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习作的方法和技巧

时间:2022-09-13 12:54:17

浅议小学生习作的方法和技巧

有人说,小学生的作文就像白开水一样没“味道”,甚至像是从橘皮里榨出来的汁一样“涩”。问及学生时,他们坦言:“老师,不是我们不想写,而是实在不知道写些什么……”翻翻他们的作文本。也不难看出来,有的学生一篇文章“换汤不换药”地写了好几遍,有写得前言不搭后语;有的学生记“流水账”,没有中心,不分主次;有的学生是根本没话写;还有的干脆抄范文。总之,只要让作文交了,“工”就完事。而对这一问题,教师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去引导和启迪学生。

1教学生学会用“眼睛”看

每个人自出生的那天起就会用眼睛看,而我所说的是有目的、有方法地观察。如何引导学生观察,使他们感觉到“观察”是有趣的,而不是在应付写作呢?我在教学中常根据不同题材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如果是“写人”的作文,我会提前好几天把观察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确定写谁(前提是对此人最熟悉、印象较深)。然后重点观察此人在生活中的言谈举止、性格爱好等。可以把观察的结果简要地记下来,留在作文课前和同学们交流。实际上学生对所观察的人是熟悉的,只不过不留心罢了。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怎样观察、观察的重点是什么,学生就会归纳概括下来。平时我经常教育学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如在学校注意观察老师和同学;在家里注意观察父母家人等。这样日积月累,写人的素材就会积累起来,作文时就会言之有物。如果是“写景”的作文,我就带领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景物,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让学生边看边交流,比比看谁观察得准,说得有条理。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细心、耐心、认真地观察事物,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

2培养学生大胆地说

看是说的基础,只看不说,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只说不看,就会言之无物,丧失表达机会和号召力。

上好“说话课”十分重要,也很必要。这要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重视起来。有的教低年级的教师不注重说话课,遇到“说话课”就改上别的课,致使小学生的说话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给学生将来的作文带来一定的困难。平时上课时间的提问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加上有的学生胆子小,不敢当众讲话,就更难得到锻炼了。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于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能把自己想的畅通地说出来,那么写出来也不是什么难事。作为老师应充分利用“说话课”,引导学生尤其是平时不爱讲话的学生在人前讲话,适当地给一些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有重点、有条理、有感情地说话,这样有了“腹稿”就容易写出文章了。

3上好语文课

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作文评论课”。而在“评论”中,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学习写字、组词、造句、谋篇的方法与技巧上。那么应注意些什么呢?

作文是由字组成的,所以我们首先应把握好字词的运用。如果一篇满是错别字的文章,肯定不会给读者什么好印象。不仅如此,还会影响到作者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表达。恰当的词语不但表达的意思准确,而且也能使文章增辉,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这需要积累词语,语文课本上“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就是专门让学生积累词汇的。我们不但要求学生会背,还要学生能理解、会运用。此外,还要让学生多读课外书、多积累词汇。因此,我们应给学生们一些时间去读课外书,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会为他们积攒下丰富的知识财富,使他们受益终身。

“背诵”是每个学生都感到头痛的事情,可这也是学习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之所以强迫学生背诵,是因为这也会成为他们的知识财富,能为写作提供可利用的材料。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背诵”也是很有必要的。

“分析课文”是对谋篇能力的培养。课文是如何安排故事情节的、如何体现中心思想的、开头和结尾是怎样设置的等等,这都需要让学生们了解,并鼓励他们在写作中拿来仿用。“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只要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上好语文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学习课文,意在学习写作方法。“学以致用”才是最终目的。

4让学生常练笔

写作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是有规律的。自觉地认识写作规律,掌握写怍基本技巧,就会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这也体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写日记,写读(观)后感是锻炼写作的好方法。写日记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写读(观)后感可以重温自己学到的知识,锻炼写作技巧,谈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从而陶冶情操。学生通过常练笔,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有橘皮的“涩”味了,甚至是信手拈来、一气呵成的炉火纯青般轻松自如的境地。

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最根本的前提。有了兴趣,学生写出的作文就不会那么空洞、枯燥无味了。因为那毕竟是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思想。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写作”才是我们的目标。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的师生“互动关系” 下一篇:如何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