已经在孕育着另一个生命。

但14岁的马燕却有着自己的理想,那就是读书,最后走上工作。在她看来捐款是现在的事,她现在还是个学生,需要读书,以后就能独立自立,靠自己来让父母亲过上幸福的生活。

“读书就会有知识,有知识的人就能自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14岁的马燕说。

上一篇:全莉:不爱时尚爱老虎的女人 下一篇:江津,守门是一块钢,爱家是一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