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民营企业法人治理与内部控制

时间:2022-09-12 04:52:50

浅谈我国民营企业法人治理与内部控制

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现状,并运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理论结合实际状况进行了粗浅分析,希望结合二者之间紧密的联系为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水平把握一个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民营企业 法人治理 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59-02

一、我国民营企业法人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在30年间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解决社会就业、繁荣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投资、稳定社会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近些年来随着社会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但是我国民营企业法人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现状不容乐观。

1.我国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现状分析。根据调查报告的结果可知,我国民营企业大多都采取了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并从产权结构上看,企业主个人投资都占据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从而导致“一股独大”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因而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采取的都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众所周知,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制要求的是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实行委托―的治理结构模式。这种模式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规模的日趋扩大,对资金和管理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必然要求冲破原有一个或几个投资者资金和管理水平的束缚,发展成为规模更大的公司。因此,企业内在发展的动力要求制度的创新。这种制度比家族式的管理更加先进,它能克服企业发展中融资的困难,吸收更多的投资者加盟;它能摆脱企业中一个人独断专行,盲目决策;它能吸收专业人才为企业出谋划策;它能使企业通过契约将社会中的各种资源连接到日益庞大,工作精良的企业大机器当中去。而这其中公司的产权结构是公司权利分化与制衡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意义上的企业要求产权相对分化,这样才有利于权力制衡,平衡各方利益。因此,两权分离的委托制比家族制有更大的优越性,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中国现实状况是虽然大部分民营企业采取了公司制,但并未实行两权分离,只有公司之形式,而没有真正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造成了决策专断,管理落后等问题,但要看到这是跟我国整个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有关。企业的生产力决定企业的制度,我国民营企业大多还处于刚起步状况,发展历程短,创业人员素质不高。家族式的管理通过血缘关系的纽带更加紧密、高效地运作,它可以减少两权分离的成本,减少问题中的不信任性。加之创业初期主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管理方面的问题还不突出,因此家族制在民营企业中管理中十分普遍,而且还有很强的生命力。

2.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产权高度集中很容易出现管理权力集中,造成“内部人控制”、董事会职能难以履行、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等缺陷。因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再加之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不重视,或带头越过内部控制;员工素质低下,对内部控制不了解或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相当数量的企业内部控制较为简单,很不配套,个别企业甚至没有书面的内部控制;已建立内部控制的中小企业,有的仅简单地粗线条地书面化,根本达不到法律法规提出的要求。所以内部控制在民营企业里普遍弱化,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我国法律法规目前也只是作了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规范,对整个企业内部控制认识还不够,缺乏相应的规范;而且规范基本上是对大中型企业,对于行业分散、业务单一、规模小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规定还是空白。再加之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使得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更是企业内部随心所欲的事情了。

3.我国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现状分析。随着公司型企业的迅速增加,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趋于完善。组织架构越来越完备,企业治理结构在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但在目前阶段,决策权与经营权、主要投资者与主要管理者的身份都仍呈现高度的二者合一态势。在私营企业中,与“两权合一”伴随在一起的是家族制管理。但从历次调查数据中也可看出,虽然企业主直接掌握着管理权,企业主个人独断专行的色彩已经减弱,董事会和其他管理人员的作用正在上升,组织构架的完善在权力结构中确实在发生某些实质性的变化。

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理论分析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形式,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公司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主要指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以委托―关系为连接并规范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及员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内部治理结构又称为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它是企业内部通过组织程序所明确的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等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具体表现为公司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决策权力分配等一些企业内部制度安排。

2.内部控制。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从20世纪初,对其认识的发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人们只是将其看作是企业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的程序、政策与方法。将内部控制作为一个结构体系来认识也不过十多年的事。美国COSO委员会将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等几个要素。这才说明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提高到整个企业结构体系的高度,将内部控制深入到企业的每个组织和细胞当中去。

