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喜欢物理学科

时间:2022-09-12 11:20:38

如何让学生喜欢物理学科

摘要: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外因,它必须通过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起作用。教学中根据学生熟悉而有趣的事例设疑质问制造悬念,既能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促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积极的定向思维,达到理解物理新的概念和规律的目的。

关键词:物理学科,兴趣;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26-01

1.坚持“新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物理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较陈旧,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应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法,变注入式教学、题海战术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探究性实验教学正是在原来实验只是物理教学中为验证一个结论而作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问题意识即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新精神。把物理变成活生生的实物、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物理。真正体会物理教学中的见物讲理。

2.探索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实施物理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内的课程资源,又要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图书馆、实验室、科技馆和专业参考书、录像片、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我会在在课余时间为同学播放科教片,例如有关于气压、光的折射方面的视屏,看后讨论回答,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实验与学习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简单的放手让他们自己实验通常他们的能力又达不到。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地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在老师的有效组织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如果放手直接让学生探究,往往耗费很长时间学生都不一定能找到清晰的像,所以老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制定实验计划步骤然后按有效地步骤让学生操作、观察,才能较好完成实验目标。

4.有效的实验操作

初中物理的实验课程,从内容上来看相对简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实验操作对于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并不重要,相反,无论是对于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还是日后的课程深造而言,重视物理实验操作的有效教学都具有现实需要。物理实验操作,能够引导学生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予以现实的物化,特别是按照严格的步骤、程序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物理学意识的严谨性,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来验证物理理论的科学性与否,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实验操作的有效,要求教师对于实验课程予以重视,特别是当前众多学校在物理课程教学上过于重视理论课程而对实验课程忽视或者轻视的现状下,更具有积极意义。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说学生对物理实验是有天生的好奇心的,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培养,这种好奇心就会消失。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利用各种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并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兴趣和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有效的手段。

例如:在讲“汽化和液化”一节时,创设问题情境可按下述程序进行:教师在讲台上放一盏酒精灯,然后举起一张纸问:这张纸,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会燃烧吗?“会”,那么,用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呢?"“当然会”。教师将纸盒里装满了水,再问:纸盒能不能用来烧水呢?学生有的说能,也有的说不能,此时学生已处于兴趣高涨状态,急切想寻找答案,证明自己的判断,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必然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层层设疑质问,启迪学生思维

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外因,它必须通过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起作用。教学中根据学生熟悉而有趣的事例设疑质问制造悬念,既能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促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积极的定向思维,达到理解物理新的概念和规律的目的。如果被唤起的这种兴趣的程度越浓,引起积极思维的速度越快,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学的知识理解得越深,掌握得就越牢。当然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并且难易要适度,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比如教学了长度的测量知识后,教师设疑质问:怎样用刻度尺、三角板去测量圆锥的高度、乒乓球的直径、细铜丝的粗细、笔筒的周长?学生觉得很新鲜,兴趣骤增,讨论激烈,思维得到激发,十分用心,观察格外仔细,动手实践非常认真。他们正是在这种既轻松活泼,又紧张有序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才能,发展思维的。

7.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这项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课题所选的一些题目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如何让小学生对数学教学产生好感 下一篇:承德市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