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优秀习惯

时间:2022-09-12 03:47:22

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优秀习惯

摘 要: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教育制度的改革、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就业结构的调整,使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因自身有一技之长,就业率明显高于普通的大学生。但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就业机会、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发展,使自己在企业中站稳脚跟,职校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迫在眉睫。本文以培养职业院校学生优秀习惯为途径提升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能力 优秀习惯 培养

课 题:河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课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优秀习惯培养模式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面对复杂严峻、快速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否适应市场需求则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就业机会、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发展,职业院校要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和职场人生中形成良好习惯,勤奋求知,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团结协作,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会做事,做对事,做成事,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一、就业能力

在国外的研究中,“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使用比较普遍,但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Lee Harvey (2001)指出,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就业能力的核心概念是与毕业生获得工作的预期相联系的。而学者Fugate和Ashforth(2003)认为,有就业能力的就业者指的是能够让个人因素增值并有效地适应环境需求的个体。学者Mcquaid和Lindsay(2005)还提出了一个更广泛的就业能力框架,该框架包含了影响个体就业能力的一系列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就业技能、个人情况以及外部因素。

而国内学者也对就业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郑晓明(2002)将就业能力归结为就业者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陈薇静(2004)提出,就业能力包括特殊就业能力与基本就业能力两个方面。其中,特殊就业能力指的是某种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而基本就业能力则涉及就业者的习惯、态度、性格、价值观等方面。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核心素质群。

二、习惯与优秀习惯

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的,一种自动的,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

许多的成功人士对习惯有着不同的认识。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自己”;佩利认为:“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中”;托·布·里德认为:“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所以,西寒罗说:“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优秀习惯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三、培养优秀习惯,提升就业能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科技发展、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其中,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高超、精湛的操作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更是对提高企业竞争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认真学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的事迹,剖析高技能人才楷模具备的优秀习惯,将学生优秀习惯的培养与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紧密地结合,把培养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与健康生活、学习、积极主动、时间管理、团结协作、安全生产、突破创新等八个方面优秀习惯全面融入正常教学过程,全面实施职业修养训练,通过理论指导、思想引导、精神鼓励、合作训练,使习惯训练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实现职业人拥有的优秀习惯,有效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1.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干一行、爱一行”,强烈的责任心促使中华技能楷模们爱岗敬业,对待本职工作执著、坚韧,内心充满了责任和信念;他们把职业当成毕生的事业,把工作当生命来看待,才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非凡成绩。他们拥有高超的职业技能,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自然是被挖抢的对象。但他们毅然拒绝了外面的诱惑,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自己从事的工作,将自己辛勤劳动的技术成果无偿地贡献给自己的同事,并在周围形成了学习技术的氛围。因此,学校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抓住时机进行职业道德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明白专业培养目标,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要引导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立足现实,又要胸怀抱负,形成优秀的品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就业能力。

2.健康生活习惯

健康生活习惯表现在勤劳、坚强、细心。一个勤劳的人可以拥有良好的作息时间,这是一切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学习和工作有很多相同之处,这里我们把学生的学习作为一个职业去考虑,只是在很多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源头和初衷是相同的。首先每一项工作不一定都是个人的兴趣爱好或者专业对口,学习也一样,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热爱学习的,毕竟在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中,能够对学生产生的诱惑太多了,有许多的东西可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保持健康生活习惯,严格自己的作息生活,则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一问题。无论他们对于外界多么的感兴趣,诱惑力有多大,都会有一层无形边框在约束着他们,那就是勤劳和坚毅,反之则是懒惰和软弱。而勤劳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磨砺才能培养和锻炼出来的,进而形成个人习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培养出来的勤奋的人,才能适应今后职业生涯中很多的坎坷,而且,那真的是一个人骨子里的一种拼劲,集中地展现则是较高的就业能力。

健康生活习惯中细心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试想一下,一个经常丢三落四的人,在生活上绝不是井井有条的人,而在今后的就业当中,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体现着一个人的就业能力,都将影响着做事的效果和企业的收益。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安排妥当的人,那又怎能委以重任呢? 细心,虽然大家常常提到和注意到,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完美呢? 否则也不会有开锁公司这一行业了。所以在优秀习惯培养中,我们将细心作为一个重点,注意各种习惯的分类训练及相互渗透训练,使之细节化,长期化。

