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当代艺术及艺术市场的思考

时间:2022-09-13 02:28:22

对中国当代艺术及艺术市场的思考

编者按:由于全球金融危机而正处于洗牌之中的当代艺术市场,其主导权正是群雄逐鹿的目标。从行业的概念来探讨这个问题,这是一场艺术市场各个环节关系的调整,从本质上而言是资本与学术的博弈:从地域概念来探讨,北京、上海和香港成三足鼎立之势。这一期的“关注当下”,恰逢四月和五月各种大型展览、艺术博览会,因此我们特别组织了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观察者以访谈、评论或记述的方式呈现他们在推动当代艺术发展方面的作为和对当代艺术市场主导权的理解。作为话题的组织者,我们并不对此作意识形态的引导,而尽可能为读者提供丰富的视角、观点与思路。

2008年的世界艺术市场瞬息间阴云密布,错愕之余,人们带着些许恐慌和希冀观望着2009年艺术市场与金融海啸的又一场搏击。可就目前的数据指标来看,2009年世界艺术市场第一季度延续了去年持续走低的趋势,艺术品流拍率为37%,市场指数与去年同比更是下降了10%,特别是对当代艺术的资本介入,信心的匮乏和投资疲惫显而易见。当代艺术这位曾经的市场宠儿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随时有可能为自己的“失势”付出代价。就连英国炙手可热的“天价”艺术家达明・赫斯特也表示愿意降低价格出售艺术品,更通过裁减助手,锐减投入来应对危机。当代艺术似乎走向了一条死胡同,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以前的市场“食物链”正在瓦解,新的标准和秩序蓄势待发!

铺天盖地的各种展览和节节攀升的成交价格应该是当代艺术给我们留下的最红火的记忆,现如今繁华褪尽,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责任完全归咎于金融风暴的到来,毕竟当代艺术的火爆场面很大程度上是市场资本运作打造出来的“泡沫”奇迹,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中国当代艺术从一开始就不是循序渐进地发展壮大起来的,它本身潜在的弊端才是它的痛绞所在。

金融危机无疑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一记当头棒,资本的流动性急剧下滑,艺术收藏紧缩,藏家对于艺术品的价值评判和投资回报的估算也更加理性和慎重。这一切都在说明,跟风式的投资浪潮告一段落,资本在利用艺术的高回报谋求暴利受挫后,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艺术市场的各个环节,或者说,资本信任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意识地影响到艺术品市场的结构调整。

艺术投资资本的价值持久性有多大保证?已经成为测评风险指数的风向标,而金融危机之前建立的收藏体系和操作模式受到了空前的质疑和挑战。以中国当代艺术的资本介入为例,长期以来主导中国当代艺术的尖端和主要消费群是来自西方的资本收藏,一方面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以追逐利益作为最终目的,像炒股票一样疯狂地涌进当代艺术市场,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实现资本的最大化,把当代艺术品视为他们获得财富的一块中间跳板。鉴于这样的不良资本占据了当代艺术消费的很大比例,所以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艺术市场泡沫化现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由于西方资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度介入,致使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权旁落。西方资本夹带着政治、经济,抑或是文化等因素深入地干预到市场当中,确立符合他们价值标准和利益要求的“游戏规则”,但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这个“阴谋”正在一步步走向解体,从纽约到香港,从香港到内地,艺术市场的信号像是引燃的导火索顺着金融产业链条一路传入中国,当年由叱咤当代艺术的风云人物所创作的,被西方解读为饱含中国当代精神的“符号”作品纷纷陷入信任危机,有的甚至已经被拉入了洗牌的“黑名单”。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我们不得不正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资本与市场的作用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既然无法绕开,那么关键就在于如何对待和引导。

其实“市场”并不可怕,它也不像有些过激者认为的那样,是致使艺术庸俗化、偏离学术、惟金钱是举的罪魁祸首;相反,由于市场的建立,吸引了资本的介入,一定程度上给中国当年的艺术环境激起了许多智慧的浪花,这才有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尽管这其间泥沙俱下,但艺术史总会为具有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的精品留下一席之地。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资本,使其关注艺术的长远利益,推动学术发展;规避其由于自身价值评判的失误和逐利性而作出错误的风险判断,助长恶俗之风泛滥。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很大的难点就是艺术市场生态系统内部分工不明确、定位模糊、结构混乱。由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一直没有达到西方的成熟程度,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画廊、拍卖行等艺术机构间存在衔接断层,越界干预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局面极其不利于当代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只有保持当代艺术市场整个“生态系统”各个运作环节各司其职,各行其责,捋顺产业链上的每一个零件,才能确保资本的流通顺畅,最终导向正途。

