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9-14 09:28:34

初三化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摘要: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深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至关重要。我想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也是其他方式不能取代和望尘莫及的。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收获到累累硕果。

关键词:初三;化学;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19-01

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可见好习惯有多么重要,正如查·艾霍尔所说的那样”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习惯有很多种,饮食习惯,穿着习惯,学习习惯、工作习惯等等。学习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活动,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中度过,因此学习习惯对于每个人每件事的成功至关重要。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初三的化学教师,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我就在不断的思考什么是学习习惯,不断探索应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习惯,下面就浅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1.课前预习的习惯

上课前,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的方法是:①通读课文。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②适量做题巩固。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回答学案中的问题,试做课文后的习题,以便巩固和记忆。让预习变成为一种习惯,每节课前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自主预习,每节课他们都会感觉到只有预习的学习才会收获颇丰,只有预习的学习才会胸有成竹。

2.认真听课的习惯

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眼睛要盯住老师,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听课要做到:"眼、耳、脑、手"协调配合。①眼:观察教师演示操作、实验现象、重点板书结论。②耳:倾听教师对概念理论的分析、讲解、举例、应用。③脑:思考每个知识点、多问为什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④手:快速地记录笔记,包括重点内容、实验现象、操作方法等。课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关键时刻,当认真听课成为一种习惯时,所有的难题不攻自破,迎刃而解。

3.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有经验的教师会及时提醒学生记录、勾画重要的内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笔记不止对自己当时的学习有益。

4.及时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记忆巩固、拓展延伸、系统化整理和熟练运用的过程。一要及时复习。每天认真阅读课堂笔记,回忆教师的讲解、板书、演示实验。通过做题,做到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对课本内容融会贯通。二要阶段性归纳总结。对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重点知识进行精读复习。定期把章节的重点知识进行集中复习,对每个知识点深刻理解、熟练掌握。使知识点形成线,织成网。 真正做到:视听能认知、思考能理解、口述能表达、书写能准确。

5.高效做题的习惯

一要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中的每个字、每个符号,正确把握题意,从中找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并能深挖隐含条件,进而把题目所给含义转化成简洁的化学用语。二要确定思路。针对题目要求、内容,从脑海中搜索出相关基础知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寻求解题方案,并认真解答、细致运算,严格按照规范解题。三要验证结果。验证结果可采用从条件推向结果的正向思维,也可采用从结果向条件推出的逆向思维。

6.及时反思的习惯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6个层次反思:①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②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③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④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⑤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⑥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

7.准确观察的习惯

明确观察要素。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要素为:①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②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通电等);③反应装置(用什么作反应器具、装置有何特点等);④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⑤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第二阶段(实验中)——观察要素: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

第三阶段(实验后)——观察要素:①是否有新物质生成?②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③仪器拆分顺序;④仪器整理等。

8.联系实际的习惯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基于生活的建构,中考试题中大量是联系科技、生产、生活的题目。所以,要及时把书本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习的意义,更能着眼于中考的命题方向,提高应试水平。

上一篇: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下一篇:数学教学要有所改变