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

时间:2022-09-12 05:54:41

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

摘 要:本文就中专教育中语文美育面临的问题和其重要性作了基本阐述,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凭借语文内容优势进行美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美育 语文教学 中专

语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中一门文化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目前教育现状下,加强美育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在学生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迫于中考的压力,教与学两方面都带有较强的功利性,美育内容受到很大的忽视或排斥,学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审美意识。在中专学习中,语文又被专业课挤到一边,备受冷落,这无疑给语文美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第二,从生源来讲,部分学生基础薄弱,理解、接受能力较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有些学生因受中考影响,产生相对的消极情绪,得过且过,意志消沉,应付三年,精神状态不容乐观。卢梭曾说:“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可见,要想改变学生这种精神面貌,对他们进行美育是十分必要的。[1]

虽然有一些不利因素,但我们应该明确思想,认识其重要性。学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其中美育是这个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鲜明的文学性,其内容所具有的审美属性,显示了实施美育的优越条件,是进行美育的一个巨大优势,这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必然联系。美育通过语文教学得以实现,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审美意识,更好地进行其他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同时,从审美意识中积淀出道德意识,也无疑会极大地帮助学生修正错误认识,改变他们消极的精神面貌,为他们未来迈入社会做好思想和精神准备。

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美育教育。

一、多种形式感受美

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生活美等内容美不胜收,面对如此美丽的世界,为了激活学生的思想,使他们的内心有所触动,我尽可能运用多种形式表现语文美学内容。

1.指导学生美读,感悟语言的音乐美。在诵读中,通过对音调、节奏的把握,把有气无力,平淡无常的念书变成“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的美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教材,随文章的情感起伏,领悟也随之深入,文章美感自然显现。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多彩的世界,培养对美的感悟力。比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伴着悠扬、舒缓的音乐呈现在学生面前,这难道不是一个绝好的美的体验吗?

除此,教学中还从新鲜的导语设计、教学节奏的快慢交替、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等方面力图为学生创造美的氛围,为他们能正确、深入的感受美提供条件。

二、多种角度欣赏美

美育教育中,学生仅仅感知人、物、景的形象美还是不够的,还要指导他们深刻地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生活美,提高审美能力。

《风景谈》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有特色的散文。“月夜归耕”的优美,“桃林小憩”的悠闲,“沙漠驼铃”的壮美,自然之美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同时,通过一幅幅“有人参与”的风景画面与“无人参与”的风景画面做比较,又让学生联系自己旅游实践,在理性的思考中,提升了学生对“美的风景”的认识――“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从而树立了正确的美学观点。

又比如对《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学习。它是鲁迅所写的一篇充满悲愤情感的战斗檄文。教学中从历史、作者、人物等多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在慢慢梳理作者“悲”、“愤”交织的情感中,刘和珍和蔼可亲的形象渐渐映入脑海,英雄从容平和的人格美定格在学生心中。在此基础上,再次强化这样的历史观:人类的历史就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的平凡英雄创造的。道德教育与美学教育和谐地统一在教学中。[2]

三、多种方法创造美

首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美育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就不会扩展和深化。把想象引入课堂,让学生展开想象的双翼,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同一部作品提出不同审美见解,继而进一步辨别真假、美丑、善恶。在学完《米洛斯的维纳斯》,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想象有臂的维纳斯形象如何。“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想象比较的过程中,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感受,审美能力大大提高。

同时,我们应训练想象,进行美的创造。叶圣陶先生在论创作中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举了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为例。他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他还说:“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就受不到这种愉快了。”教师要善于挖掘材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和想象力。例如《孔乙己》的结尾,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如果没有死,那么他的生活状况怎样呢?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写《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以后》的续文。进行这样的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使作品的审美效应得到强化,从而帮助学生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3]

另外,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体验美。在学习古诗词后,鼓励学生在掌握一些基本古诗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创作诗歌,并组织朗诵古诗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美。

总之,语文教学与美育不可分离。实施美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使学生在不久的将来能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怀着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迈向社会,以“美”的态度对待生活,创造“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 张相轮,钱振勤主编.《教学美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 钟为康著.《语文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高职日语精读的互动教学探讨 下一篇:中职会计专业教学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