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参与式”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13 01:09:35

浅谈“参与式”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以教学相长,相互和谐,师生共谋发展而聚焦于一起,即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个体学习统一天下的局面,我们将“参与式”教法纳入课堂教学中,“参与式”教法成为新课堂教学的一种教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的规定:学会“参与式”,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一、“参与式”学习的意义

“参与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而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一种学生自觉卷入了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的交流互动、协作式的教学活动。参与式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享受学习,学会学习和做人,健康成长的理念。

“参与式”教法其意义在于:

一是采用这种方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参与”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学会“参与式”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趋向之一,是培养学生“参与”精神的重要途径。小组或团队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任务,互助互动之中会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要求每个学生会同其他“参与式”伙伴的配合,既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同时,还可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竞争的能力和水平更为提高。

二是“参与式”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同认知技能、动作技能一样,应该在小学得到系统训练。在“参与式”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参与式”,这句话恰恰表明,“参与式”学习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目标。美国教育家阿姆斯特朗根据人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方式问题。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的主要方式,应当是通过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联系与合作。

三是“参与式”学习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往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个别学生接受提问或上台板演,其余大多数学生无法直接参与活动。而采用小组“参与式”学习方式,则大大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小组里每个学生都有更多发言与表现的机会,可进行更多的相互交流及评价,可以弥补班级授课制下教学的局限性。应该看到,不同的学生在心理倾向、知识能力、思维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对教师而言,“参与式”学习恰好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产生的不足。教师可将全班同步划一的教学活动细化为小组中少数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为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较多的机会。老师由泛泛地关注整个班级进步到关注每个小组,进而深入到小组中的个人,为因材施教创造较好条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

二、课堂中“参与式”的表现形式以及学习的特征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的主要特征包括六个方面:(1)活动和体验;(2)贡献和分享;(3)反思和认同;(4)“参与”和促进;(5)激励和启迪;(6)过程和结果。为确保此项活动顺利开展,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1、学习素材。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社会,所以数学学习素材具有生活基础,以引发学生探索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挑战学生思维为目的。因而数学学习素材的理性选择、有机组合是“参与式”教学的物质前提。

2、学习群体。在“参与式”学习过程中,学习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支持和配合,相互促进,相互理解,面对同一个目标,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参与式”动机明确,个人责任清晰,大家齐心合力是保证“参与式”学习产生良好学习效果之关键。

3、教师指导。教师在“参与式”学习过程中的组织与指导是“参与式”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参与式”学习的前期策划,大量的准备工作都来自于教师;在“参与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平衡小组差异,解答组内疑惑,促进各组交流,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视。

三、“参与式”学习应用于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和研究新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充分准备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素材,设计教学实践活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条条框框的束缚,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和轻松舒心的自然环境,鼓励学生创设学习探究的活动情境调动学生活跃的学习氛围,从而展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单调的、死板的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是组织学习研究小组,进行积极热烈有兴趣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反思,来解决现实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辩论、检验,得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从而把以往那种“要我学”的课堂模式,变成现在“我要学”或“我想学”的情境之中,进而从那种死板教条的课堂体系中解脱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备驾驭和操纵课堂的能力,及时诱导学生去学习,解答在参与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感受和追求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体验,真正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活动的兴趣中去,共同产生学习的认同感,欣赏自己在实践中的领悟、理解、交流“参与”的能力,树立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的信心,变学生被动接受的陈旧思想为积极参与的愉快情绪,在群体讨论、集思广益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辩论、交流和反思,摒弃那些不确切和错误的观点,达到群体意见的高度统一,从而达成明确的思想认同,真正领悟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参与式”学习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怎样的“参与式”学习更有效。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参与交流等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参与式”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参与式”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参与式”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参与式”学习的内容。如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等。三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四是加强对参与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都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参与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2、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在“参与式”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参与式”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3、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由于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进行就近组合,因此就必然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另外,不同学科的分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数学合作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带来困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与班主任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数学合作小组的稳定性,使“参与式”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4、防止两种倾向。

(1)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大家(特别是学生)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某的中心发言。

(2)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参与式”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参与式”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去学习;“参与式”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去研究。让“参与式”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参与式”学习中健康成长。

上一篇:话谈中学教师的服务意识 下一篇: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