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视角下西安市公共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时间:2022-09-12 11:23:33

人性化视角下西安市公共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摘 要】 本文在分析西安市公共设施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系统性、便利性、审美性、合理性、环保性、人性化等角度提出了西安市公共设施设计和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西安市;公共设施;设计建设;人性化;基本要求;建议

一、城市公共设施概述

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信息设施、文化设施、卫生设施、交通设施、娱乐休息设施、服务设施、无障碍设施等。

信息设施主要以视觉语言向人们传递特定信息,诸如文字、导游图栏、各种标识牌、广告牌等;文化设施作为现代城市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公共环境中的装饰性设施和象征性设施,诸如人文景观、雕塑、壁画、花坛、水景等;卫生设施主要是为保持城市环容整洁和人们出行需要的各种设施,诸如垃圾箱、公厕等;交通设施是规范和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的各种设施,诸如道路、立交桥、人行天桥、地下通道、路障、停车场、候车亭、自行车站点等;休闲娱乐设施包括娱乐设施、健身设施和休息设施,诸如公共场所的桌、椅、凳、城市的广场、公园等;服务设施是为满足人们日常工作生活需求便利的各种设施,诸如购物场所、通信设施、餐饮点、街区路灯、自动取款机、书报亭、防护设施等;无障碍设施是专为残疾人设计的便利性设施,如交通方面的的无障碍设施、公共卫生方面的无障碍设施等。

这些设施或者给人们带来了信息高效化和行为便利性,或者能烘托气氛、美化环境、赋予空间环境以生气,增添环境的艺术品位,或者能满足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整体环境视觉上美的需求。它们从特定方面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关爱,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城市文化的一种体现。

二、西安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以及收集相关资料,我们发现:公众对西安市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的评价总体来说较满意,但是各方面都有待提高,使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更好地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实现人与产品、人与环境的结合,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西安的公共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商业街上非商业单位数量过多,街区建筑风格特色不显著

资料显示,西安的部分繁华商业街非商业单位数量较多,例如西大街、北大街都有不少政府单位和事业单位,影响了街区的商业氛围。在建筑风格上,没能达到“唐皇城复兴计划”的要求,城墙内主要街区的建筑,没能体现出历史名城唐风古韵的文化特色。

2、城市道路网络密度不均,道路体系不完善

资料显示,西安中心城区主要交通通道存在比较严重的交通拥堵,高峰时段中心区机动车平均出行速度仅为每小时13.3公里,尤其是二环以内、高新区、小寨等处机动车速明显偏低,高峰时段拥堵已接近常态。2013年3月21日,南二环(城市快速路)在早高峰平均行程车速只有12.1km/h。总体上呈现道路交通拥堵状况严峻,拥堵时间增长,拥堵范围变大。造成交通拥堵问题主要由交通网络结构不合理,公共交通优先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存在欠缺,停车供给不平衡,停车管理不到位等多种原因造成。

在现有城区,地区开发粗放,道路体系不完善,次干路和支路建设缓慢,沿路开发使高机动功能与交通集散功能相互冲突。

3、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到位

目前西安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所调查的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到位,垃圾处理单一原始。55.4%村庄的公共垃圾呈露天堆放状态,气味难闻。加之公共卫生设施配备参差不齐,外部污染影响用水质量提高。除了村庄内部产生的污染以外,外部污染也不可忽视。调查显示,有6.2%的村庄遭上游工业废水污染,有20%的农村自来水水质不好,存在泥沙沉淀或者白色悬浮物,影响村民生活用水安全。

4、自行车租赁服务还不完善,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空间恶化

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2014年4月对西安市公共自行车使用情况及其在维护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显示,部分居民不知晓手续如何办理,自行车站点格局分布不合理,车道设置不连续,是相当一部分人未使用自行车的重要原因。

西安市现有道路改造以车为本,以扩展机动车道、压缩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为主,部分路段甚至取消自行车道。随着机动车道路不断拓宽,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宽度逐渐压缩,连续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受到影响,自行车出行比例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33.6%大幅下降到2011年的17.5%(含电动车),自行车作为主要通勤交通方式的意义逐渐弱化。

5、停车供给及管理不到位

根据2011年综合交通调查中的停车泊位调查,目前全市停车泊位共36.7万个,其中配建停车泊位29.8万个,路外社会公共泊位3.1万个,路内公共泊位3.8万个。主城区范围内泊位总量旧账缺口为46.1万个,其中配建缺口40.6万个,社会公共缺口5.2万个,路内泊位缺口0.3万个。配建停车标准,指标偏低,并且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大量新开发小区的停车泊位严重不足。

6、从人性化和公平角度来看,无障碍设施待进一步建设完善

西安的无障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公用设施在建设中未能考虑残疾人自身的特点和需求,使残疾人出行面临许多障碍。目前西安市有残疾人57.8万人,占到了全市人口的7.16%,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无障碍设施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7、城乡绿化体系有待完善

