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的境界

时间:2022-09-12 02:24:32

浅谈语文课的境界

摘 要:教者有心,是指教师应该将新课程的核心“语文素养”, 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于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之中。教者有心取决于教者的三个度:高度、深度和宽度。

关键词:教育有心;思想境界;有教无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79-1

语文课的境界:学者无意,教者有心。教者有心取决于教者的三个度:高度、深度和宽度。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让我们来看看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课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让弟子们畅谈理想。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对此,夫子哂之,微微一笑,继而问冉有。冉有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孔子未作评论,又问公西华,公西华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剩下曾皙了。只见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久已不作声的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在这里,孔子光风霁月,善于聆听,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与自己的学生讨论问题,其场景,实在让我们这些现代人艳羡。

由此可见,教者的高度是由他对课堂的定位决定的,一个好老师必然懂得将课堂的主置让给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水与鹅卵石的共舞下,让课堂臻于完美。这不正是每一个教者所追求的境界吗?虽然, 境界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也许终其一生我们也只能仰视,但我们可以努力接近。而心中有高度的教师才能让课堂朝着深度走去。

奇文共赏 疑义相析

仍以孔子为例。

为什么久已不作声的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就是本文探寻了。

无论是阅读还是教学都是建立在以文本话题为内容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文本才是对话的核心、对话的依据。只有以文本本质为内容的对话,才是最深刻最有效的对话。

那么曾皙给我们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理想,能让孔子长叹一声欣然赞同呢?曾皙的理想是:暮春时节,穿上新做的春装,和几位成年朋友带上一批孩子,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大家唱着歌走回家。

不难看出,孔子对理想境界的界定是:每个人内心是否都充盈而快乐。

探究还未结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曾皙问了一个大家都想问的问题。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的宽容、谦逊总是自然地流露在他一点一滴的言行中。但曾子很率真,很执着,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好一个“不让”!可见“礼”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孔子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儿子孔鲤的——“不学礼,无以立”。在孔子看来,礼是立身之本。

师生两千五百年前的对话,在我们的解读中依然那么富有生命力。孔子以他博大的智慧让每一个探究者如沐春风,他充满真诚与善意的目光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慰藉着我们浮躁而苍白的心灵,告诉我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台绝非空中楼阁,高台的底座永远是一个大写的“人”字——修身。

可见,文本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实现独立的发现与探索。只有深入地阅读和感受文本,才能够使文本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痕迹向有生气的意义的转换,才能使文本有着现实的意义及审美的存在。只有高度重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才能使文本中的精华、气韵转换成自己的血肉,涵养进自己的气质,融入自己的思想。

所以有人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不要因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而使课堂陷入机械与沉闷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的求知欲、创新力会被渐渐剥夺。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有教无类 心底无私

子曰:“有教无类”。

这是我心目中教者的宽度——关注每一个学生。

它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公平。这一理念后来也被众多教育家如墨翟、颜元、蔡元培、陶行知等接受并发扬光大,使这一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经典理念。

教育从来不是精英式的,它是每一个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在教者面前,没有贫与富、贵与贱、长与幼、善与恶、智与愚,有的只有教者的良心。

但是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越来越背离这种理念。我们总是将学生符号化,标签化,分成三六九等。并且,这种划分总是有着最冠冕堂皇的理由——一切为了高考,准确地说,一切为了高考上线人数的最大化。在这样的疯狂角逐中,学生失去了享受公平教育资源的权利。试问,没有教育公平,又何谈社会公平?

如果一个民族只知道追求数字化的成果,经济GDP、教育GDP,那将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在现实面前,理想总显得苍白,但我想,有良心的老师是不会因了这苍白而放弃努力的,至少,我们仍然会怀揣着最大的善意和诚意,尽杯水车薪之力去为学生守护一片天空,让他们在大语文美好的境界中感知真善美,做个有幸福感的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教者的最高境界。相信会有一天,我们真的可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上一篇:论初中数学课程中的“黄金分割” 下一篇:关于高中物理课堂“限时训练”的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