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时间:2022-09-12 07:26:07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摘要:在利率市场化政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以高效、便利等优势引导大众形成了新兴的生活消费方式,商业银行正面临客户减少、业务萎缩等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与互联网金融的互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尝试提出建立监管政策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和加大金融工具创新促进竞争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随着计算机技术革命性的发展,电子商务、众筹和P2P等业务术语不断涌入现代人的生活中,互联网金融以其便利、高效和低成本吸引越来越多资金流入到虚拟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萌芽和发展适逢国内利率市场化推广初期,资金成本的上升迫使商业银行缩小利差、寻求更高中间业务收入和贷款利率,但互联网金融无处不在的便利和低成本性改变了人类生活消费习惯,使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经营方式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浪潮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互联网金融与利率市场的互动关系

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本是不相关的两个概念,但处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金融发展形势,两者之间特定地在一段时间内存在互为加强的关系,且互联网金融依赖于利率市场化进展程度。利率市场化要求金融机构根据市场资金供给自主调整利率水平,国内金融机构在存款压力增加的背景下上调利率,增加了融资成本,反而给融资成本较低的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机会,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以来,以其高回报正不断吸纳银行客户转移阵地,迫使商业银行调高利率挽留客户,进一步加强了利率市场化的指导作用。不过,利率市场化是政策性的指导,具有强制性,且不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互联网金融是新型产物,目前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所以对利率市场化政策又具有依赖性。

二、国内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发展现状

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起步于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以媒介的身份实现资金在银行和资金需求方(客户、股票和债券市场)资金流通为目的,实现资金在供求双方之间的互相匹配。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呈现出摆脱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的特点(即金融脱媒),它依靠互联网络聚集资金参与到社会金融各个环节,涌现出一大批如余额宝、人人投、众筹网、淘宝和京东商城等一大批互联网金融平台,较大大范围地涉及到居民的投资理财和生活购物活动,实实在在地引导了消费观念的变化,带动了新型消费运动的崛起。

利率市场化要求货币利率在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基础上,金融机构根据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水平,政府不再强硬干涉利率自主性。我国于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开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管制,股份制商业银行率先在2013年底以人民银行基准利率10%为标准提升储蓄存款利率,国有五大行抵不住存款下降压力纷纷在全国范围内执行存款利率上浮到顶的政策。事实上,利率市场化不仅涉及到金融机构的存贷比率,在资金成本较高的情况下,银行间拆借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国债发行利率、银行间市场政策性金融债等也会受到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

1.迫使商业银行缩小存贷利差

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犹如两把锐利的尖刀插在商业银行的肋骨两侧,迫使商业银行一方面提高存款利率、一方面降低贷款利率,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的瘦身运动。利率市场化是政策上的强烈驱动,互联网金融是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的竞争者,虽然两者的目的不同,但却在压缩商业银行盈利空间上实现了目标的坚定统一。互联网金融在利率市场化政策背景下,不但没有营业网点和大量银行从业人员形成的成本压力,还有着较高的财务成本优势,使其可以用较高的利率吸引公众资金,虽然我国互联网金融目前只有6000亿人民币信贷规模,但其高盈利特性正吸引着更多的资金拥有者参与到这场与商业银行的货币争夺博弈中。

2.转移商业银行部分客户资源

商业银行利润主要由存贷利差和中间业务收入两大部分构成,存贷利差在利率市场化政策和互联网金融微弱的利差空间夹击下正面临不得不缩小的尴尬境地,中间业务收入也在被互联网金融(网络保险销售等)一步步蚕食。然而,更让商业银行窒息的应该是其实体客户正一步步被抢夺。一直以来,商业银行以标准化、流程化服务作为吸引客户的金子招牌,但随着近年来社会大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自我维权意识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和客户纠纷不断走上法庭,严重的影响到了商业银行形象;同时,营业网点柜员的业务处理流程受控于严格的流程,较大的影响到柜员业务办理效率,加大了客户的等待时间,而互联网金融有着电子化的方便快捷,极大地缩短了业务办理时间,更是自2011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以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群加入其中。

3.加大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结构比较单一、金融工具种类比较欠缺、金融创新还比较缺乏。金融机构长期以来都是在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下被动性地执行相应的利率政策,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迫使商业银行主动寻求利率调整寻求利润最大化,这是在过去的金融实践中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历史上,阿根廷20世纪70年代由于通货膨胀被动地选择市场利率化方案,却导致了更加严重的金融波动,本文所讨论的二者在驱使商业银行缩小存贷利差的同时,也间接导致了市场资金大量流向虚拟经济领域,可能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商业银行船大难掉头的特性也可能使其在这场竞争中不可避免的遭遇由此引发的利率风险。

四、商业银行的对策建议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应切实履行好维护金融稳定、担负利率市场化改革重担的主人翁责任;在面对互联网金融竞争的浪潮中,应查找原因,以社会责任为导向打造搏斗的武器。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事物,缺乏有效监管,具有风险的不可预知性,商业银行应该在遵循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基础上,理性对待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一方面请求监管部门有力监管互联网金融可能存在的不足,同时防备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共同引起的利率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应深化金融工具创新,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和投放力度,增强中间业务营销,以高竞争力的优势与互联网金融进行竞争,使自身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立于制胜之地。

参考文献:

[1]常冉.浅析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J].2013(23).

[2]赖简生.基于利率市场化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对策探讨[J].2013(20).

上一篇:高校财务报销审核中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下一篇:P2P网络借贷风险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