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写作的酵母例说

时间:2022-09-12 11:09:57

阅读是写作的酵母例说

不用过多阐释,我们或许就很明白,阅读常常是写作的酵母。讲两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是授课的故事,一个是写诗的故事。

先讲授课的故事。

2013年11月2日,受全国中语会邀请,我在北京潞河中学――著名作家刘绍棠的母校――第二届全国文学教育高峰论坛上讲授了一节诗歌写作指导课,题目是:在路上。同会授课的还有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程翔、山东省实验中学特级教师王岱、河北省张家口一级教师尤立增。

在这次课上,我想给与会老师带去一点思考。第一,思考为什么听课领导和专家总是批评我们课堂上讲得太多,而我这节课就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一个人从头讲到尾,中间没有学生发言,我也不提任何问题,只是讲,我想跟老师们说,其实这样上课也可以,而且我还上的是一节诗歌写作指导课。谁说讲得太多就是个问题?问题不在于你讲多讲少,而在于该不该讲,值不值得讲。第二,我想用实际行动告诉老师,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这里的阅读不专指阅读书本,还包括阅读社会万象,阅读历史人生,其实我们写作的闸门是很难开启的。阅读是启悟,也是碰撞,还是点燃,阅读常常是唤醒沉睡生活的那一声春笛;因为阅读,我们的生活顿时变得富有生命的价值,于是我们深思,于是我们写作。这也就是我的题目要表达的意思――阅读常常是写作的酵母。

我的课上是这样展开的,先是让学生看两幅照片,都拍的是高铁,之后,我引出自己的诗歌《在京广高铁上》。我简要地介绍了一下自己写诗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在路上,既是人生常态,也是生命的重新塑造”,启发学生思考,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可能就有诗。此为第一阶段,算是一个引入、激趣。之后,我引入了现当代三首诗,艾青的《手推车》、顾城的《小巷》、布衣的《墙上的马》,三首诗对应着三个时代,也显示着中华民族在前行路上艰难的跋涉。第一个时代中华民族正处在国破家亡时,民族的路该如何走,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尖音”;第二时代中华民族在时期陷入迷茫,民族的路仿佛走进一条曲折的小巷,诗人敲打着厚厚的墙在发问,在徘徊;第三时代中华民族跃然奋进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国力明显增强,生活明显改善,但社会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马被钉在墙上,繁华的都市甚至都很难找到一颗水草……我想跟学生说,每一个诗人写的“在路上”都不一样,艾青在抗争的路上,顾城在彷徨的路上,布衣在探寻的路上,但每一个“在路上”又都鲜明地烙上了民族和时代的印记,那么,我们平时的写作,又岂能是自弹自唱、孤芳自赏呢?写作既是自己的事情,也事关民族、家园和时代。我们总是说,要注意培养学生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那么这个情怀,应该不仅仅限于个人。

课上到这儿,学生渐入佳境,刚开始总还是有学生试图提问,但到此时,学生都安静下来了,没有学生举手,没有学生说话,他们都安安静静地听,我知道,这样的阅读已经开始将他们带入到思考地带,他们已然走到了写作的大门口。我又引入了一首古诗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和一首外国诗冰岛斯泰纳尔的《春天》,意在告诉学生,其实古人、外国人同我们一样,他们也一直“在路上”奔波着、求索着,就像苏轼所说,回顾自己的人生路,也不过就是三个站点,“黄州惠州儋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两句诗几乎道尽了“在路上”的全部含义。以上阅读仅限于诗歌,也就是文学作品阅读,至此阅读已进入高潮,写作之门渐次打开。

