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人”

时间:2022-09-12 04:04:53

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孝昌脱贫基地于2010年3月成立,是郭氏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12个基地之一。长期以来,基金会在孝昌县坚持以“以人为本、敬天爱人”为宗旨,以“脱贫困、奔小康、促和谐”为使命,从卫生、教育、产业、环境入手,着力解决机会分配不均的社会问题,帮助贫困人口认识机会、把握机会、赢得机会,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影响人、改变人、提升人,最终改变贫困命运。

突出提升个人的能力

以创新理念启发人。基金会始终强调贫穷不只是温饱问题,真正的贫穷是没有机会,绝望比贫穷更可怕;强调扶贫不只是金钱的捐赠,更是“爱心、时间、资金”的全方位投入,通过“爱心代表”将爱心帮助和关怀传递给需要帮助的贫困人群;强调心动更要行动,在村民主动参与的基础上,从卫生、教育、产业、环境资源四个切入点布局设计,从示范村、示范园、示范小流域、示范点(爱心带头人心火燎原项目)四个示范载体实施项目,让贫困人口参与项目实施,改善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培养一批有自我脱贫能力、自我创业能力、自我认识和赢得发展机会能力的新型农民和脱贫带头人,实现稳定可持续的脱贫致富目标。

以科学规划引领人。基金会按照“分管主任培养主管、主管培养助理”模式,每人每年选择2-3项重点,每月召开学习例会,着力打造“诚信厚德、高效务实、有心有力”的员工队伍,并组建专业调研团队,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收集、整理、分析调查数据,掌握示范载体更详实的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摸底调查问卷、调研工作流程和数据库分析模版。结合孝昌实际,基金会对示范载体制定15年发展小康指标,细分为3个5年帮扶规划,每个5年帮扶规划都从卫生、教育、产业、环境资源四个方面精心布局,明确具体的工作内容、推进走势路线图和具体项目,每个年度与相关职能部门、单位合作策划,据实滚动更新调整,每个项目实施让群众全程参与,培养群众主体意识,形成互帮互助良好风气,强化帮扶的针对性。目前,已实施2010-2014年小悟乡桥湾村、田山村、中分村、邹岗镇民利村、王店镇高岗村5个示范村的爱心帮扶工作,确定2015-2019年扶贫项目方案与县精准扶贫规划同步,确定帮扶规划目标和框架,逐步在全县推开。

以精准项目实施塑造人。一是卫生扶贫。“脱贫致富,首先要让农民有个好身体。”围绕村民卫生意识改变、卫生习惯建立、村医能力提升、乡村环境保洁等重点组织项目实施,致力改善村民卫生习惯,提高健康素质。共扶持建设5个示范村村级卫生室、19座垃圾处理池及垃圾处理设施,开展卫生健康讲座和乡村医生培训600余人次,群众良好卫生习惯全面养成。第一批示范村――田山村通过建设入户道路、公厕、排水沟等基础设施,改善了村民宜居环境;通过持续开展村民素质培训,提升了村民的综合素质和主人翁意识,让村民懂得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形成文明乡风。

二是教育扶贫。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按照教育科目的学校教育、教师及管理人员在职培训、成人教育、村民进城准备教育四项策略,共资助特困生约2000人,维修中小学3所,为11所学校建立教师电脑自学室,对745名学校校长和教师提供培训,受益师生9000余人;组织开展村级管理暨村干部培训会6期,培训村干、村民3000余人次。

三是产业扶贫。扶持产业发展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按照产业科目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三项策略,在丰山镇井边村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平台,培育示范户80余人,发展金银花、核桃、蜈蚣、养猪、小龙虾、茶业等7大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5个,发展特色产业基地1700余亩,造福贫困户280余户。桥湾村老龙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产业带头人+农户”模式,带领村民(社员)发展蜈蚣养殖及金银花、银耳、珍珠菜种植等特色产业,年产值达300多万元,户均年增收8000多元,村级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264元增到2014年的6250元,年均增幅18%。

四是生态扶贫。人的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按照环境科目水资源开发管理利用、安全饮水基础设施建设策略,资助夏庙水厂、小悟乡水厂、城区管网延伸建设,解决了桥湾、田山等18个村、1个集镇饮水不安全问题,受惠群众近3万人;夏庙水厂和14个村联村共建共管饮水工程模式得到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专家的重视和肯定,高岗村雨污分流和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三清”环保综合治理模式得到武汉大学专家重视,并自愿以高岗村为实验基地、长期驻点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五是爱心扶贫。“钱不能改变人,只有人才能改变人。”经过长期考察评比,最终评选出爱心带头人54人,建立爱心小团队20多个,让他们积极影响和培育一批热爱扶贫工作的带头人,汇聚多方力量共同投入扶贫事业。如陡山乡实验小学汤丽芹老师开展“爱心苗圃”系列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环卫保洁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及团结、友爱、互助精神。

重在激发人的意志

改变人、提升人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扶贫先扶志。做好扶贫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升人的自我脱贫能力为核心,帮助贫困农民认识机会、把握机会和赢得发展机会,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命运。

强化自身素质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打铁还须自身硬。基金会在着力培养一批“有心、有力、有德、有才”的员工队伍的同时,全面加强乡村干部和“第一书记”政策业务培训,着力打造一支“甘于奉献、勇于担当,能力合适、作风过硬,严谨规范、不屈不挠”的扶贫工作队伍,为精准扶贫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

用互助公德影响人。通过实施“心火燎原、爱心传递”项目,让医德医风、师德师风等行德行风有很大改善,让受资助的学生更加勤奋,让村民更关心村集体公益事业,让更多的人潜移默化地认可并付诸行动。人们的心态、思维、公德在悄悄地改变,感恩、回报社会的爱行善举蔚然成风。

用严谨作风影响人。基金会员工做事讲规范,所有工作都遵从制度办事,所有的项目环节都有文字记录、图像或视频资料查证,所有的到期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和结项。他们严谨的职业操守、敬业的工作态度、助人为乐的善行善举感染和影响了合作单位的干部职工、村民和爱心代表,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的榜样,不断强化自身约束,进一步规范日常的生活生产,提高效率。

心火燎原、爱心传递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催化剂”。基金会实施的“心火燎原”项目,通过“爱心平台”的“爱心传递”,汇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将自己的爱行善举传递扩散到相应贫困人群,贫困人群又以同样的方式传递给更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口,让“爱心传递”成为“脱贫困、奔小康、促和谐”的一种新时尚。

上一篇:和彼得·潘一起飞 下一篇:浅谈新形势下石油企业职工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