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时间:2022-09-12 02:53:23

浅谈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摘要: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公共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鉴于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发展现状,本文从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社会行业的需求、高职院校本身的内在需求三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课程改革

一、国家教育政策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引导

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应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突出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特点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和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

2009年《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提出:“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

2013年5月10日,“全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南昌召开,主题为“国际视野、本土行动――中国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会议相继研讨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英语课程改革方向与方式。

二、社会行业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与国家之间联系逐渐密切,跨国公司日益增多,对外贸易活动频频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加深,我国与他国之间的往来已经朝着更宽的领域、更多的项目、更高的层次发展。由此可见,经济的发展使很多企业需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英语能力已成为了人才选拔的基本技能。市场要求高职技能型人才不但要具有能够应付日常英语会话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相关行业英语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运用能力。这就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应当符合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不但要具备较为扎实的公共英语基础知识,还需具备与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相关的行业英语知识。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凡是专业能力强、英语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容易被单位所录用。

三、高职院校本身对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

(1)学生的英语水平分化严重。由于近几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录取分数降低,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英语水平差距也越来越大。部分学生英语成绩优秀,具备不错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还可进行一定的写作;而部分学生英语水平处于中等,基础知识不扎实,语法知识较薄弱;甚至还有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太薄弱,连基本的单词读写都不会,自主学习能力也非常弱。这些现象给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带来了相当的困难和阻力。

(2)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等陈旧、单一。首先,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依然是“教师主讲、学生跟着老师走”的教学方法,教师重讲授、轻训练,学生会话和练习的机会不多。一直以来,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无法实际运用,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减弱直至消退。其次,英语教师数量不够,学生合班上课人数较多,课堂纪律不佳,学生听课效果差。且课堂人数多,无法顾及每位学生口语、情境表演等方面的锻炼。最后,部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手段单一,没有用到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依然使用粉笔、黑板和录音机,极大地影响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且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有限,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实践与训练的机会,也制约了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教学目标、教材与社会需求不适。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比较重视理论和考级,而不太注重实际运用。教师往往把各种考级考证作为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但考级考证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学生学习到的英语知识仅仅是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而缺乏职场交际的应用能力,导致学非所用。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所选的教材教学内容大多比较单一,体系也较老套,缺少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听力、口语、写作等训练,缺乏专业性、针对性以及社会实践性。

由此可见,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无法满足学生与社会的需求,从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社会行业的需求、高职院校本身的内在需求三方面出发,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香萍.高职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1.

[2]吴巧红.与专业相融合,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变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在个别化活动中推进教学相长 下一篇: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送别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