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师中国民间舞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12 05:14:36

浅谈高师中国民间舞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高师中国民间舞蹈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力,使其把握舞蹈情感基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丰富其舞蹈艺术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其舞蹈艺术修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其舞蹈艺术水平。

关键词:高师;舞蹈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在高师音教专业舞蹈的教学中,特别是大学生的舞蹈教学,怎样使学生充分理解舞蹈的内容,表现舞蹈优美的韵律,具备一定的舞蹈教学和创作能力,这是高师舞蹈教学的重要任务。

高师音教专业所招收的学生大都来自各地的高中艺术班或中等师范专业的高中应届毕业生,每个学生的学习环境、个性、喜好以及身体条件也有很大的差异,从学习时间上来看;有的学生以前有较专业的舞蹈教师,接受过基本的形体训练,但更多的则是为了应付高考,临时用很短时间突出学习一两个小的舞蹈片断。从学生的身体条件来看;他们的体形高、矮、胖、瘦各不相同,多数学生都存在一些不良的舞蹈习惯。从个性喜好来看;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则不善言辞。有的喜欢唱歌,有的喜欢器乐,有的说、唱、弹、跳都还不错。此外,每个学生对舞蹈的感受和表现能力也不同,没有舞蹈语汇就更不用说进行舞蹈创编了。面对这样的学生,教者确实有点无从下手。笔者有过几年的高师舞蹈教学的实践,我觉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对高师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民间舞不仅要学习优美和谐的舞蹈动作,把握舞蹈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而且还要了解其民族的情感特征,因此,在借助中国民间舞,尤其是各民族不同的舞蹈训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教学方式方面,笔者积累了一些心得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把握舞蹈感情基调

舞蹈是一种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的艺术,是用身体动律、韵律来反应现实生活,表现人的感情,塑造艺术形象的。舞蹈特别能激起学生们情感的共鸣。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审美观的问题。所谓审美观就是人们在欣赏事物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形成对美的标准、美的趣味的不同看法。对舞蹈审美的能力在于理解美的含义,然后才能用肢体去表现心的共鸣,表现自然美。所以,在表现每一个舞蹈之前要提高学生辩别真善美的艺术修养。

理解舞蹈的内涵是跳好舞蹈的关键。在排练新舞蹈之前,先把舞蹈的内容、情绪、情境等编成小故事,使学生喜欢和理解所要学的舞蹈。排练蒙古族舞蹈时,理解和把握蒙古族粗犷、彪悍的性格和情感,才能充分表现舞蹈中骏马奔驰的形象;排练维吾尔族舞蹈时,理解维吾尔族人欢聚歌舞的习俗,舞蹈才能潇洒、开朗、活泼;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决定着各个民族舞蹈中情感表现的不同方式,让学生把握这些情感表现,是学好民族民间舞蹈的前提。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丰富舞蹈艺术情感

舞蹈的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美,又高于生活美,所以,生活美是创造艺术美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去接触、感知美的事物,通过观察形成感知艺术形象。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丰富对事物的印象,感受不同的感彩,这对理解和表现舞蹈作品的情感非常有益。

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够唤起她们美好的情感。如在教学蒙古族舞蹈时,除向学生介绍蒙古民族是典型的“马背民族”在他们的生活中,马是唯一可以信赖与可以依托的精神支柱,由此而形成的马姿、马舞、马步等舞蹈样式外,还可以带学生用多媒体的方式观察马的动态,使学生把握马的优雅、奔放,由此让他们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粗犷、强悍的性格,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通过观察,丰富的情感一旦产生,学生才能表演出舞蹈的艺术魅力。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强舞蹈的艺术修养

发挥想象力对舞蹈也有着特殊的作用,舞蹈中的许多动作是抽象概括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音乐、动作、联系平时的经验借助想象去补充、认识动态美,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肢体去表现,让舞蹈艺术活起来。

丰富的想象力是是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一位舞蹈评论家写道:“由杨桂珍编导、著名傣族舞蹈家刀美兰表演的独舞《水》,很像一件工艺品,似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的象牙雕;也像一幅水粉画,泼浓墨重彩绘下澜沧落日图;更像一首田园诗,酣畅的诗情给人以美感和纯真的享受。”展开我们的想象:夕阳下,一位少女挑着水罐到江边汲水,夕阳的余辉洒在她的脸上,她从水中照见自己姣好的身影,脸庞涌现出青春的喜悦,她散开秀美的长发,在清亮的江水中洗净。她开始坐在岸边,用双足拍水嘻戏。通过对作品的想象,舞蹈更加生动起来。让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去体会生活的多彩,用舞蹈的审美去刻画它。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舞蹈艺术水平

学生应学会按美的规律去创造美。这种创造力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去实现,一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经验和行为来实现。二是通过身临其境的艺术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表现和创造艺术的基本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们虽然掌握了初步的舞蹈理论、技能,以及各民族民间舞的组合等,但由于不会编舞,仍然满足不了实际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作力。笔者通过学习国内外舞蹈专家的编舞课程,结合舞蹈教学的特点,编写出创编课的教材。如从单一动作形象到动作短句再到舞蹈小品,集想象力、创造力为一体,创编出不同风格的舞蹈组合。

在汉族民间舞《赶花灯》的创作中,首先启发学生想象一个热闹的赶灯会的场景,让每组同学选一个特定的人物形象表演,如小姑娘、小伙子等在赶灯会时的不同感受和境遇。结合所学汉民间舞蹈的元素动作,让他们自由组合成一个赶灯会、看花灯的喜庆场面。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个舞蹈作品就创作出来了。在这样的一节课上,教师和学生互动,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从单纯教授舞蹈动作的口传身授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上下工夫,才能使舞蹈教学达到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5

[2]孙国容 余美玉.大学生舞蹈教学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

出版社 1998.10

上一篇:浅谈素描教学中利用雕塑造型开悟学生 下一篇:浅谈摄像教学模式的改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