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FE模式对提高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启示

时间:2022-10-04 09:32:05

TAFE模式对提高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启示

摘要:借鉴澳洲TAFE人才培养模式,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强化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定职业能力标准是提高高职课程设置质量的核心,正确处理高职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标准的关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关键词:TAFE模式;课程设置;职业能力;能力标准

一、TAFE模式及课程设置特点

TAFE模式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在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形式灵活的,与大学有效衔接但又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TAFE课程的设置是由澳大利亚各州按照国家所开发的培训包,根据行业和课程类别组织教育部门统一进行课程开发。按照岗位需求,将应具备的知识和应掌握的技能进行分解,并将行业标准转换成课程。TAFE课程不是着眼于某一学科领域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按照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学科知识,强调知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就其实践教学来说,它是培养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掌握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TAFE课程设置的特点:(1)它是由国家层面澳大利亚培训课程委员会(Australian Committee forTraining Curriculum简称ACTRAC)统一制定培训课程方案。(2)培训目标是培养符合或达到行业所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3)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其特点是可以灵活地组织学习活动,满足个体的不同需求,对学习结果、评价标准、评价条件和评价方法都做出了具体、明确的操作说明。如对学习结果都以行动化和可操作性的术语加以表述,易于对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鉴定。(4)评价的原则以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所有培训人员最终成绩水平的基准。考虑到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要求,鼓励使用灵活的评价方法。

二、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虽然经过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与行业发展的紧密度还有一定的距离,它往往是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国家专业设置目录自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再根据培养方案要求设置课程。其特点是:1 人才培养目标往往比较笼统。2 各高职院校之间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设置差异很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3 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强调所学知识的科学性、连贯性与系统性,注重新旧知识的关联性。忽视了具体的职业能力培养,缺乏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4 评价方法不能科学地衡量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多数的课程评价都是以书面考试形式进行的,加之,缺乏统一的职业能力评价方法,所以职业能力评价难以获得科学的结果。

三、高职课程设置应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高职课程设置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而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或岗位所需的具体能力以及达到这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为了突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按照职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按照岗位实际操作的能力需求,以培养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比如,高职院校中的实用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涉外文秘、外销员、单证员、国际旅游等职业。那么,实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涉外文秘、外销员、单证员、国际旅游等职业的岗位能力为依据,设置相应的课程。首先应该对涉外文秘、外销员、单证员、国际旅游等职业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找出其共性部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社交与礼仪》等。再将这些岗位的特殊需求作为专业课程设置,比如《外贸英语》、《涉外文秘英语》、《英语函电》、《宾馆英语》、《会展英语》等具有岗位能力特点的课程,以满足具体岗位的能力需求。这样在高职院校的实用英语专业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很快适应涉外文秘、外销员、单证员、国际旅游等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就业。只有在职业教育中明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使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才能提高高职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课程设置的关键。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不断发展,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技术进步和岗位变化,不断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整合与开发,以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现代职场的变化。

四、职业能力标准是高职课程设置的基础

职业能力标准是从事某个职业工作岗位的最低能力要求,由若干能力单元组成,每个能力单元包括能力名称、能力表现水平、具体任务、条件说明和考核方法等内容,该标准应该既能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衔接,又能满足现有行业、企业的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了解这一点对于实现高职课程所确定的能力目标至关重要。因为每一门高职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具体的和可操作的,应该有统一而细致的评价方法。因此在设置课程时,首先要对课程服务目标区域的职业能力进行调查,列出现场工作的任务和能力要求。然后对这一领域职业群所需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开发出所需职业的能力标准。最后设计学习程序和课程框架,确定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样板和评价材料。通过对职业能力的细化,有助于培养有明确针对性的高技能人才,有助于提高课程设置的质量,也有助于提高教师参与行业发展的实践能力。

五、正确处理高职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标准的关系

在强调职业能力标准重要性时,不能把职业能力标准等同于课程。这是因为职业能力标准是从事某个工作岗位的最低能力要求,还因为职业能力标准的层级是基于职业的层级,而不是能力掌握的熟练程度。也就是说,某一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该项技能中所包含智能成分的比例大小;取决于该项技能所使用工具或手段的复杂程度、技术含量和复杂性成分;取决于掌握该项技能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某种技能水平的等级越高,其工作职责和服务范围越大,其控制的系统和工具越复杂、对劳动者的智力和工作经验的要求越高,也就需要更加严格的培训和长期的实践训练。如果仅仅按职业能力标准来确定课程标准,也就是要求培养仅仅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的人。这样一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出路就变得渺茫,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也没有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就严重缺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它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和不断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高职课程设置应当高于职业能力标准。这也正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靖晓英,高职教师“双向循环流动”职业枝能培养机制构建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4)。

[2]赵计平,高职教师职业教学能力培训课程开发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16)。

[5]李亚平,中国职业教育实践与探索(高职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上一篇:发挥电脑综合功能 促进高校学报管理工作 下一篇:把握高职教育本质,系统构筑说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