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阅读一组照片,一共六张:第一张是学生集体出游的,第二张是农民工刚走出车站,第三张是小汽车堵在路上,第四张是一本书被翻开,一杯茶搁在书上,杯子里似乎还冒着热气,第五张是一对农民夫妇一前一后赶着一头老黄牛在耕地,第六张是一名战士身穿迷彩服,匍匐在树林里,手上正拿着枪在瞄准……这样形形的“在路上”,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这样做,意在告诉学生,阅读书本是一种阅读,阅读社会也是一种阅读,甚至可能是一种更重要的阅读。阅读书本能启发我们思考,唤醒我们去重新认识生活,阅读社会也一样。在这里,我有两个意思特别想与学生一起交流和分享,一是有感于现在的学生只做题、不读书、不思考,我要启发他们想一想,“我们每天都在路上,但,是否思考过,我们应该怎样走人生的路”,提醒他们要思考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一是要注意不能只顾着想自己,那样眼界、胸襟都未免卑下、狭隘,一定要像鲁迅那样想一想社会的事情,想一想民族的事情,“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对,做人就要做一个大写的人,做雄健的国民。要像鲲鹏一样,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直挂云帆济沧海”。此时的阅读,已经不仅仅是阅读了,而是试图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思考的窗户,把阅读、思考与生活的波浪、心灵的潮汐、情感的泉水连接起来,使写作的灵感喷涌而出。

的确,在这两种阅读的刺激下,学生思维的闸门已经全部被打开,心灵被激活,情感的潮水已经开始泛滥。课上完后,我问一个学生,听完课以后有什么感想,他说,老师我不是语文成绩最好的学生,也从没有写过诗,但今天听了您的课,我想试一试,去写一首诗。老师们,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已然知道,良好的阅读就是这样能巧妙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能帮助他们去思考社会,去认识社会,去反思自己。所以,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观察,阅读书本,观察社会。这是写作的正道。

再讲一个自己写诗的故事。2015年3月26日,海子祭日,这一天我正在听课视导。按说,没有心情写诗。但打开手机,看到微信、微博上几乎隔一段时间就是关于海子的信息,或缅怀,或感伤,或转发海子的诗歌,或对时下的诗歌发出感叹。有一位老师说,“1989年3月26日,海子逝世。天才如斯,他却只在世上活了25年。即便如此,他还是留下了足以不朽的诗,关于爱情,关于时间,关于死亡,关于永恒。”一个老师说,“3月26日,又一个春暖花开日,今天,你读诗了吗?”一个老师说,“重读海子,感受他对世界温暖的祝福!”……这些碎片一样的文字不断地撞击着我的灵魂,燃烧着我的心,那一刻,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海子没有走远,他活在我心中,活在我的灵魂里。碎片化的阅读与平时的长期阅读和思考一下子接通了,潜伏在泥塘深处的灵感一下子像奋力一跃的飞鱼掠出水面,带着灵魂温度的文字喷涌而出。于是,我在微信上写下了这样一些文字:

读了这么多年海子,一直有话说不出,似乎说什么就什么错,说什么什么就多余。那一天,我突然感觉我们成兄弟了。亲,如果要点赞,就点赞我兄弟吧,他不容易,也很孤独。

我在一张教案纸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致兄弟

――写于3月26日海子祭日

兄弟,你和我窗台上的兰草

有几分相像

都来自南方的的故乡

都清瘦

都自命不凡

不同的是,兰草沉默不语

而你,每年开花一次

兄弟,我和你也有几分相像

都留老母于孤寂的村头

都想通过诗歌拯救自己

也都清瘦

不同的是,你沉默不语

而我,不停地吟唱

兄弟,我一直相信这是一个好时代

相信书本的力和美

相信诗歌的永恒性

哪怕是贫穷,哪怕是疾病

甚至是雾霾漫天

兄弟,我还可以再相信几年

在生命之上

必有灵魂隐蔽于星星之旁

来,兄弟

虽然我不会喝酒

且暂把时间放下

把酒杯斟上

喝一杯,去头枕涛声

喝一杯,我继续去吟唱

两个故事讲完了,我再一次陷入沉思。关于阅读的重要性,我们似乎怎么评价都不为过。2015年春,中国政府第一次把“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总理表示,明年还要再强调“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我丝毫不怀疑阅读的意义,但请注意,阅读不等于写作,那种认为会读书就会写作的言论,要么是怀有某种目的,要么是不懂装懂。总之,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强调多读,对于写作,我们还要强调多写。这才是大道理,但也是真理。

何郁,教研员,现居北京。

上一篇:实施“青蓝工程”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下一篇:关于优化教师评价管理机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