3.公司法人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关于这两者的关系有人认为内部控制包括治理结构,也有人认为内部控制是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认为二者相互独立。这里笔者姑且不论这二者的概念和范畴谁更大,谁包含谁。这里将讨论这二者的紧密关系及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1)法人治理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环境影响因素。根据内部控制结构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便是控制环境。它反映了董事会、管理者、业主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为,是构成一个单位的气氛,影响单位内部人员控制其他成分的基础。它包括员工的诚实和职业道德、胜任能力董事会及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的参与、组织机构、权利和责任的规定等。因此,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高水平的管理者和高素质的员工对实施内部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内部控制有利于推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基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委托―制度正是由于经营者和所有者的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和对经营者的监督弱化等导致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这使得如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委托问题成为当今理论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很显然有助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根据COSO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我们知道实行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之一是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即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企业会计信息作为现代企业内外联系的纽带和联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重要的桥梁,其重要性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是不言而喻的。实行企业严格的内部会计控制,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助于企业所有者更好(下转第261页)(上接第259页)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更好地把握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监督。从上述定义我们还可以看出,高效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同样还有赖于企业内部有效的信息与沟通。而信息沟通贯穿于整个机构的上下,机构的每个人都有确认信息的任务及参与沟通的责任。企业所有者不能只盯着经营者,还要注意平时与普通员工的沟通,对企业状况有个整体的了解,只有建立企业内部顺畅的信息通道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内部人控制”,降低违约成本。同时,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它不仅促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合理、完善,提高管理者的经营水平,而且有利于所有者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约束,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带来的监督困难。

三、我国民营企业提升法人治理与内部控制水平的对策

从上述理论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与有效的内部控制的紧密关系。而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现时的法人治理状况和内部控制状况也表明了这二者的发展程度是相辅相成,并且与整个企业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现在有许多呼声要求民营企业应分散股权,实行两权分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对于大型的民营股份上市公司来说也许都不是一个轻易的话题。实际上,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来看,大部分还是从刚创业过渡到发展阶段。原来董事会主要是创业者组成,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没有必要非得实行委托制,首先因为企业并未发展到一定的经济规模,必须需要借助外部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大部分创业者经过多年的奋斗自己有能力、精力、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眼光来应对如今的发展态势;其次我国民营企业的外部公司治理机制还不健全,资本市场与职业经理人市场远没有发育良好,这种状况下民企老板如何放心放手公司;再次委托制度本身还有许多关于如何监督人、防止人逆向选择以及如何约束、激励人的问题还没解决。因此,家族式的管理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这并非否认委托制的先进性,只是在目前状态下我们不能跨越企业实际生产力状况,对于已发展成熟的大型股份民营企业可以实行委托制,但对于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两权合一的治理模式实际运作上还有许多可行性。

但笔者认为,完全封闭的产权结构和家族化的管理显然已不适应企业迅猛发展的要求。然而完全敞开的产权制度和开放的管理模式对于民营企业又不现实。因此,应逐步吸引外部智力支持和资金,将其吸收到董事会来,并逐步打破封闭的产权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造,引入技术股,人力资源股,并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普通股,推行生产要素股份化来吸引更多的资源。这样董事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人力资源互补性很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企业内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公司法人治理水平。同时,企业管理者应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知识,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对企业员工加强内部控制思想的教育,并以身作则,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具体来说首先要做好制度控制,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营规模和生产性质制定有利于控制业务流程的规章制度,这样就使得企业运做、员工行为能“有章可循”;其次要做好人员控制,人始终是制度执行的关键,要重视员工的作用,调动员工积极性和责任心,将企业活动置于员工的层层把关,使企业朝者预定的目标前进;最后还要有审计控制,除了严格的内部控制外,还要借助必要的外部审计控制,外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可改善企业管理人员的“暗箱操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公司法人治理的逐步完善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是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及审计署.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J].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2.谢志华.内部控制、企业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融合[J].会计研究,2007(10)

3.朱荣恩,应唯,袁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苏州 215009)

(责编:贾伟)

上一篇:西气东输二线建设“标准化项目部”的探索与实... 下一篇:数据挖掘细分客户群,精准营销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