3.良好学习习惯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模具钳工高级技师李凯军是依靠“加班抢来的”技术。一个一年内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的人——许振超,勤学苦练出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的绝活。他们除了“用心”练习,还很“有心”地学习。如面对国外专家的技术壁垒,工人专家李斌就是用“观察、回忆、分析”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进而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学无止境”的习惯能够促进对知识的运用得以不断推陈出新。西方有句名言:“智慧熟睡的时候,习惯操持着我们。”职校学生只有把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努力将学习内化为自觉的需要,才能把知识真正转化为智慧和能力。如工人专家李斌在学习上的“三个转变”,学习视野也由最初“岗位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我就补什么”发展为“数控技术有什么我就学什么,数控技术发展到哪里我就跟踪到哪里”。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必然是一个人今后职业生涯的良好保证,这种主动求知,善于学习的态度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起着关键作用。

4.积极主动习惯

“态度决定一切”,很多企业在用人时将态度放在第一位。如果在本职岗位上不能做到认真、踏实,何谈进步和成绩?我们要想在现代化的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事业,没有什么东西像积极主动的态度一样更能体现你自己的独立人格。”我们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校内实验实训到校外社会实践,将学生积极主动的敬业精神的培养融入到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全员培养、全程培养、全方位培养的局面。

5.科学的时间管理习惯

彼德·德鲁克说:“时间是最高贵而有限的资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时间就是金钱和效率,用人单位往往非常看重员工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我们要提高时间管理的能力,首先要改变拖延的习惯。面对必须要做的事情,即便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与其拖延逃避下去,不如立即行动,使工作事情尽早完成。其次,做事情要分清主次轻重,养成优先做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的好习惯。另外,还要养成制订计划的习惯,有计划地使用时间,最终达到人生的自我管理,提高就业能力。

6.实践创新习惯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在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创新的胆识成为楷模成功的关键要素。他们在面对新的难题时主动提出“让我试试”。“试试”的结果就是一项项奇迹的发生,一个个技术革新成果的完成。正是这种精益求精、挑战自我、不断进取的精神,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上千万的直接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像金牌工人许振超“举重若轻”“行云流水”般的集装箱装卸作业,为青岛港赢得了世界赞誉;焊接巧匠高凤林手里的焊枪承载着国家的航天使命,承载着民族的尊严。

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要在创新思维创造力培养等方面多下工夫。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在课堂上精心设问置疑,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勇气,培养学生不怕挫折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大胆地标新立异,敢于向教科书与权威挑战,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再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经过实战演习的历练,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进入社会后的适应周期,提高就业能力。

7.团结协作的人际习惯

团结协作是成功的巨大助推器。现代企业生产需求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身边的“篮球比赛”到向往的“载人航天卫星的成功发射”都是最好的例子。增强团结协作意识要从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学生在社团、兴趣小组经常交流思想,在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训练、实训练习中有意识增加模拟团队工作的场景,指导、引导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集体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学会正确的“争”,可敬的“让”,在共事中增强合作的迫切感和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8.安全意识和习惯

在杜邦公司所坚信的10大信条里,确信“安全运作产生经营效益”,安全会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社会地位。开展安全意识培养和教育是就业能力提升的前提和保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不仅从交通、交友、防火、防盗等方面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安全习惯,还开发了职场安全教育课题,制作了职场安全教育课件,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以提高顶岗实习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为目标,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固化安全意识,切实保障学生在生活、实习和就业中的安全。

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贵在朝着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坚持,最终使所学的知识、能力、态度逐渐内化为一种自主、自律、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习惯,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正如《细节决定成败》中所说:“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最终我们将优秀化做习惯,以主人翁心态寻找“工作亮点”,善于沟通,精诚合作,终生学习,永远跑在时间前面,抓住未来的钥匙,追求卓越,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曙光.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张弘.拿破仑·希尔——成功始于习惯[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机械制造工艺基础》重点章节教法剖析 下一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