西安市林业系统结合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化一片林、农田绿化网络改造等,使我市森林覆盖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五。然而,在绿化空间布局和城乡结构以及城内小区绿化率问题上还存在较多问题,整个绿化缺乏类似森林的功能。目前只有通过绿地率的均衡提高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保证绿地系统对城市生态良好的调节功能。

8、公共卫生设施评价不高

公共卫生设施诸如垃圾箱数量和放置、公共厕所、洗手池等设施现状的评价也不高,人们觉得数量少,不够方便,尚未形成网状布局。

三、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和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建议

1、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公共设施设计与建设方面,现代社会人们达成了以下共识:公共设施的设计与建设应主要遵循易用性、安全性、系统性、审美性、公平性、合理性、环保性、人性化等原则。

2、解决以上存在问题的建议

(1)完善商业街公共设施,打造地方特色商业街。无商不活,无商不富。一条完美的令顾客向往的商业街,应当交通方便,步行宽卓,信息设施一目了然,公共卫生设施到位,景观设计到位,休闲设施方便,文化气息浓厚,商业店铺特色显著。

(2)古城内建设低碳交通区。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提出 “老城功能集中,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交通基础设施扩充空间几乎没有,必须以绿色交通为主体。”他建议,古城内疏散人口和行政办公职能,控制开发,以绿色交通为主,限制小汽车使用。主城区以大运量公交为核心,提供多层次公交服务网络,满足不同层面的交通需求。古城内建设低碳交通区,即古城内步行、自行车+公交模式。

新城发展应基于绿色交通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坚持绿色交通主导、交通枢纽与周边用地一体化开发,实现就近上下班、就近上学、就近购物、就近活动的“四近”目标。新城与主城区通过快速通道(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为主)联系。提供连续安全温馨的步行与自行车道,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交通枢纽,完善的最后一公里设计。

(3)优化农村种养生产方式,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控制农业污染源头,推广种养相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健康种养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生态环境,加快自来水入村步伐。围绕产业发展生态化方向,大力打造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充分彰显西安农村的特色、韵味和文化内涵。

(4)完善城市公共自行车相关政策,改进发展公共自行车方式。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首先要明确公共自行车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如节能环保问题、缓堵保畅问题等。建议政府牵头,出台政策,统筹布局站点并解决场地及相应设施,开辟自行车专道,可能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5)保证基本停车供给减少路边停车。完善停车政策,提高中心区停车费率,减少进入中心区的小汽车数量;推行“一车一位”政策,要求购车者自备停车泊位或出具停车泊位证明,适度限制小汽车购买;降低中心区停车配建指标,把配建指标与公共交通挂钩,鼓励地铁站附近的零车位住宅;鼓励私人机动车节制使用,鼓励私人机动车停车换乘公交出行。

(6)合理划分公共厕所数量。 ①公厕规划时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女厕面积比男厕面积稍大或者多几个厕位,用以缓解女厕拥挤的现象;另外,可以规划一些无性别公厕,来满足残疾人夫妇以及老人夫妇使用;②通过增加公厕指示牌或者制作公厕电子地图等,方便行人找到公厕。③提高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自身的素质和保护公共财产的习惯。④结合不同区域人口密度实际情况,确定公共厕所设置密度。

(7)加强污水、垃圾、大气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近年来,城市污水、垃圾、大气污染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治理的重点。但环保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政府应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寻找切入点,加大治理力度,并形成环保治理的长效机制。

另外,在城市规划尤其住宅小区建设上,克服个别开发商的急功近利行为,使建筑设施建设与停车场地建设、绿化地建设相配套,加强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管理,重视网络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突出图书馆、博物馆业的公益性特征,加大体育场馆、文化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等,从而把人文西安的建设引向深入,把历史文化古城建设得更美好。

【参考文献】

[1] 陈江林.现代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内涵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175-183.

[2] 陈淑光.论公共设施与人性化设计[OL].景观中国,2007.65-72.

[3] 王静,孙青.浅析公共设施中的人性化设计理念[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6-95.

[4] 林佳梁,李彬彬,罗西锋.城市文化导向下的公共设施设计[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78.

[5] 车车.分散不成片特色不鲜明,大西安需招牌商业街吗?西部网,2014.04.22.

[6] 冯佳.清华大学专家问诊西安拥堵“病因”开出四剂“药方”.西安晚报,2014.05.08.

[7] 杨喜龙.西安55%村庄垃圾露天堆放 20%农村自来水水质不好.三秦都市报,2014.05.22.

[8]梁爱平.城市公共自行车为何“叫好不叫座”?新华网,2014.04.24.

上一篇:中西合璧 让杭城惊艳世界 下一篇:重新定义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