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2-09-13 12:56:14

浅谈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方向性、求实性与严密性的统一体。它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逻辑的、直觉的、联系的、发展的思维方法。由于素养是融合于个人内在文化涵养的一种素质的表现,它的获得一定是通过长期的训练而养成的。在小学阶段数学素养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实践。

1以兴趣为先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前提。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只有学生对某一知识产生疑问,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新知的兴趣。我们可以“奇妙的数学”为题,向学生介绍有趣的数学知识。如:在“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教学之后,我们可以出一组算式“23×11、42×11、39×11、123×11、254×11……”然后提问学生:“看谁能很快把这组题算出来?”学生们或摇头、或沉思,这时老师却一口气写出了这组题的答案,学生们在惊讶声中验算后一起询问“为什么”。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老师有什么“绝招”,一种积极向上的思维意识在心里油然而生。教师以此为契机,巧设悬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气氛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当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渴求被激发后,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目的性增强了。

2意行统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课堂上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行之效的方法。

听老师上课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听课要全神贯注,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集中注意力紧跟教师的讲授思路,细听教师所讲的每一个重要细节,看教师对难点和疑点是怎样思考、分析、推断与处理的。学生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所以还要听同学的发言,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如在教学“素数和合数”时,我先出示要求:必须用乘法;限用自然数;不能用“1”。接着我写“4=?”,学生答“4=3+1”。我摇头,用手指指要求。学生思考后提出“4=2×2”,我满意地点点头,然后用同样的方式出示:6=2×3、8=2×4、9=3×3……接着我出示“3=?”,学生摇头写不出,于是我在3 后写上“质数”?两字。最后我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特点?”此时由于长时间的沉默,学生急于知道正确答案的欲望相当强烈,听得非常认真,我再及时归纳小结,得出素数和合数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同时利于教师掌握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如要学生总结关于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学生在叙述的时候常常丢掉“平均”两字,这时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面画着几个圆,其中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另外的圆各分成不等的2份。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分成若干份”与“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不同,然后让说错的学生重新叙述。这样,学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训练。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读教材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掌握有关知识点。例如,教学收“千以内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时,我先出示了一张“学校各年级借情况统计表”,学生通过对表内各个数据的阅读,了解了各年级借书的本数和其它一些信息。然后我问:“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马上提出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借了多少本?”“二年级和一年级一共借了多少本?”……伴随着一连串的疑问,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深厚了。数学阅读使学生质疑的能力逐步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通过阅读教材以及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定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并把所看、所想汇编成一份数学小报。这样既培养了兴趣,又提高了文字表达能力。

3脚踏实地,训练学生缜密、严谨的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把加号写成了减号,有的学生把验算的结果写到了计算的等号后面,有的学生把个位、十位上的数字抄颠倒……许多教师把这些都简单归结为“马虎”造成的,其实不尽然。我觉得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形成缜密严谨的思维品质。作为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这就要求对小学生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大力培养小学生学习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使小学生具有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思维上具有活跃性、逻辑性、多向性、形象性。不少教学内容,单靠教师详尽地讲解,难以叙述清楚。如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以动作开始的,切断思维与活动的联系中,思维就不能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演练,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求,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活动和动手操作的内容。引导实际观察、操作,用多种感官进行实习,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所学知识,小学生的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对素质教育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比如:我们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首先以去“鸟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着幻灯片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今天天气真好,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鸟岛。在码头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接着又问学生“如果四个班的同学一起乘坐这艘轮船,能坐下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然后幻灯片出示例图,让学生观察“老师让哪两个班的同学上船了?怎样列式解答?”学生们给出了不同的方法。当提到该如何合理安排四个班的学生乘船去鸟岛时,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任意组班,二〈1〉班和二〈2〉班,二〈1〉班和二〈3〉班,二〈1〉班和二〈4〉班等。这时,老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应该考虑这艘轮船的承受能力,不能随意地把两个班的学生放到一起,经过老师的提示,学生立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设疑,使学生注意力格外集中,情绪格外高涨,大家跃跃欲试,满怀激情地开始了解决问题的学习。

4刻苦钻研,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 ‘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分别预备好直径不同的圆和一些毛线,上课时引导学生用毛线绕圆一周,测出毛线的长,根据测得每个圆的走私和所测毛线的长,让学生分别用“圆的周长/直径=?”这个公式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学生从探索中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当学生发现这个现象时,希奇极了,忍不住问我:“老师,为什么我们每个圆量出的周长和直径都不同,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却一样呢?”我根据学生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强的这种心理引出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这得出的“?6?0”值,就是一个定值。这样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同时因为这个结果是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的,不是教师强灌给他们的,所以不易遗忘,记忆深刻,同时促使学生想更深层次地去学习数学,总结出更多的规律,乐于探究数学。

我国的数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的数学教育特别是小学数学教育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面向未来,用教育现代化的观点审视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数学教育改革必须在现有的数学教育成果基础上,以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依据,重新认识数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探讨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能力。因此,培养拉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改变现有的数学教学模式,注重数学应用、注重数学意识的培养、注重发展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人才。

上一篇:谈谈分数和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 下一篇:浅谈农村中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