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个潜在弊端在于,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建立起符合“中国当代精神”的艺术价值体系。此前对当代艺术价值体系的认识无外乎两种态度:其一是偷换概念,直接把西方标准“拿来主义”。这部分艺术家、批评家基于对传统的反叛,大肆鼓吹中国当代艺术“本该如此”,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受到了西方资本欢迎,市场效益明显。因为西方资本在流入同时,也在积极寻找中国当代艺术的切入口,西方本位的思维定势和审美趣味必然会影响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这时“中国符号”和延承于西方的“波谱”“艳俗”之风自然成为这些缺乏引导的外来资本的首选。但以西方价值判断取代价值框架体系的做法只能一时受惠于市场,因循此路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必将沦为这种所谓“价值”的牵线木偶。金融危机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冲击就是明例,由于西方资本占据中国当代艺术成交量的重要额度,通过对资本投入不断增加的数据分析,市场对艺术家发出信号,周而复始,就形成了2008年前艺术市场急速膨胀,全线飘红,但作品整体趋同,审美格调低俗的堪忧局面。这也应验了许多批评家、理论家反复重申的作品必须具备“大灵魂”“灵魂”“精神指向”“思想深度”等问题的现实意义,但值得一提的是,在缺失资本深度介入和合作的前提下,这些呼声也只能停留在学术层面,很难引起当代艺术实质性的转变。

与之不同的第二种态度是由于学术研究的薄弱,对于创建具有独立方法论的当代艺术价值体系缺乏自信。的确,中国的艺术教育制度长期以来都在沿用西方的艺术教育模式和思想体系,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更多是从传统入手,理论讲授,对于当代艺术虽有部分学校涉及,但始终还徘徊于浅层面的摸索式教学,没有严谨的艺术价值判断作为参照系。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特殊艺术环境的国家,绝大多数艺术家都和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他们投入到当代艺术创作的洪潮之时,这些问题就突出地暴露出来。必须承认建构具有“中国当代精神”的艺术价值体系确实有很大难度,但难不代表不可能,尽管追逐理想的过程充满艰辛,但在一个很高的目标和视角引导之下所呈现的创作局面,是经得起反复的学术考证和市场价值持久性测评的。

从上述分析来看,除了金融危机的外力作用,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诟病才是制约其发展的根源。不破不立!是时候让资本控制者和某些艺术家为自己的投机行为买单了,同时也给“头脑发热”的中国当代艺术泼上一盆冷水,但更重要的是处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又一个转捩点上,我们该做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呢?继续任由西方充当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洗牌的幕后操盘手,按照西方藏家的口味和评判标准推出形形的展览,乞求金融危机永远不要重演;还是积极参与、支持具有学术针对性、精神价值思考的展览和论坛,不断厘清中国当代艺术价值体系的轮廓,重新掌握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主导权?答案无质可否,中国当代艺术的出路惟有选择后者。

基于这样的使命,2009年我们策划了“中国动力――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虽然适逢金融危机,但这反而成为艺术发展的绝佳契机,正可以趁此时机挤压掉市场当中的“泡沫”,还原艺术的真实价值。策划这次展览的另一重考虑是,无论艺术家也好,藏家也罢,作为个体,很难把握到随市场波动的当代艺术的全局面貌,这个展览客观地呈现了当代雕塑创作的脉络,根据作品的学术切入点纳入不同的学术区块里,力求尽可能针对性强地勾画出当代文化状态下不同的价值判断体系。另外,展览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通过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镜像,使艺术家、收藏家、艺术机构等能更清晰地权衡以往市场行为和动作的利弊得失,摆脱长期以来西方文化强权的压制,为中国当代艺术开启一扇新的大门。这其中不光涉及到艺术家的创作,更不是简单说教如何向西方藏家和收藏机构输出真正体现中国精神、文化价值的艺术品和理念,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要努力促成中国当代艺术本土收藏群的形成。这条路注定漫长而艰辛,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学术探索的脚步不停止,所有的希冀终有实现的一天!当然,类似这样的展览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推广当代雕塑的创新价值,关注新思维和方法论的拓展是我们矢志不渝的信念。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回暖或许就在下一个路口处,“怎么走好这段路”关乎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衰成败,不管你是艺术家,还是收藏家、策展人、批评家,或者你身居某个艺术机构和组织当中,我们都有责任为中国当代艺术做点什么!

上一篇:对雕塑符号品质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莆田石雕艺术风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