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议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

时间:2022-09-12 09:18:15

略议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

摘 要:物理教学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实验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理猜想,让学生在探究中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收集数据、归纳总结。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获取物理知识,学生才会醍醐灌顶。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是他们主动思考、深刻分析、深入研究、亲身体验,最终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

关键词: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探究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40-1

以实验为基础是物理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学生对物理概念及其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对实验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实验还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多的获取和更深刻的理解。因此物理教学必须要高度重视实验。然而纵观初中物理教学,本应该有学生亲手操作的实验,很多却被教师替代了,学生只能看实验,而不能做实验。教师这种“包办”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物理实验能力的提高。有效物理实验教学,在教师精心指导之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获取物理知识,学生才会醍醐灌顶。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是他们主动思考、深刻分析、深入研究、亲身体验最终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

一、在探究活动中发展思维,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1.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理猜想。学生探究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教师要紧扣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创设出能够足以激发学生浓厚兴趣,但以他们现有所掌握的物理知识又无法解决的教学情景,引领学生在研究物理现象的情景中探究。例如:对于“声音的产生”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和制造出多种多样的声音,使学生置身于声音的海洋中,然后请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门类繁多,教师应将与本课研究有关的问题进行分门别类,筛选归纳,这样就更彰显了探究的主旨和目的。物理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合理猜想,猜想是对实验结果的一种科学预测。学生进行猜想需要他们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教师的引导。例如: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在深入分析讨论后学生普遍认为:蒸发是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因此液体的表面积可能与蒸发有关系;同样的湿衣服置于太阳下晒,夏天却比冬天干的快,因此液体的温度可能与蒸发有关;湿衣服置于通风的地方晒干得快,因此液体表面上空气流通速度可能与蒸发有关。学生的这种“可能性”猜想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让学生在探究中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收集数据,归纳总结。探究过程中制定设计实验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这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实验技能,提高分析能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渗透实验设计思想,对于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操作步骤的确定,都由学生自主决定,教师只是做好必要的指导工作。例如:对“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一些学生直接串联了电流表与未知电阻,并联了电压表与未知电阻,并将其接入电路中;还有一些学生将一个滑动变阻器串联在上述电路中。对这两种情况我引导学生分析优劣,最后学生认为第二种方案优于第一种并用其进行实验。教师要做好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巡视、指导工作,对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难以完成的操作,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示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往往只重视实验现象而忽视实验数据的处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详实的实验记录,在分析现象的基础上找出本质性的东西,最后交流探究结果,归纳总结出结论。

二、注重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活动的反思

1.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虽然初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然而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自主性还比较欠缺,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进行有效的启发和精心的指导。对学生物理探究学习,教师既不能对他们束缚过多,更不能放手不管。否则会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和下一步课程的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对“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探究,起初设计方案时我考虑放手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经过情景观察、小组讨论、个人猜想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之间的关系后,再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检验猜想,最后形成结论。然而,实际教学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却事与愿违。为此我又设计了新的方案,突出了教师指导的作用,分步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实验,检验每一个的猜想是否成立,并将结果进行交流,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至始至终聚精会神参与全过程,既没有了教师的放手不管,也没有了教师的包办替代,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就比较好。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思考的角度多元化,讨论层面的广泛化,设计方案的多样化,实验器材的选用不同化。

在常见的“分三次将一只电流表接入电路”的方法之外,探究活动中学生又探索出了“用一只电流表,接一次线就能使实验完成”这种颇有创意的方法。物理探究教学活动其实质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和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处理好自身的“导”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学生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探究,同时学生的探究活动也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更好地教学。

2.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误差。

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由于受实验环境、实验器材、实验操作和学生知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发生较大误差的情况。对此教师切不可全盘否定,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是应抓住出现的误差,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找出发生误差的具体原因,从而对实验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这样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验技能。探究活动中出现误差是正常情况,有误差才能有反思,才能有改进,才能避免不再发生误差。教师要及时做好课后的查漏补缺工作,消除学生心理中因探究出现误差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以提高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载体,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因此,物理教师要切实重视物理实验中的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上一篇: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浅探 下一篇:例谈高中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